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門薩的娼妓

2007-01-30 23:44:15

逆流而上的自由之光


片子伊始,首先是作為慣例性的片頭字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片頭」。在《電影詞典》,被解釋為:由文字、襯景、色彩、音樂、音響效果和攝影技巧等因素構成的綜合體。是一部影片開頭的第一組螢幕形象。它不僅讓觀眾了解影片的片名,職、演員表,有些甚至包括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和地點,而且能夠引起觀眾的興趣和聯想以致造成懸念。它與影片的內容通常要求是渾然一體風格一致的。

    關於到底是傳統的知識之光還是理想的自由之翼的問題,首先表現在影片一開始的入學典禮,被高高舉起的那四面大旗上: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匈牙利著名電影理論家巴拉茲.貝拉(1884-1949),寫過一本.他力圖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電影美學作系統闡釋.他說:優秀電影根本沒有"內容",優秀電影所擁有的應該是"味道",就像一幅畫,一部音樂作品,或者正如一個面部表情沒有那麼多內容一樣.

    當然,獨特的文化表達是它的組成部份,但我始終認為它只是味道表達的形式和橋樑.電影是表象的藝術,"嘴上說的就是心裡想的".它仍然是對動作和有機連續性的描寫即時展現的藝術,這是把它和繪畫區別的基本點.氣氛是一切藝術的靈魂.氣氛是維持生命的空氣,就如同各種形態以自己獨特的昇華圍繞著作品的各個關鍵部份浮動,造成一個特殊世界的一定基調.藝術氣氛像被霧氣包裹著神秘的原始物質那樣,濃縮在一些形象中.如果藝術家成功的創造了氣氛,那麼即使有某些細節遜色也不會對整個作品造成多少影響.如果我們想知道,這種獨特的氣氛從何而來,我們就找到了一切藝術的最隱蔽的最深層的源泉.在這部影片中,我們時時刻刻可以感受和體會到而不是"看"到這種氣氛,比如,學校傳統理念對人性自由詮釋與追求的壓抑,從一開始的開學典禮,到後來的每一節課,再到各種集會,連校刊這種文學領域都不能完全做到一個純淨的自由之地.

    我們一般觀看到的美國影片,很多都是情節平淡無奇,粗俗單調,演員們的表演也沒有什麼引人注意的地方(但是,表演動作和麵部表情的魅力卻彌補了不足),可是我們仍然能饒有興趣得從頭看到尾,我想,這就是氣氛的功勞.

    男孩子們在宿舍中異口同聲地把四大理念調侃為:模仿,恐怖,頹廢,污穢.且附議者眾.在他們的心裡,對這個地獄學校的嚴苛和死板應該都是深知肚明的.但他們更加明了的是,不僅僅是來自學校的傳統,更有父母家庭的訓格和社會主流的觀念所導致的屈從性格以及靈性與熱情的泯滅.原本幾十年來的波瀾不驚卻被一個叫做基廷的新一任英文老師打破.從剛開始的第一節課開始,便表現出了他的與眾不同和洋溢的浪漫主義精神.從各個方面潛移默化地勸學生們要"seize the day"及時行樂,去做那些自己認為最有意義的事情而拋棄傳統的藩籬.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青春就是一隻不斷跳躍過藩籬的兔子.正是如此.

    基廷老師讓學生在中庭練習走路尋找自我獨特的步態的那一場景,令人記憶猶深,他舉了勞勃佛洛斯特的那首著名的詩劇:樹林裡的有兩條岔路,我選比較少人走過的那一條,那裡有天壤之別.學詩的人,似乎永遠是感性之神的化身.他在教的不是一首詩,不是一個詩人的生平,而是一種逆流而上的突破精神.
 

電影與精神分析

    維克多.雨果在他的書中寫道:印刷物代替了中世紀教堂的作用,並成為人們思想的傳播者.現在另外一種機器正將視覺表達的首要地位更加突出的顯現出來,那就是電影.它對人類世界的影響並不亞於印刷術.早在1975年5月,法國綜合性理論刊物《通訊》第23期以「電影精神分析學」為主題發表一系列文章,標誌電影結構主義符號學和精神分析學相結合的濫觴。以電影精神分析學研究的範疇涉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四個主要方面來分析這部影片,是我在這裡想要表達的東西.

    1 人格本質。人的心理活動包括三個層次:本我(或譯「伊德」,即無意識的本能衝動)、自我(即有意識的個性)和超我(即良知)。這三者的關係為:本能衝動引起的內驅力,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壓抑和「審查」,於是以「轉移」的形式表現為夢或精神症。2 無意識領域。人類大部份的精神活動是無意識的,只有無意識的活動才是真正的精神活動。3 夢的運作。4 性慾說。精神活動的主要能源是「性生命力」即「力比多」,人類的社會活動和藝術創造的原動力即是表現性生命力的性慾。

    詩人不會說謊,因為他們不宣稱披露了真實.旋律使我們感動,但並不會給我們錯誤的資訊.神話像夢那樣很少會引人誤入歧途.於是,我們可以將詩人以及浪漫派的理想主義者看成是本我的一種體現形式,是屬於人性本身的無意識衝動.在這裡,一切超越凡俗的,比如基廷,便是這類的一個典範.正如他在影片中的一鋸話所說的那樣:詩可以從任何事物中獲得靈感,只是別讓你的詩平凡.詩人本身就是最不平凡的精神形式.另外還有自稱努安達的查理達頓,從第一個撕書者,到追求不走路的權利,再到以古詩人社發表讓女孩進入威爾頓學院並在集會時"接到了來自上帝的電話"的他,都是那樣不折不扣的一個自由主義的實踐者;主動追求愛情的奈克斯,以及在父母的阻力下主動追求戲劇和表演事業最終以自殺殉命的尼爾.當然,那個在基廷指導下吟出那句"由我們哭著進入此生,到我們垂死離開此世,它都只能蓋著你的臉,任你悲歡,哭泣或者尖叫"的絕妙詩句的安德森.都歸屬於此類.

    威爾頓學院的學生,無論是在父母的強求或者盼望目光之下走進這所充滿著僵化教條的學校的孩子們,他們有自我的意識,不然也不會把四大理念調侃為:模仿,恐怖,頹廢與污穢.但是他們又在傳統的印記下無法走出自己的路,或者說雖然有自我的意識和個性,卻在一種強大的壓力之下被泯滅和消亡.這就是所謂的自我.

    學生中也有並未被春風化雨所動的卡麥隆,還有威爾頓學院的校長老師以及家長們,他們即可歸屬於超我.他們扮演的則是審查者和壓抑者,是傳統的象徵,也是社會化最深刻的一類人.他們是不會被才情或者詩情所感化,更不會被所謂的熱情衝昏頭腦.他們冷靜,或說冷血,缺乏激情和幻想,正是"犬儒主義"或者說"現實主義者"的最好詮釋.
 

平行敘述和更深刻的道理

    此部電影中的兩個或多個情節交錯平行展開,但人物和性格卻沒有變化.反覆出現的各種感受的相似性和各種命運的平行性看來證明了事件的規律性和普遍性及其更深刻而神秘的意義.有人說,為創作反映世界觀的電影而努力絕不是毫無希望的.在電影二維空間的影響上表現"深層的東西"和"隱藏的"道理是不可想像的.於是,電影就竭力藉助平行敘述來描寫文學用主題和素材融合編製的方式才使人體會到的深刻性和兩重性.電影不能用機智的對話揭示隱藏的道理,只能把各種人物命運的線索交織在一起展示它.首先,片中人物性格交錯複雜,有的追求自由,有的刻板固執,有的充滿熱情,有的懦弱膽小.並以此為主線,在各個不同的事件和故事中穿插交匯,集中展現了其不同但卻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個性.其次,人物性格在故事的開頭和發展過程中是有所變化的,例如本片中的安德森,便是一個相當明顯的例子.在參加古詩人社的時候,他懦弱不堪,不願意正式加入,但是雖然只是一點的興趣卻也鼓舞著他進入了旁聽和記錄的行列.在基廷幫助下在課上完成的詩,則是他性格和人生觀價值觀的一個大轉折,在熱情和自由精神的驅使下,他內心本有的那些充沛感情和豐富的幻想,一股腦兒的湧現了出來,展現了他的才華,更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傳統教育制度之下壓抑著的才情,是那樣令人痛心.最後的結果,我們欣喜地看到了自由意志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基廷要離開的教室裡,他第一個勇敢地站在了教室的桌子上,深情地唸出了那句"oh,captain,my captain!".

    鏡頭在一個又一個學生猶豫後勇敢站到桌子上的畫面中切換,其中還有基廷欣慰和激動的笑容.鏡頭的長度便按照情節要求進行了改變,鏡頭的情緒長度,亦稱「抒情長度」。指的是鏡頭在影片中的一種有效長度。不以敘事,而以人物的內在情感或景物所表達的情緒氣氛來確定鏡頭的長短尺寸。影片中人物的內在情緒和外部動作有時並不完全一致,因此,在情緒的高潮上或段落的結尾處,鏡頭的尺寸往往不能按敘述長度來處理,而需要適當地延長,以抒發未盡的情緒。由於情緒長度是以突出劇情的跌宕或人物的激情以及加深某種意境給觀眾的印象為目的,往往對特寫鏡頭或內容簡單的空鏡頭也可以用得很長。在這部影片中,這種手法的運用並不鮮見.
 

電影藝術的自由之光

    在我看來,電影所反映的故事和電影本身的精神是一種無形的契合.黑澤明說:"我認為所謂的電影,就像是個巨大的廣場,世界上的人們聚集在這裡親切交往,交談,觀看電影的人們則共同體驗螢幕世界裡形形色色人物的人生經歷,與他們共歡樂同悲傷,一起感受著痛苦與憤怒.因此,說電影能使世上的人們親切地交流也正是基於電影的這一特性...那些組成集體的個人,一旦被組成了一個集體,他們就不同於單個人了,他們會有一種集體意識".在其他藝術欣賞活動中,欣賞者可以保持同創作者,同作品的距離,而電影的視聽衝擊效果,蒙太奇敘事節奏和特定觀賞環境(暗室)等卻使觀眾處於較為被動的接受位置,在敘事者的引導下,通常會與敘事者的視點合一."電影藝術就是從這裡開始.那隻瘋狂地抓住那把致命武器的神經質的手,在瞬息間能突然放大,成為螢幕上唯一能看的見的東西,而所有其他一切都真正消失在黑暗中.在我們頭腦里進行的注意行為改造了環境本身."(於果.明斯特伯格)

    其實,這種交流方式是場特殊場合的合作博奕.影視劇是"被看"的客體,觀眾是"看"的主體,"成交"的契合點則應是"不確定的點".一千個讀者眼中應該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觀眾眼中,也應該有不同的欣賞角度和賞析方式.這才是電影需要表達出來的藝術自由,和詩一樣,才是人類孜孜追求的不羈的藝術之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