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落葉歸根--Getting Home

落叶归根/落叶(原名)/回家

7.4 / 1,807人    Hong Kong:110分鐘

導演: 張楊
演員: 趙本山 孫海英 宋丹丹 午馬 胡軍 夏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和菜頭

2007-02-01 10:04:10

樹高千尺,葉落五百---《落葉歸根》觀後


在論壇里,有網友和我說:「船長,你看了《落葉歸根》了嗎?很想聽聽你的看法。」 而這次去北京之前,有朋友在MSN上已經極為強烈地表達了他的反感:「窗明幾淨的收容所,讚歌一樣的聯歡晚會,這是純粹的粉飾!」同時,又有更多人表示自己看完了影片之後「落淚」。我不大相信《落葉歸根》能夠成為爭議性話題,因為故事的母本早就在網上流傳了很長時間。2005年1月,湖南民工李紹想把自己因醉酒引發心臟病死亡的工友從福建龍巖送回老家湖南衡陽。當時大家在論壇討論,就一致說:「要能拍成電影就好了。」同年,湯米.李瓊斯就拿出了他的《《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今年,又出來了《落葉歸根》。主題都類似:屍體、友情、承諾、故鄉。這讓人覺得在論壇說話是件靈驗無比的事情,造成我現在每天都在各大BBS說三遍:「要是誰送我一火車美金就好了。」

今天,掏了12元錢支持了國產正版電影,想看看它為什麼會引發爭議。首先,我不明白這部電影究竟是什麼題材?是喜劇,還是紀實?老實說,張楊選擇這個本子我覺得吃了兩個暗虧。一個是《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珠玉在前,李瓊斯活生生地演出了一個堅硬如磐石的西部人的形象。他因為話極少,反而讓影片有了很強的感染力。張楊肯定不能搞複製,結果人物性格設置上就比較模糊。趙本山的演出讓人感覺到角色很善良,但是善良是品格而非性格。除了他在宋丹丹乳房上捏的那神來一爪之外,趙本山扮演的角色沒有任何特色。

第二個暗虧是這件事當年給人頂門一磚的感覺。當時大家在網上一致決定,200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第一名就是李紹。在這種時代里,還有這種義人的存在,讓人白天裡都見到閃電環繞。之所以有這種感受,是因為透過他能看到我們所處的環境已經殘酷到了什麼樣子。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工會採取這種匪夷所思的方式兌現承諾,這讓人心裡堵到要發瘋。如果真按照寫實手法來做劇本,那麼用腳指頭都能想出來,這本子一準被斃。所以要調整,藥太苦那就上糖丸,胸太平那就上魔術胸罩。把整部片子變成脈脈溫情的小品,主題改為笨蛋好人堅持到底就是勝利。這樣一來,本子就變得很弱了。哪怕是叫史匹柏來拍成黑白片,它也沒有故事原型那種動人力量。

就這樣,一部完全可能成為牛逼的片子在各種技術考慮之下變成了一部二流喜劇---《劉老根背屍歷險記》。

因此,我覺得指責張楊「粉飾」並不公平。包括電影裡小孩子沒頭沒腦的詩朗誦,包括那些為了取景而造成的地理錯亂---前一個鏡頭還是在廣西的獨山地貌里走,後一個鏡頭裡午馬的葬禮上是一群雲南楚雄農民在唱《阿老表》*,再後來又來到了富民的路口。我覺得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你影片準備如此拍,那麼就自然會考慮加進這些元素。你要說張楊一點想法都沒有,那也是在冤枉他。從情節設置上來說,他可能的一個初衷是想透過趙本山的眼睛,在這一路上觀察各種中國人的生活:有大車司機為了愛情而痛哭,有孤獨的老人為自己辦生葬,有小鎮警察對洗頭妹的暗戀,有拾破爛的母親對兒子的愛。只不過這些元素放在一個輕喜劇的背景下,不但不能表達導演想表達的東西,反而顯得枝節太多,和主題無關。

張楊不能忍心放棄自己原本的想法,他也是人,他也讀過新聞,他也應該心頭腫脹。所以,掌鏡的時候,他完全無法一心撲向喜劇,往「歷險記」上閉了眼奔。如果真那樣還好了,《好兵帥克》在表達反戰上是一流的。結果他落在了中間,整部片子都是他的內心掙扎(純屬個人意見,張楊未必贊同)。搞笑,又不能把這事裡荒誕的一面發揮到淋漓盡致,讓人笑完的瞬間眼淚就流下來。拔高,做另類主旋律,他在鏡頭上的設計多過劇情,讓人覺得是想抒情但是抒不到位,根本就沒有這種心情。紀實,說公路故事,說凡人小事,但是又講得不夠乾脆徹底,一根線紮下去,把這一路串起來。

這些還不算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趙本山的表演。趙本山的表演說明他根本不懂農民,他自己聽了絕對不服。搞了幾十年二人轉,人長得土得掉渣,他還能不懂農民?對,在這部片子裡,他就根本沒有演活一個中國東北農民。趙的強項是模仿,穿衣戴帽,口音像貌。他的節目適合上晚會,是因為他高度濃縮這些元素,在短短十幾分鐘內用典型化的手法來表演。但是,我們說農民淳樸,不等於說上台會嘿嘿傻樂就是淳樸。我們說農民樸素,不等於說上台蓋一破軍帽就是樸素。那是臉譜,不是人物。你從裡到外把他給洗乾淨了,換上全套阿瑪尼,但是你還是能一眼把他給分辨出來。那些能把他給分辨出來的東西,才是真正農民的特徵。

趙本山離開農村很長時間了,他具備農民的外型,但是內裡早已經洗得乾乾淨淨。在電影,能在他的眼神裡看出農民的那種謹小慎微嗎?能看出中國農民的那種小氣和狡猾嗎?他的表演和造型,說他是個工廠推銷員成立不成立?說他是個從傳銷中心逃出來的城市貧民成立不成立?他的表演風格都是追求鏡頭給特寫的時候弄上一些設計好的小細節,而真正的表演細節根本就沒有。五千塊錢放在內褲里,五百就放在外衣兜里?建築工地上有哪個農民工會在這個位置上放下500元的?把朋友當稻草人紮在田裡,一雙大腳對著秧苗就踩過去了,中國農民不帶這麼做的,踩別人家的苗自己都會心疼。

可以把趙本山扮演的農民和黑澤明《七武士》裡的農民比一比,閉上眼睛想一想,《七武士》里那麼多農民,有多少個是比趙還鮮明的?再想想《牧馬人》裡的「郭蹁子」,想想《咱們的牛百歲》裡的田福。本山大叔的表演我覺得極為失敗,根本沒有把那種小人物的辛酸喜樂給表達出來。一絲一毫看不出鮮明的性格,能讓人看後愛或者恨,只是面目模糊的一團。換李保田我個人覺得更合適一點,在電影上,他更職業。

不過,也不能全部歸罪於本山大叔,影片本身在台詞設計上依然不過關。趙大叔一口一個「承諾」,一聲又一聲「愛情」,怎麼聽怎麼覺得彆扭。鄉土的語言在電影裡已經完全死了,唯一算得上成功的是影片開頭那段醉話。多少還有些生活氣息,沒讓人感覺是在念劇本。後面旅客也好,午馬也好,洗頭妹也好,警察也好,聽上去多假啊?全是書面文字,根本就不是口語。你來我往,全沒有生活里那種乾脆利索勁兒,聽著都覺得累。

故事本身的強大力量來源於一位農民工的簡單想法而堅決做法。經過本子一消,表演二消,台詞三消,已經弱得不能再弱。當年看新聞,覺得在廣袤領土上,在不可見的民間,依然蘊涵著某種巨大的力量,某種信仰。它們比周圍所見的生活更博大而厚重,讓人覺得魂里有觸動。坐在汽車上,在大提琴聲里領略偉大祖國風光,高聲吟頌詩歌,這是城裡人對農民的簡單想像,提供了一種廉價感動。你去了電影院,看到那個類似《三峽好人》主題一樣的結尾,撒落下淚來。但是,那淚是為誰而撒?落葉歸根,是因為根部比樹冠的數倍之深,樹葉不可能避免回到樹根的命運。《落葉歸根》,樹高千丈,這葉子落到五百丈就停住了,距離根部還有老大一段距離。所以,我只給兩星。


*《阿老表》應該有個正式的名字,好像是叫《茶山調》還是什麼。是雲南楚雄彝族自製州彝族人的小調,內容為:阿老表,阿老表,你要來呢嘎,不來麼要說不來呢話,莫讓小妹空等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