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重裝任務--Equilibrium

撕裂的末日/重装任务/平衡

7.3 / 348,265人    107分鐘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艾蜜莉華特森 導演: 寇特威默
編劇: 寇特威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pple0622

2007-01-19 21:17:13

一次包裝華麗的反芻:Equilibrium


2002 年的新片Equilibrium講述了在未來世界,人類的生存範圍被限制在一個叫做Libria的地方。Libria是一個被一個集權制政府所統治著,而一個被人們稱之為Father的人則是這個政府的獨裁者。Father認為戰爭,犯罪等等都是由於人類有感情,會悲哀,會憤怒才引起的。所以為了避免戰爭和犯罪,他們發明了一種藥劑Prozium可以控制人的情感,他們讓人們穿一樣的衣服,用一樣的東西,過一樣的生活。他們甚至焚燒掉一切可以引起人類情感的事物,繪畫,詩歌,音樂。有一些反對者,他們拒絕吃藥,並且與這些想控制他們的獨裁者作對。一批被稱之為Clerick的特殊警察專門負責調查違背禁令保存書籍繪畫以及不按時服藥的人。而此片的主人公John Preston就是一個最為出色的Clerick。影片一開始他毫不手軟地燒掉了蒙娜麗莎,並且殺死自己的搭檔因為他閱讀詩集。然而他搭檔臨死前說的話也擾亂了他,第二天他不小心把應該服的藥劑碰到地上,因而開始感覺到情緒的波動。他從此開始偷偷地停止服藥,並最終轉化成為為了救一條小狗而殺掉一堆警察,並且最終與地下反抗分子合作,殺掉了獨裁者Father。這部片子可以說又是一個探討個人與集體,自由與權威的影片。片名Equilibrium直譯應為 「平衡」,也就是說要達到某種情感的平衡,無恨但也無愛。然而就像片中那個因為要感觸這個世界而被處以火刑的女孩所說,活著是為什莫?沒有快樂,沒有悲傷,沒有痛苦,呼吸也就變成了時鐘的滴答聲。

這個題材其實早在1966年就曾經被法國新浪潮運動的著名代表人物度弗朗科依斯 特呂弗 (François Truffaut)在他執導的影片《華氏451度》 (Fahrenheit 451)中詮釋過。《華氏451度》也是講述了未來世界,統治者認為書籍只會讓人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沒有絲毫現實用處,因而焚燒書籍,並且禁止人們看書。聽上去很像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撇開與《華氏451度》相類似的情節設置不談,Equilibrium把故事處理得過於簡單。 Preston的變化有些莫名其妙,十分突然。主要原因似乎是他沒有服藥。然而作為Clerick階層的菁英來說,受過良好的訓練和洗腦,不可能意志力薄弱到只能靠服藥來控制。沒有服藥的Preston簡直就是多愁善感,實在說不過去。而如果說他搭檔的死帶給他困擾的話,他連他妻子因為流露感情被抓時都沒有採取什莫行動,為什莫現在又突然良心發現呢?

在American Psycho里曾有過出色表現的Christian Bale(克利斯汀•貝爾)在此片中飾演Preston,然而由於影片角色本身的限制,沒有多少發揮的餘地。 Equilibrium在人物造型和武打方面有著 Matrix 《駭客任務》的很多影子。Preston以及那些Clerick的服裝造型與Matrix同出一轍。一出場的時候,一身黑衣,酷似《駭客任務》裡的 Neo,我還以為把Neo的戲服借來用了呢。不過貝爾比里維斯看上去要冷酷,帶著點兒American Psycho的瘋狂眼神。我喜歡看冷酷的人慢慢融化的樣子,可惜他融化的太快了些。這個片子裡的武打設計應該說還是有獨到之處的,尤其是槍械空手道 (Gun Kata).這是一種將西方的槍戰和東方的工夫結合起來的武打形式。不同於一般是遠程射擊的槍戰,或者空手肉搏的柔道,取而代之的是以槍為武器近距離搏鬥,有時甚至將槍作為一種類似刀或劍的冷兵器。這種槍械空手道以其快速得讓人眼花繚亂的動作以及伴隨其中的槍火讓人感到耳目一新,雖然我很懷疑這樣做的合理性。不過大部份武打動作都還是有些做作,裝酷的樣子太明顯了,貝爾每次打完了都還擺個pose.

 片子裡的建築倒是有不少獨特的地方。首先不像其他科幻片中的城市場景,一切都模糊在一起,城市建築就是一個虛乎乎的底色,Equilibrium裡的建築都有很明確的造型和一定的真實感,尤其在開始的幾個宣傳「教義」的場景里,用強烈,單純,有致,和冷酷的建築形式烘托出極好的一種「極權」統治下的生活方式。還有總部的大樓,也是運用同樣的構圖原則,但不乏細部,讓觀者體會到,雖然影片在時間上只是一個虛構,但是這裡人生活在有一定真實感的場景,而且這些建築樣式並不是照搬我們習以為常的傳統樣式。大概Matrix中的建築場景就不如這裡的想像力豐富,也許是因為Matrix本來就是要模擬「傳統」生活場景。不過這只是單純從建築角度而言,如果說到對於未來世界的整體構思, Matrix顯然更勝一籌。可以這麼說,在所有的科幻電影中,一切生活場景的設計本質上都是對我們的未來生活方式的一種設想。象Spierberg從七十年代起科幻題材的電影,故事裡的環境造型一直扮演那個時代潮流最前端代言人的角色,但是就是對城市和建築本身刻劃細緻程度而言,經典要算另一部的科幻影片 Blade Runner,明顯的Blade Runner的建築造型是想超越我們的現實生活環境的,離我們的想像越遠越好。可在Equilibrium 裡的環境刻劃的方式不太一樣。雖然它也是某種未來城市的一種虛構,但是在設計上汲取的更多的文化的要素和象徵。從開始的幾幕街景里,讓我回想起羅馬古城的行政新區。這是在二戰期間墨索里尼的極權統治下,城市規劃和建築造型的表達很強的意識形態的典型例子。街道尺度宏大,建築元素單一和秩序,一種壓抑的讓人透不過氣的秩序。當然40年的在義大利的現代主義建築樣式和這部影片Equilibrium里體現當下極少主義建築思想有很大的區別。但是這兩者的相通的地方都是有意識的把建築本身塑造成一個主動的文化要素。

不得不承認整部片子的製作還是比較精緻的,用電腦製作的未來城市很細緻也很壯觀,很多小的細節,例如武器,用來注射藥物的儀器等等設計製作的都很美觀精緻。然而在這個華麗的包裝下面的確是對於類似題材的影片的一次淡而無味的反芻。有一位以為影評人曾經這樣說過,如果未來世界真的像Equilibrium 里描述的那樣,那末Equilibrium這部電影肯定可以不列在被焚燒的藝術作品之列,因為看這部片子根本激發不起人們的感情。雖然說的尖刻,倒也十分傳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