電影訊息
墨攻--A Battle of Wits

墨攻/

6.7 / 3,610人    Hong Kong:133分鐘

導演: 張之亮
演員: 劉德華 范冰冰 安聖基 吳奇隆 錢小豪 午馬 王志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村村

2006-12-01 11:44:21

《墨攻》觀後感


《墨攻》觀後感
  去電影院看《墨攻》不是衝動,僅僅是因為在昨天的報紙上,看見影評人對這部身邊幾乎沒什麼人期待的「國產電影」使用了一個「真誠」的字眼。
  一場電影下來,感覺挺獨特,好像剛被一位用心努力但經驗不算豐富的盲人按摩師做了一次全身推拿,有回味,也有遺憾。
  先說故事。戰國時期,趙國攻梁,二十萬大軍包圍了這座只有四千子民的彈丸之城,就在梁王欲降,全城惶恐之際,一位墨家子弟革離飄然而至,將防禦的大任攬在肩上。一時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梁國成了革離與趙國將軍巷淹中的競技場。而梁城內,任性高傲的梁太子適,沉默拘謹的弓箭手子團,美麗倔強的女將軍逸悅,陰贄無常的梁王,趨炎附勢的司徒,忠心無情的將軍牛子中各懷心事,胸藏主張。城外的戎馬兵戈和城內的暗潮洶湧圍繞著墨家子弟革離開始上演出一幕幕驚心動魄的修羅場。
  整個片子結構流暢嫻熟,看似欹枝斜出,卻恰到好處的營造了影片厚重紮實的基調。開場在革離乾淨利索的現身,並以退為進對梁王曉以大義後,旋即鋪展出兩場氣勢恢宏構思巧妙的戰役。戰爭場面壯觀睿智,驚心動魄,而穿插在戰事之中的輔線則為後面的宣敘埋下了伏筆。在第二場戰役結束後,整個影片視覺上的衝突趨於平淡,而把重心轉移到之前鬱積的各種城內的矛盾上。逼走革離,箭射太子,割喉逸悅,斷臂子團,肅清擁護革離的群臣和民眾,梁王和司徒,牛子中以一種步步為營的姿態,趕盡殺絕革離的所有擁護者,而這些人剛剛捨生衛國,碧血未乾。在這一段落,編劇處理的緩慢而沉鬱,迥然於之前戰事的高屋建瓴,一瀉千丈。然而,儘管在敘述上拖泥帶水,但敘事點的變花上卻緊湊有度,正如太極拳行招慢,變招快的特點,事件推進好像緩緩輾過的巨輪,不快,但毫不猶豫的駛向一個可以清晰預見滅亡的終結。而這目睹終結的恐懼過程,便是情緒堆積的有效時間。因此當已經撤退的趙兵去而復返的時候,整個片子峰迴路轉,隨著第三場戰役的全面反擊,綻出一個情緒上極度爆發的高潮。從敘事上說,整個結構屬於「緊,緊,緩,緊」的結構,在兩個高潮之後增加一個鬆弛的宣敘段落,最後以極度強勢的高潮收尾。這種結構可以說是希德菲爾德的經典敘事結構理論的一種變體,打破了以古斯塔夫為代表的矛盾升級理論,將第三部份宣敘刻意壓抑,為第四部份高潮贏得了寶貴的情緒空間。然而,值得一說的是,雖然影片的敘事結構屬於「緊,緊,緩,緊」,但情緒走向則是標準的矛盾升級,從最初各懷心事的暗潮湧動,中期悲壯怨艾的劍拔弩張,到最後壓抑的憤怒,苦悶,激越,質疑,懷柔噴薄而出,和最終戰役的敘事高潮並成一股洪流,完成了影片的大起大落。可以說恰是這種情緒線與敘事線的交錯進行、最後匯合的結構為整個影片搭建了一個紮實而厚重的骨架,而竊以為這也是整部影片最不顯眼卻最重要的亮點。
  再說人物。這部戲的人物應該說是值得稱讚的。編劇交待了每個人物性格形成的動機,也暗示了他們所承載的理念與追求,更難能可貴的表達了這些人物在發展過程中屢次出現的自我質疑。然而這些都不是凸現人物精粹的關鍵,《夜宴》同樣做到了上述的三點,而人物恰是《夜宴》最大的敗筆。《墨攻》人物的出色在於給大多數的人物恰到好處了預留了一定的曖昧空間,將接受美學的多義性創造發揮得淋漓盡致,而這也是人物廣延性增加的必備手段。譬如整部影片中頗為讓人讚賞的一處曖昧性場景,即梁王在得知太子適被殺時流露的憤怒。從之前梁王告誡牛將軍看牢自己兒子的決絕到牛將軍喃喃「守城以亟傷敵為上」的冷酷到當梁王已經下令割了逸悅的喉管仍當眾問她可有話說的委蛇,無處不在暗示著牛將軍射殺太子適是梁王背後所指。然而當得知自己兒子已死時梁王撕心裂肺的狂叫仍讓人忍不住自欺欺人般的對誤殺的可能性抱有了一絲希望。拋開梁王扭曲的心態,病態的人格和依然不確定他是否下令射殺太子適的陰毒,只看那一刻刻已感受到他作為父親的憤怒是真實的,正是這種複雜的真實簡潔的勾勒出梁王性格中值得玩味的曖昧。由此我們可以去臆想牛將軍射殺太子適的心態,那是一種君綱至上死而後已的愚忠,或是在梁王淫威下早已喪失個性的委曲求全。正是這種值得細究的曖昧段落營造了《墨攻》鮮活生動的人物,這些人物不僅栩栩如生的樹立的螢幕上,更藉助作者預留的曖昧走出螢幕,漫步在觀眾心裡無限的空間。當然,整部影片中人物也有諸多缺陷。最為突出的是范冰冰扮演的女將軍逸悅特色不夠鮮明,性格不夠協調。前幾次出場的拘謹和忽然脫衣的開放反差較大。可能編劇試圖表達這個壓抑著熱情的堅毅女戰士的某種渴望,但是她與革離情感細節的缺乏造就了那場脫衣求愛的戲反而顯得逸悅輕浮悶騷而沒有頭腦,更讓這場戲成為了影片較大的一個敗筆。另外還有一些人物塑造上的小問題諸如弓箭手子團缺乏表達特質的細節,太子適性格上的轉變略顯唐突等等。但總的來說,這部戲的人物塑造還是很成功的。特別是革離,梁王,趙國將軍巷淹中和梁國將軍牛子中四人的極為豐滿,為影片敘事矛盾的推動和情緒發展的層進奠定了夯實而有據可查的性格基礎。
  然後關於表達。這是影片比較富有爭議的部份。對於三場戰役的表達無疑是整個影片中最為精彩的部份,當然,劇本奇巧的構思功不可沒。化學戰,地道戰,水火戰三場各有特色的戰役在視覺的衝擊和突破思維定勢方面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然而我還是想雞蛋裡挑骨頭地說,導演在這幾處精彩段落的處理上有失細膩。特別是第二場地道戰防守反擊時的調度極為混亂。觀眾在觀影瞬間情緒被帶動自然不會留意,只陶醉在情緒釋放淋漓盡興的酣暢,但平靜下來就能明顯體會到邏輯上的盲點。最後一戰的水火進攻也有類似的缺陷。我相信這些戰役在原著漫畫上必然有著清晰流暢的表達,如何處理的得體貼切是一個值得導演商榷的功課。這種不細膩的風格在第三部份舒緩段落和情緒輔線里體現得更加突出。導演在主體上做到了張弛有度,節奏緊湊;但細節的把握有著明顯力不從心的感覺。而細節缺失直接導致了人物性格的不飽滿與驟變性,集中體現在逸悅,太子適,子團三人性格的模糊以及革離,逸悅感情線的蒼白。還有一些我情節上的不可理解之處,譬如之前暗殺革離的幾個人以及他們的妻兒在片子後來都沒有交代,還有混入城中的女奸細被殺掉之後就不了了之等等。這種驟然斷掉的邏輯缺失讓我無法判斷是審片時的刪減情節造成的無奈還是本身成片就存在的缺陷,抑或是我觀影時不夠細心的可能,但總而言之讓人有點莫名其妙的感覺。細節處理不細膩的問題在最後高潮部份也有所出現,譬如那個小肖姐姐的橋段模仿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的結局,引起的聯想讓人產生奇怪的不協調感;而梁王等人忽然從階下囚變成君王的過程有些突然;逸悅的死被處理得過於草率等等。過多細節上的粗糙形成的觀影時的心理落差幾乎讓人有種導演對結局的掌控幾乎面臨崩盤的臆斷,而對於一般觀眾,這種體驗往往就是感覺影片少了點什麼精彩的遺憾。
另一方面,《墨攻》的視聽表達基本上屬於中規中矩,無甚特色,遵循鏡頭服務於情節和人物的基本原則。攝影,場面調度和剪輯標準而低調;音樂得體大方,沒有如臨天籟的驚艷,也沒有過於刺耳的不和諧;戲美方面除了范冰冰穿著厚厚的長袍、披肩、披風仍然露出了美麗的鎖骨,讓我心中暗讚一記,再無其他深刻印象;倒是王志文(梁王),安聖基(巷淹中)兩人的表演給影片增色不少。
總體來說,表達算是這部影片比較弱的環節,導演在細節上處理的不夠細膩導致了很多本可以勾畫鮮明的人物變的輪廓模糊,趨於平庸;而很多富有衝擊力和煽情的段落也因此變的平淡無味。儘管主線表達被強有力的結構構架的明朗而堅毅,但原本可以掀起的更大高潮卻被若干突兀或邏輯缺失的敗筆軟化掉了。
  最後說一下影片的主題。導演在影片中一直強調墨家的兼愛和非攻。然而這些定義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兼愛應不應該有選擇性,沒有選擇的兼愛,算不算是不愛自己的表現呢?非攻究竟是儘量減少敵我雙方傷亡的被動防禦,還是「守城以亟傷敵為上」的斬盡殺絕呢?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革離隻身來到梁城的原因是因為墨家不同意幫助梁王。這個細節是不是意味著革離本身就是墨家的一個叛逆者,或者他本身對墨家的主張也有諸多的質疑呢?很多人指責這部片子中泛陳說教的言辭,不過導演本身似乎並沒有在影片中明確表達出自己的立場,僅僅提出問題,將思考留給觀眾。整個片子看下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片中人不斷的自我反思。
  絮絮叨叨說了這些多,分析的內容也僅僅是我個人淺薄的看法。個人認為《墨攻》結構流暢,人物出色,表達雖然有諸多缺陷但仍不失水準,主題未見得深刻明了但閃爍於影片各個角落毫無生硬之感。雖然和那些超一流的片子相比還有各種細節上的差距,但在這部片子裡我們可以感受到震撼,衝擊和愉悅的享受。這些就是導演的真誠。
  相比於《十面埋伏》紊亂的結構,《英雄》僵硬的敘事,《夜宴》淺白的人物,《霍元甲》老套的情節,《墨攻》有著高明太多的嚴謹敘事,以及對於人性較為深刻的探討。誠然,他的諸多缺陷體現了目前我們的電影製作水平和歐美日本一流製作上的差距,但這仍然抹煞不了《墨攻》本身的優秀和誠摯。正如此文最初所說的,觀影體驗彷彿是「被一位用心努力但經驗還不算豐富的盲人按摩師做了一次全身的推拿」。儘管在這個推拿過程中我們會覺得身體的某些部位還沒有被徹底的活血放鬆,但整體的感受仍然是舒服愉悅的體驗。特別是在體驗過那些看起來富麗豪華的美容院裡蒙古大夫的笨手笨腳後,這家門面不大的盲人按摩店裡儘管接客不多但有著良好基本功和嚴肅的職業道德的師傅的努力就顯得更加的難能可貴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