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慕尼黑--Munich

慕尼黑/慕尼黑惨案/复仇

7.5 / 238,415人    164分鐘 | Philippines:163分鐘 (cut)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東尼庫許納 艾瑞克羅斯
演員: 艾瑞克巴納 丹尼爾克雷格 希朗漢德 馬修卡索維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qiannianyitan

2006-12-13 06:28:55

真實的歷史,或許很難看到


    很多時候,我們所知道的事實,或許都是片面的。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只是我在看完二小時四十分的《慕尼黑慘案》之後,加深了對它的理解。我發現,這個世界上總會有兩種歷史,一種是真實的歷史,一種是權利方、利益方為了某種目的表述的歷史。後一種歷史,又因涉及的方面不同,可能衍生出不同版本的事實,甚至會出現幾種事實完全相悖的狀況。
    因此,面對任何一個事實的闡述,我們都要分析,這個事實是誰告訴你的,他告訴你的目的是什麼,在告知你這個事實的背後,有著怎樣的利益寄託??這個事實是否涉及另一方?如果涉及,那麼我們能否聽到他們的聲音?或許,他們會告訴我們一個完全不同的事實。
    比如,如果讓阿拉伯人,特別是巴勒斯坦人闡述1972年發生在慕尼黑的劫持運動員事件,我們所了解的事實肯定會和猶太人闡述的事實有較大出入。那麼,究竟誰說的是真的?事實究竟是怎樣的?
    電影《慕尼黑慘案》沒能告訴我這個答案。
    作為猶太人,導演斯皮爾博格無法做到完全的公正,這是很正常的,儘管在電影中,觀眾能看出來導演已經儘量做到客觀描述了。但是,在面對以色列採用「上帝之怒」行動,即以色列情報機關摩薩德定點清除慕尼黑慘案肇事者的時候,斯皮爾博格還是有傾向性的,他多少掩蓋了以色列方面殘暴的一面——除了11名慕尼黑慘案肇事者,摩薩德究竟奪去了多少無辜人的性命?同時他放大了以色列方面保護弱者、善良的一面——影片中,暗殺小組多次悲天憫人:為了小孩,差點放棄電話引爆清除肇事人;為了孩子,小組成員擋住了突擊隊員的槍口;爆炸後搶救無辜傷者……這些都展現出暗殺小組的成員並非冷冰冰的殺人機器,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人性善良的一面在這些細節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有理由相信,除非我們聽到巴勒斯坦方面對慕尼黑事件的表述,聽到了第三方甚至第四方對事件的描述,我們才能知道,誰說的是真的。《慕尼黑慘案》沒有做到完全真實,至少,影片中德國和以色列方面在此次事件中的態度、行動都與事實有出入。
    慕尼黑慘案的肇事者肯定是錯的,這毋庸置疑。可從某種角度來看,巴勒斯坦為了建國採取的各種做法,是一個簡單的對與錯就能判定了的嗎?暗殺、綁架、劫持、武裝抵抗,甚至上升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現今的世界上,有太多這樣的事情發生,我想,它們未必都能用簡單的對錯進行判斷。
    巴勒斯坦劫持人質是錯的,可人家的目的不是為了建立巴勒斯坦國嗎?這,有錯嗎?
    以色列進軍黎巴嫩、約旦河西岸是錯的,可猶太人不就是想要回屬於自己的土地,想不讓自己的家園受人侵犯嗎?這,有錯嗎?
    愛爾蘭共和軍搞暗殺是錯的,可他們不是為了擁有完整的愛爾蘭,而不是讓北愛永久屬於英國嗎?這,有錯嗎?
    他們的方法或許激進,或許暴力,可是,誰能告訴我,有什麼方法能夠解決問題?別忘了,這些地區的問題聯合國都解決不了!!
    西班牙「艾塔」為了將巴斯克地區從西班牙分離出去,採用了無數暴力手段,他們對嗎?可對巴斯克地區的人民來說,不願意受西班牙政府管束,有別的辦法嗎?
    前南盟時期,塞爾維亞地區民族混雜,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黑山人、阿爾巴尼亞人混居在一起,各種宗教混雜,穆斯林、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融在一起,塞族對其他民族的打壓,對嗎?可其他民族就沒有對塞族實施暴力的情況嗎?誰正確呢?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讓我們迷惑,我們沒有辦法用簡單的對與錯去進行判斷,就像《慕尼黑慘案》中,當以色列暗殺小組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巧遇在歐洲,雙方成員在互不知曉對方身份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番對話那樣,黑白如何定義,要看下定義的人是誰。
    以色列入說:「你們為什麼一定要在那個荒草不生的地方建國?」
    巴勒斯坦人回答:「因為那裡是我們的家園。你不能理解,沒有家園的痛苦。」
    以色列入說:「我覺得你們建立不了國家,你們的道路太慢長了。」
    巴勒斯坦人說:「多長時間都沒有關係,你想想,猶太人用了多久回到自己的家園?」
    具體台詞記不太清楚,僅從以上尚不準確的台詞中就能發現,斯皮爾博格所站的角度還是高於單純的猶太人身份的,他十分清楚地意識到,中東地區特別是巴勒斯坦地區過於錯綜複雜,這個歷史遺留問題,遠遠不是人為劃出幾條邊界線就可以解決的,更何況,現在連邊界線都尚未有公論。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句話,或許是對很多國際局勢最土鱉卻貼切的表述。
    對於導演斯皮爾博格的作品,我一直不大感興趣。除了《辛德勒的名單》,記憶中沒看過他別的影片。幸好,看過的這兩部作品,都屬於經典。作為猶太人,導演在這兩部作品中可謂煞費苦心,既不能讓影片過於刺激阿拉伯民族,又要讓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民深深被猶太民族所感動,感動於他們的苦難,感動於他們的不屈不撓,感動於他們的精神,這也不亞於一種「戴著手銬的舞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