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kavkalu

2006-12-19 17:24:17

《瑪麗》救贖的長途,從紐約到耶路撒冷


題記:
怎樣以一個知性和善意的靈魂個體存在於充滿困惑和從眾心理的當代,這是每個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卡夫卡•陸(KavkaLu)



生活是一種選擇,也是冥冥中的註定,《瑪麗》是一個和信仰有關的電影,到耶路撒冷拍攝耶穌生平電影《這是我的鮮血》的女演員瑪麗因為迷戀宗教精神救贖的意義決意留在了當地,而導演帶著攝製組回到了紐約,信仰是一種極能覆蓋人的力量,這不僅是演員入戲太深的原因,更多的時候,遠離塵囂的純淨是當代人渴望的精神彼岸,人心是會被崇高的道德情操所震撼和感動的,信仰正是一種讓人逃離低級趣味,在浮躁的當代獲得寧靜的方法,這樣的境界是精神的力量才能獲得的。
一年之後,夜色闌珊的紐約華燈高照,而遠方巴勒斯坦依舊戰火紛飛,為了更好讓觀眾了解世界的動盪,導演插入了真實的新聞畫面,那個曾經讓整個世界為之哀戚的,在槍林彈雨里死在父親懷裡的小男孩再次在螢幕上控訴戰爭的殘酷!而此時,一個叫泰德的電視記者正在做一個和宗教有關的訪談節目,他犀利的話語追問學者什麼才是耶穌殉難的意義。那部托尼導演的《這是我的鮮血》也在此時公映了,這部和傳統宗教觀念不盡相同的影片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有些極端的原旨宗教者以砸導演的車和製造電影院恐怖事件來表示不滿,在些情節揭示了這樣的困惑,信仰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是一字不改地機械讀經還是以善良的美德影響他人更加接近信仰的意義。在首映會上泰德和托尼認識了,當他得知女主角留在了耶路撒冷,他便有了去探究的念頭,在這個過程里電影展示了泰德現實生活的一些困惑,夫妻之間的淡然,婚外戀、孩子的誕生,這些問題經常讓泰德無所適從,而瑪麗的故事啟發了他,當他去往耶路撒冷的那天他也就踏上了尋找靈魂歸屬的意義,在壓力重重的現實世界,我們總是以生活壓力和忙碌拒絕思考,我們也經常以沙發馬鈴薯的姿態看著遠方的戰火慶幸自己的安逸,我們也會在中產階級的客廳裡高談闊論信仰的話題,可,面對流離失所的婦孺、面對那些戰爭孤殘者期待的目光,我們僅靠祈禱上帝是不夠的!或許,善意並不能改變世界,可是,它能影響你的周圍,善意的傳遞最終會讓世人擺脫爭執,贏得愛和和諧共處的一天。
影片裡有些對應鏡頭選得非常好,泰德和瑪麗打電話時因為時差耶路撒冷的白天和紐約的暗夜正好反映了兩人的心理狀態,一個是找到信仰意義的虔誠者,一個是靈魂飄浮不定的尋路者,正是瑪麗的故事打動了泰德,他鼓足勇氣向妻子坦白了自己推託工作忙而搞外遇的事情,妻子看在早產孩子的份上原諒了他。家庭的保護隨著日漸成為21世紀西方價值觀的主流。導演經常性以景深鏡頭表現泰德在自己人生路上的迷茫,直到他回歸了家庭。
這部電影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導演時常通過導演托尼對於消費時代文化進行評判,他似乎已經清醒認識到,電視的簡單、搞怪早已讓大眾變得低級趣味,電影也只能讓位於恐怖片和鬧劇,探討問題的電影遭受冷遇是最正常不過的。這樣的現實下,關於信仰電影就有了深刻的社會意義。談論信仰的電影是好萊塢乃至整個電影重要的組成,這些電影也總是在觸及信仰根源的困惑也總是會引起不同教派的爭議,信仰和救贖的關係問題成了此類電影經常性主題,本片的鏡頭時常掃過底層的街區,不露聲色展現底層的暴力和他們的衝動,而在泰德的電視台似乎無意間掃到的新聞報導總是巴以衝突、恐怖事件慘烈的畫面,這足以引起觀眾對於生活和信仰本身的思索,追問活著的意義和現實里不斷髮生的教派衝突對於信仰善意本身的荒謬性,這樣的電影獲得62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是眾望所歸的。
電影以大量事實說明了托馬斯福音書里對於人和信仰的關係,這種拷問的意義在於它揭示了延續至今的教派衝突是多麼的遠離信仰和善意,電影站在了全人類的高度呼喚友愛和和平主義,這是影片的魅力所在。影片首映的那天,首映的影院收到了宗教狂熱分子要炸毀影院的警告,如臨大敵的警察迅速疏散了人群,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導演有些憤怒,而在耶路撒冷的瑪麗則平靜地走在她選擇的道路上,一個電影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
上一世紀80年代有一部著名的探索宗教意義的電影《蒙特婁的耶穌》,這部由德尼•阿岡導演的影片同樣反映了演員在進入宗教劇世界之後的心靈走向的變化。
如果說《蒙特婁的耶穌》的考洛比以器官捐獻完成了肉體的昇華和自省,那麼瑪麗選擇在動盪的耶路撒冷留下因為她覺得體驗比表演更有意義,所以和他們共同經歷是體驗人生的方法,導演以一個她在耶路撒冷遭到聚會炮擊的鏡頭來展示她的感同身受,這種身臨其境的震撼會讓人對生活的態度轉變,她無法迴避那些需要關愛的眼睛,她已經把宗教的善意當成了普世的意義,留下變成了一種使命。演員是性情中人,會自然而然入戲太深,悲憫和善意經常促使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這不是導演和劇本的問題,這是演員聽見了自己內心的需求。
在生命的長途里,每一天的行走都有著意義。而有靈魂的個體不再害怕孤獨,無論在怎樣的生活狀態里,他終將微笑著保持善意。
從題材而言近年來各大電影節開始注重人間煙火,得獎片大多數是一些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和人心相互溫暖的影片,這充分說明西方人精神生活里存在的對於恐怖主義和地區衝突的不安,作為一種慰籍家庭成為大多數人唯一可以信賴的港灣。
有一些評論者認為這樣的題材過於普通,它們的得獎說明了人心的需求,在不安的世界裡,民生電影和尋找精神棲地的電影更加容易得到評委的認可,不過,這部影片的缺陷在於它對於人物的塑造停留在表面,自悟的力量顯得有些唐突和蒼白,不過在一個日趨動盪的時代,家是我們唯一可以躲避的地方。

【附錄:影片資料】
《瑪麗(瑪莉)》2005義大利/法國/美國
導演:阿貝爾•費拉拉Abel Ferrara
主演:朱麗葉•比諾什Juliette Binoche、馬修•莫丹Matthew Modine、弗洛斯特•惠特克Forest Whitaker
片長:83分鐘
獎項:2005年62屆威尼斯電影評審團大獎、Mimmo Rotella基金獎、天主教(SIGNIS)文化獎、金獅獎提名
個人評價:藝術性4.5,欣賞性4(比較平庸的獲獎電影)

2006年12月19日 星期二 上午9時17分雲間

獨立影評人:卡夫卡•陸(KavkaLu)

版權所有,請勿私自轉載

聯絡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郵箱: kavkalu1967@126.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