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超速性追緝--Crash [1997]

欲望号快车/超速性追缉/撞车

6.4 / 66,449人    100分鐘

導演: 大衛柯能堡
編劇: 大衛柯能堡
演員: 詹姆斯史派德 荷莉杭特 艾理斯寇迪 黛博拉揚格 羅珊娜艾奎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航

2007-01-04 18:41:51

冷竣的分析


    撞車後來寫這個片子比較有意思。
    我沒有撞車,但是昨天我跌倒後去醫院拍了片子做了CT,想著的還是用社會學角度分析這個片子。因為觀影前後我更感覺到的是影片的冷竣。
    在D.Cronenberg的電影《撞車》裡每一個傷口都是性感無比的,而汽車磨損破損的部位更像是受損的陰部。影片並不是以色彩衝擊和影調變化取勝,真正營造出後工業社會的撞車與性快感關聯的是廣泛應用的大全縱深緩推(拉)和小全景橫移,因而所有事情的發生都具有了後工業社會的普遍性和自然感。影片中幾乎所有人物對身邊即將發生的事泰然處之,一切都是應當和必然發生的,就像開車的人總是(早晚)會遇到交通事故,因而這種冷竣的分析並不讓我無所適從。影片本身一點也不性感,更像是一部後工業社會的心理和慾望分析片,翻看隨碟資料裡面說:The themes&preoccupations that would characterize much of his later work:biological horror,sexual unease and over-arching technology.講的是導演D.Cronenberg早期作品的主題就開始關注刻畫:生理的恐慌,性的不安和過度科技化。電影改編自小說家J.G.Ballard寫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作品,那時西方社會開始進入後工業時代。而同時期我一直喜愛的英國社會學家Z.Bauman一直在反思現代性的弊端,在那本《現代性與大屠殺》裡說道:「科學的理性計算精神,技術的道德中立地位,社會管理的工程化趨勢,正是現代性的這些基本要素,使得像大屠殺這種滅絕人性的慘劇成為設計者、執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會集體行為(行動)。從極端的理性走向極端的非理性,從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蠻,看似悖謬,實則有著邏輯的必然……拯救之途也許就在於:在任何情況下,個體都無條件地承擔起他的道德責任。」小說和電影《撞車》恰好是最好的佐證,而且只是越發多的佐證之一——如果這些「撞車俱樂部」的人只是用車「親吻」俱樂部裡的人並且承擔起相應的後果還好說,可後來發展到把街道上所有行駛的車輛都捲入到這個瘋狂的活動中來,而沒有任何願意和不願意的徵詢,這時道德和法律的懲戒都是清晰的。
    對於這些作家和作品我們目前中國理解起來是困難的,受到的關注也是遠遠不夠。中國學者大多不了解西方新左派們的先知先覺,他們首先站在人道和反思的基礎上,為人類的現在和未來的道義憂慮。他們發覺導致物質上出問題,精神上最本源變質的東西。而我們國人不肯橫向比較,總是在西方犯過的問題上再次跌倒,這要比我的跌倒摔得狠多少,禍及的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可持續發展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