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三峽好人--Still Life [CN]

三峡好人/StillLife

7.3 / 4,950人    111分鐘

導演: 賈樟柯
編劇: 賈樟柯
演員: 趙濤 韓三明 王宏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chohead™

2007-01-11 16:25:18

一個三峽人眼裡的三峽好人



我出生在長江邊,外婆的木屋,隨著三峽工程而永久地成為江底的記憶。身在異國,看到一部關於三峽的電影,這本身已經讓我喪失了鑑別力。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熟悉得就像姑媽剛剛寄來的家鄉特產的臘肉,讓我對各種法國火腿都沒了興趣。

所以等到現在那種心情平和的時候,才能仔細想想這部電影。

賈樟柯是山西人,所以他繼續用2個山西人的視角來書寫三峽。儘管不能像《任逍遙》里那樣對家鄉社會狀況把握得貼切,但是比《世界》里要來得精彩,以三峽工程作為背景,比起復雜的大都市更容易抓住一種鮮明的時代變革感。

比起《小武》,這部電影少了宣洩式的高潮,儘管有婚外情,千里尋妻這樣的線索,其懸念也不是扣人心弦的,其精彩性連小報社會新聞都不如。這卻正是賈氏電影可貴之處,或者說賈樟柯已經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敘事方式,不依靠情節和懸念來成全觀眾和自己,因為現實從來沒有成全。

也許導演不敢擅自去虛構己不熟悉的生活,電影裡並沒有詳細的刻畫三峽移民的生存狀況,但是整個環境的展現是成功的,真實的三峽,就是那樣斑駁的牆壁,那些茫然的眼神,那些赤裸黑黝的肩膀,而絕非電視風景片裡那樣的雅緻。所有的風景都是美麗的,像紙鈔一樣輕盈,而後面代表的生活往往沉重。

三峽沿線的城鎮經濟水平一直都是貧困線附近徘徊的,即使是在三峽移民之後,許多盲目的建設,虛浮的工程,甚至挪用貪污移民資金,讓三峽移民犧牲的不只是水位線下的故鄉。更可怕的是,三峽工程帶來的環境效應已經開始顯現,白暨豚的滅絕就是一個例子。

作為一個三峽人,三峽工程,曾經一度是誇耀的資本。「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三峽工地上有這樣的宣傳標語。可是漸漸的,我感覺得到一種虛妄。當我跟老外講起我們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壩的時候,沒有贏得多少羨慕。這就像你誇耀自己嘴裡裝了一顆最貴重的金牙,但誰都知道那不是天然的。

關於UFO,這一筆來得挺有馬爾克斯式的魔幻現實主義。其實當下的中國,何嘗不是充滿了各種荒謬,比如電影裡各色人等都有手機,卻未必能解決溫飽。比如那個領導把用民脂民膏修建的大橋炫耀於人,就像展示自己的玩物。這種荒謬,也許遠遠大於UFO的出現,所以電影裡主人公對此無動於衷,他們關心的是柴米油鹽的生存。

不止一個中國導演試圖用群眾演員和原生態的表演來體現對底層的關注,但要嘛用一個童話式的結局讓擦乾眼淚的觀眾在走出電影院後燈紅酒綠中忘卻那些苦難。要嘛用悲天憫人的上帝視角去俯視眾生,讓觀眾以為自己的觀看就是一種憐憫和施捨。賈樟柯的電影卻將這份曖昧的關懷扔到一邊,只是告訴你這樣一個事實:不管你看沒看這個電影,感動不感動,現實中有這樣的人,這樣的生活。

電影結尾,三明和那些民工一起將奔赴山西,去傷亡率極高的煤礦做工,對於他們來說,哪裡有什麼希望,只是從一種苦難奔赴另一種苦難而已。Still Alive,活著而已。

一個走進電影院的人,要嘛是找樂,要嘛是找真實。如果他想感受感官愉悅或是意淫現實,那麼就可以去另外的廳,當然你知道我說的是什麼片子。所以,商業你就商業到底,真誠你就繼續真誠。

(原文發佈在http://www.echohead.fr/blog/?p=13)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