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逃殺--Battle Royale 3D

7.5 / 195,300人    114分鐘 | South Korea:120分鐘 | 122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深作欣二
演員: 北野武 藤原龍也 安藤政信 柴崎幸 栗山千明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望月道

2007-02-01 22:01:27

另一種生命的童話草稿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這部片子,傳聞中的形容詞似乎是變態,但是好像也有人說是經典,自己估計和一個網上流傳的集體臥軌地鐵的日本短片大概相距不遠。當血多得可以游泳的時候,自然也就沒了震撼力。造這種泳池的人天生就反對人死在床上,這種思維邏輯雖然不是社會化,但是尾隨其後稍微梳理一下其實也不是太難以理解,於是也就不會對其投以過於驚異的目光。看《大》,關鍵要的是一種心態,如果看的時候從頭噁心和悲傷到尾,那麼結論很明顯——還沒看懂。
整個局是遊戲也好,是戰爭也罷,抑或拔高一點說是成年人生的一個鏡像反映,都是名詞的修飾,實質上不過是將生存競爭推至極限的一個特殊情況。生存競爭當然不是如影片所說僅僅停留在成人世界,至少在中國有現行例子——高考讓我曾經的同學們拼得你死我活,所以說大逃殺法律出台的藉口其實是沒什麼合理性的:日本教育再畸形和變態,也不會在社會強烈的競爭之下沒有受到一絲絲滲透和影響,以致於學生快樂無聊得殺老師。
其次,競爭並不是生命的全部,事實上整部電影其實想表現的內容都圍繞著這一點在轉圈。生存競爭的手段可以無限殘酷,然後生存競爭的目的卻並不是天賦的,至少對於人類來說,這個目的不一定是統一的。面對競爭,因為不同的生存目的和意義,有的人會選擇跳崖和上吊,有的人選擇繼續平日的生活,有的人選擇孤獨地殺出一條血路,有的人選擇背靠背地共同戰鬥,有的人選擇在殺戮中取樂、徹底地享受競爭的過程,還有的人乾脆拒絕選擇,只求臨死之前洩慾一把。正是在選擇中,人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而也正是多樣性帶來豐富的人生,即使這人生只有短短的三天不到。
當面對如此殘酷的生存競爭時,各式各樣的選擇其實是超越倫理的。影片在講故事時雖然依然帶著一種「善」的視角,然而對片中最「壞」的光子其個人歷史的蒙太奇可以看作就是一種客觀主義的彌補。任何一種行為都有其理由,而理由本身往往潛藏於生活的表象之下。對與錯其實是離事實和本質很遠的東西,情感的悸動和意志的堅持才直接賦予了各種事件與色彩。
那麼,如果除卻了倫理的對錯,生命的非競爭性部份還能帶來些什麼?難道僅僅是個體的情感和意志,而沒有普遍卻又超越性的存在?影片的音樂給予了一個回答:美麗的音樂從頭至尾都貫穿著整部電影,而且往往在死亡橫肆之時爆發。《拉德斯基進行曲》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不變的閉幕曲,卻用來給整個逃殺的第一個清晨開場;《藍色多瑙河》伴隨著死者名單從廣播裡飄出;而最讓人唏噓的是,「邪惡化身」光子的死帶出了本片最長的一段音樂,那是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柔情似水而又千迴百轉,一切和力量與破壞相對的悲傷哀怨脆弱敏感盡聚其中,與殺場的瘋狂和血腥交相輝映、應和連聲......美,這種不是來自貝多芬《命運》和理察.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而是發源於愛、溫情、和一切生命的脆弱、屬於溫柔和母性的美,成為了拒斥絕對競爭和絕對戰鬥的理由。還有那些螢幕上書寫出的句子,也屬於它的一員,一切的一切匯聚成一句話就是:「最後,能和你作朋友,真好」。
在影片中,這種美是無法在成人殘酷的競爭世界中尋找到的。北野武所扮演的教師雖然掌控了整盤遊戲,卻無法改變他無聊而空虛生活的處境。他主動選擇了一種看似無理的退場方式,卻最後用力地將活下來的年輕人送上了殘酷現實的列車,而且也讓自己在競爭本身的無意義中得到了解脫。作為一個成年人,他一直尋找著美,同時也摧毀著美;最終他任務告終,卻得不到任何可以值得他固守的意義,因此他選擇死亡;臨死之前,絕望的他只有用真正的手槍將一直帶著希望的手機打了個粉碎。至此,他成為了本片最為悲情的角色,他的生命過程處在極限的沉重之下,然而他的生命內涵實際上是無限的輕和空洞,僅僅只有在典子的夢中,他才能得到一點點理解、感謝和溫暖。
那麼是否在競爭中就沒有另一種美存在呢?對於這個問題,電影沒有作出任何回答,事實上也不可能作出任何回答。因為倘若涉及至此,那麼就已經觸及到了關於人生命最本質的問題,而這問題如果還能在面對那麼多血腥和殘酷過後得到冷靜的講述和思考,這講述者和思考者就已不屬於現在的人類。換句話說,《大逃殺》的故事可能在某一天會像童話一樣被講給另一種生命的孩子聽,然而這童話卻沒有相應的美感和幻想,因此它僅僅只能算作是故事的框架,一部草稿,僅此而已。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