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傻瓜入獄記--Take the Money and Run

傻瓜入狱记/傻瓜抢银行/鬼马大盗

7.2 / 31,726人    85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Mickey Rose
演員: 伍迪艾倫 Janet Margolin Marcel Hillaire Jacquelyn Hyd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verygodort

2007-01-13 22:11:46

《傻瓜入獄記\拿了錢就跑》:厚積薄發的顛覆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伍迪·艾倫電影研究】之《拿了錢就跑》

《拿了錢就跑》TAKE THE MONEY AND RUN

編劇:伍迪·艾倫/米奇·羅斯
導演:伍迪·艾倫
主演:伍迪·艾倫
   珍妮·瑪格麗特
出品:1969年


這是伍迪·艾倫導演作品中的第一部,和所有厚積薄發的藝術家一樣,多年撰寫幽默小品的伍迪·艾倫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終於有機會自己導演一部影片,在這部電影中,他拿出了幾乎所有自己的看家本領,人生領悟、道德與價值判斷、媒體效應思考等等。這是一部幽默盛宴。

偽紀實風格的開篇讓我們迅速進入了一個無所事事又不知所終的人物主題,爵士樂、嘈雜的街巷、海報、新聞報導,伍迪·艾倫用一組畫面迅速而準確地展現了一個美國六十年代的風情畫。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六十年代的美國。

一提到六十年代的美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嬉皮士,搖滾樂,毒品氾濫,對於美國來說,這是一個物質極大豐富而精神匱乏的年代。用句老話說就是「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肚子吃飽了,甚至有點撐得慌,就像張楚的歌裡唱的「吃完了飯有些興奮」,怎麼派遣興奮呢?惹點事兒吧!於是一大批「吃飽了撐的」藝術家開始鼓動人們的信仰重塑,艾倫·金斯堡、傑克·凱魯亞克等一批藝術家率先舉起了「跨掉的一代」大旗,這面旗幟讓美國人第一次開始認真的思考自己的人生,我們永遠不會成為電影明星,搖滾歌手,或者任何有權有勢大把花錢的人,我們都是最普通的,一生都在被各種媒體誘惑著去幹我們並不想幹的事情,我們的慾望和我們的憤怒無處發洩,甚至無人理會,我們微不足道,我們不值一提,我們的愛情和我們的生活都是狗屎……

伍迪·艾倫的這部《拿了錢就跑》就誕生在這麼一個背景之下,這似乎讓我們很容易理解,電影開頭的新聞紀實風格,以及畫面上鋪天蓋地的新聞報導風格。主人公正是這麼一個被媒體文化陷害了的倒霉蛋,他的老師,他的朋友,他的音樂教授,甚至他的父母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都是一副羞於啟齒的樣子,潛台詞是:這個傢伙沒救兒了。這種評論像是伍迪·艾倫的自嘲,但更為深刻的是,這更像是對當時被媒體灌輸之下成長起來的人們的一種悲哀的揭露。

由此看來,主人公隨後幹出來的荒唐事兒就很容易理解了,身處一個荒唐的時代,一個所有人都在鬧信仰危機的時代,個體的迷茫和不知所衷就顯得那麼合情合理。而誇張的表演和絮絮叨叨的台詞正是這種迷茫的解釋。

仔細觀察,電影中的每個事件都是這個叫弗吉爾的傢伙被愚弄以及被陷害的故事,如果說電影中的這個傢伙還有一點積極的生活態度的話,那就是他的一次次越獄的行為,越獄不是因為自己被冤枉了,而是覺得監獄生活沒勁。一把用肥皂刻成的手槍讓他順利逃出監獄大門,大雨把肥皂融化,又讓這個倒霉蛋再次回到監獄。一次危險藥品的志願試用讓他最終獲得假釋。

按照佛氏的精神分析學理論來看,監獄就是讓我們感覺不到「自由」的所有事情:工作、家庭、圈子、丈母娘、小舅子、愚蠢而自以為是的領導、嚴厲的父母等等等等。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人起碼會明確自己不想要什麼,於是「越獄」成了證明白己存在的「行動」,人類的發展始終處於:建立體制——顛覆體制——建立新的體制——再顛覆的惡性循環當中。往俗了說:「人生就是折騰」。早時年間王朔的小說中就有這種對體制嘲諷的對話:「你是我黨黨員,我黨就將你開除出去,你不是我黨黨員,我黨就將你吸收進來——總之不能讓你閒著。」

相對於以往一本正經的說教影片來說,伍迪·艾倫的這部《拿了錢就跑》屬於徹底的顛覆性作品,影片中幾乎將所有「警匪片」、「監獄片」、「強盜片」都拿來揶揄一番,相對於那些舉著「反體制」大旗的「文化鬥士」來說,伍迪·艾倫更像是個站在旁邊偷偷樂的傢伙,「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有「行動」就會有評論,而伍迪·艾倫恰恰是用一種最為詼諧最為調侃的方式針對他所看到的一切「行動」進行著無情的嘲諷。

片中將所有「社會的」角色全部以一種調侃的方式進行剝離,最為明顯的就要算是那場街頭搶劫的戲,這本是個過場戲,卻透露出伍迪·艾倫想在這部電影中表達的終極含義。弗吉爾拿著一把手槍搶劫一個正在讀報紙的男人,當男人轉過身一下子就認出了他,兩個人曾經是中學同學,而現在,一個當了江洋大盜,一個當了FBI的探員,兩個人在親切的對話之中還不忘自己的職責,一個要搶劫,另一個要抓捕。親切的,關於過去美好回憶的對話夾雜著搶劫的命令,一方面這是兩個兒時玩伴在回憶,另一方面,他們又不能丟掉自己的「職業職能」,在剝離了「社會角色」的同時讓我們感到了無可奈何的尷尬,笑料自此產生,令人忍俊不禁。

伍迪·艾倫的影片總是將大量的資訊暗藏其中,導致片子看起來絮絮叨叨,無意識的、自言自語式的對白隱藏著導演的大智慧,幽默中含著辛酸,含笑帶淚的喜劇風格讓他被認為是卓別林之後唯一的,也是最出色的喜劇大師。然而伍迪·艾倫卻始終認為自己的人生是「悲慘的」、「不幸的」,電影中透射著他的人生,對於不幸遭遇以及對大時代的嘲諷,這個乾瘦的小老頭從來沒有停止過讓上帝發笑的思考,只不過他的思考之中也包含了對上帝的,對命運的嘲諷,就像科特·庫班對於烏龜的描述:「我喜歡烏龜,因為我覺得它們骨子裡就有有種『去你媽的』的意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