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狂琴難了--Gloomy Sunday

布达佩斯之恋/忧郁的星期天/忧郁星期天

7.8 / 8,458人    112分鐘 | Argentina:113分鐘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演員: 艾莉卡瑪洛茲珊 史蒂芬洛迪奧尼斯 Ben Becker 約希姆克羅爾 Andras Balint Geza Boros Rolf Beck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ndlessNight

2007-01-07 22:42:24

平衡中飛躍——簡評電影《布達佩斯之戀》


    愛與尊嚴,導演用他們詮釋其影片的內涵,這是在《布達佩斯之戀》。

    前段時間在網路廣為流傳的《Gloomy Sunday》便出於此片,譯名《憂鬱的星期天》。影片中導演將此曲寓為「死亡鋼琴曲」。

    其實,影片中潛在的還是失衡到平衡的變化,這是整個影片最終能夠敘述完畢和起伏跌宕的基礎。

    三個人的愛情,在當代社會也許過於陳詞濫調,但是劇中卻巧妙的維繫著這種微妙的卻又平衡的關係。曖昧、寬容、妥協...都自此表達出來,這是愛的一種境界。同時,也是影片能夠順暢過渡的關鍵之處。導演顯然在這個方面處理得很妥當。給人自然的感覺,不乏生趣。也有人會認為此處有些《美麗人生》的感覺。樂觀、陽光、信任和安慰,通過暖色鏡頭透露出來。

    關於Hans自盡跳水的情節,是為此後劇情的發展,尤其是為影片下半部份中情節前後對照而產生巨大反差作出的巧妙鋪墊。善良、正義在之後的殘酷、自私、背叛中被填充了,這給觀眾愛恨分明的感情交叉,從而引發觀眾尤其具有正統觀念的人以強有力的震撼和激盪內心的回味。一句關鍵台詞纏繞腦際: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女主角的風韻嫵媚,鋼琴手的憂鬱多愁,餐廳老闆的平凡理性,都是影片靈魂雕刻的功勳。其實個性和人格的衝突足以構成藝術作品的細節和高潮。他們彼此的個性可以在群體中相互感染,產生共鳴(也許是某種妥協),最後實現無異議。這就是影片的內涵所在——愛與尊嚴。鋼琴手自殺後讓我們清楚看到這點。

    之後,一個民族歷史的陰影就隨之展開(其實Hans出現後就已經若明若暗蘊含於影片,不過只是枝節的關聯)。納粹德軍的侵入、猶太人滅絕政策、「希特勒萬歲」口號的強調,都是歷史給影片的壓力,時間線索也在隨之而推移。陰影籠罩著整個影片,還有那首鋼琴曲,淒涼的傳達出無奈和憂傷。面對歷史的陰影,每個人其實都是渺小的,尤其是對於還活著的人。所以,貪婪侵蝕了Hans的人性,餐廳老闆還幻想的依賴他能讓自己苟活(或者說逃過戰爭的劫難),而唯一的女主角,在他們之間起到一個主幹的作用,承擔著將枝節連接起來的重任——這是導演的重心和匠心所在。女人代表的不僅僅是誘惑、慾望和纏綿,而且還有無奈、悲痛和弱小。而歷史會忽略個人的感性和想像,影片情節至此加快至結束。此部份給觀眾的速度感非常不錯。而在追求速度感的同時必然會放棄一些細節的素描。

    最後,火車將餐廳老闆帶走了,想必觀眾此生難忘的也是火車車門關閉前他的複雜神情,那是一種難以言表的絕望和孤獨。朋友的概念在這個故事中被人們重新定義。面對利益,誰是你最後的朋友?

    Hans不愧是商人,能夠發戰後財肯定暗中說明他在戰爭期間「交錢放人」的運作大獲成功(此舉不宜用其在歷史上的功用來評價)。80歲的他再次來到布達佩斯快餐廳慶祝生日卻再也沒能邁出那個塵封了很多回憶和絕戀的地方。影片強調的平衡再次突現——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該還的最終會還。此手法缺乏新意,這也是影片的做作之處,最後的情節過於老套,過於強調所謂道德正義觀,同時也沿襲了很多所謂大片的拍攝手法(以片中主角年邁後的陳述或表現來結束影片)。如紅及一時的《泰坦利克號》、《The Green Mile》等。可見這是影片應自我突破的地方。

    還有一個相當關鍵之處,也是整個影片有別於它片的最大亮點——《Gloomy Sunday》,一首哀婉的樂曲始終從鋼琴手創作出後就巧妙的緩緩的自然流露在影片中的每一個縫隙,以致於即使到了影片無背景樂音的時候(實際上影片無背景樂處不多),我們頭腦中始終還在迴蕩著這樣一支曲子。所以,影片的第二靈魂就是這首鋼琴曲。其實它本生就在述說著這樣一個盪氣迴腸的故事。

                                             By Endlessligh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