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心顫頻率--The Night Listener

午夜听众/心颤频率/午夜听众

5.9 / 15,652人    91分鐘 | 81分鐘 (edited version)

導演: 派崔克史岱納
編劇: 亞米斯德莫平 Terry Anderson
演員: 羅賓威廉斯 東妮克莉蒂 吳珊卓 羅伊克金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三教廢人陸不壓

2007-02-08 09:59:02

聽自己那被虛構的故事


[原][影評]聽自己那被虛構的故事

    聽自己那被虛構的故事
    ——電影《午夜聽眾(The Night Listener)》情節解析

  我真的是很久沒有過這樣的觀影經歷了——在影片結束後反覆地思考著最後的那句台詞,然後忽然地就將影片中刻意掩藏的一切聯繫在一起,甚至感到自己已經與作者的思緒交織在一起般的淋漓盡致。上一次大概還是在看完《蝴蝶效應》時,想到那個吉普賽女巫說過的一句:「You have not ever been.」,心中驟然的驚詫。

  看了太多所謂標榜「多重人格」的爛劇情,《筆下狂窗》《機械師》《好奇害死貓》此些片子時間不過半,真相便顯現得一清二楚的情節豈稱懸疑?那句「分裂吧,以票房的名義」說得就很中肯。

  這部《午夜聽眾》顯然未得到我認為應與之相配的即使算不上好評的評價,作為一部中等投資的獨立電影,夾在如此熱鬧的螢幕聲色中,這樣一部從裡到外怎麼看怎麼不討巧的獨立製作——事實上我現在也是這麼認為的——顯然不會博得足夠的目光,包括奧斯卡評審們的。

  本片改編自阿米斯泰德·莫平(Armistead Maupin)的一部據說以其真實經歷改編的暢銷小說。原著我自然是沒看過,但看過電影后我可以明確地感覺到原著要比電影好看。老實說這部影片唯一的熟面孔,我敬愛的Robin 威廉斯先生在影片中的表現比我所見過的的任何一個平淡的Willams都平淡,平淡得就像一個講午夜故事的同性戀老頭——那正是他的角色,但這並不能證明這個角色是成功的,因為這個平淡的角色被他這樣地平淡沒了自我。聽說莫平本人全程參與了影片的製作,莫不成Robin飾演的的這作者原形如此般的內向是莫平先生的授意麼。

  這是一個關於一名主持電台午夜檔的老播音員Gabriel與他放棄播講的一部小說的作者——也是他的fans——14歲的男孩Pitt Logand的溝通、懷疑最終去尋找真相的故事。

  真相就是那樣,也是那樣的不重要——Pitt並不存在,或者說已經死了,只有瞎眼的女人Donna與她那顆脆弱的心和那需要寄託於虛幻去展示的悲慘靈魂。不同於很多評論者關於Pitt是否存在作所表現出的不確定,即使這部小說並沒有一個真實的素材,我們依然可以從故事提供的細節去體會作者創作的初衷。

  首先,Donna的形象正式出現後並非之前電話中所談及的紅髮,而是一頭金髮的瞎眼女子,她借Pitt之口給了Gabriel一個獨特的形象,用來隱藏自己的身份——這點下文我會提及。Pitt不在了,他生前一定是Gabriel的超級fans,後面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臥室的佈局——那更像是個男孩的臥室而不像是一個女青年,也就是失明之前的Donna的——但現在Pitt的人格被Donna接收了,她同樣崇拜著Gabriel。所以當她借在電話中放Gabriel鴿子證明了他們對自己身份的懷疑後,切斷了電話線。於是接下來我們又看到她在Gabriel到來後的一些表現,尤其反映在她羞澀地換上紅色毛衣並讓Gabriel撫摸——我們知道觸覺對於一個盲人來說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她喜歡Gabriel,儘管她清楚那只能是仰慕,因為她同樣清楚他是個公開的同性戀者和同性戀維權主義者——還記得飛機上那個乘務員麼。

  關於影片最後一段,健全的Donna購房的一段,在一篇影評中被指為真實的結局,這顯然是不對的。那是一個故事,Gabriel正在廣播中講述的故事,一個他以她們兩人為素材所構思的故事。在故事中女主角的兒子同樣應該是一個不會出現在目前的角色,就像Pitt,他的腿有問題。如果你還記得在Pitt的臥室中Donna為Gabriel放的一段錄音:「The lights of the highway are streaming past and one of you reaches out and holds the other one's leg.It's the truest moment in the world.」我並不能證明這裡所說的與結尾那段是呼應的,但直覺上就是這樣。這自然不會是Pitt所寫的那本書,而結尾的那個故事也不會是——Pitt的小說中是沒有那樣一個媽媽的。據此假定Gabriel的這個故事已經在他開始調查Pitt的身世之前便開始講起了。於是心理掩埋著多少傷痛的一直希望得到任何形式的關懷的Donna意識到了這一點,並故意當著Gabriel的面表示喜歡,這何嘗不是一種心有靈犀的感謝。

  分析到這裡我們幾乎便可以確定隱藏在這個並不復雜卻耐人尋味的故事後面的真相了:Donna的真實身份是Pitt的母親,可以想像之前借Pitt之口自稱紅髮其實是一種故意為之的遺傳上的掩飾。而她借Pitt的身份所寫的小說中記述的卻都是Pitt的經歷,她的初衷可能就是讓他身前的偶像來講述他的故事。也許也正是由於寫了這部小說——作為一個盲人她不可能獨立完成,而顯然全街區的人對她的遭遇都是同情並積極幫助的——她覺得自己可以以Pitt的人格來直接與Gabriel交流,這恐怕是Pitt生前最想做的事情了。

  而想到她試圖在公路上與Gabriel同歸於盡的橋段,想像一個有著如此多悲慘經歷的殘疾女人在得不到自以為應是最理解他們、一個能夠給於她它所期盼的那種關懷的人的信任——儘管她清楚她撒了謊——一個連唯一的慰藉都失去了的一無所有的頻臨崩潰的女人,做出那樣的行為不足為奇。

  說到Gabriel,我們不要忘記他的職業——午夜檔的廣播員,這就不難理解為何Pitt會喜歡他和他的故事。Pitt本身就是一個虐童父親的受害者,他發現了父親的秘密,並被加以殘酷的性相關虐待,因為他的死因Donna沒必要杜撰,是AIDS。而電台午夜檔恰恰是講述這些R級故事,揭示美國社會醜惡與變態的一面的一檔欄目,聆聽這些故事並感同身受的Pitt對Gabriel自然是崇拜有加——他是他死前最後的溫暖回憶。

  Pitt死了,酒館裡Donna的咳嗽聲已經有所暗示;Pitt死了,否則他的相片沒理由會貼在酒館的櫥窗上;Pitt死了,否則抓住Gabriel的警官更沒理由如此憤慨地對他大打出手。

  Donna需要愛,需要被關懷。她或許認為得不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儘管街區的人們對她關懷備至,但那自然也只是出於同情,那些愛的距離太遠、太遠——所以她在Gabriel面前要利用Pitt,同時也是一種母子間信念的傳承。影片臨近結尾作者利用了住在Gabriel家裡的那位中國女留學生——沒錯,這位亞裔女演員總是充當著這樣的綠葉,還記得《水果硬糖》麼——正是她點出了一個真正的Donna,一位factitious disorder、也就是自偽症的患者,類似於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症候——參見影片《鬼來電》——相當於並不互斥的多重人格。「The people who have it feel unworthy of love so they make up stuff to get sympathy.」這句話可說是對Donna的總結,甚至可說是全片真相的總結。

  Donna需要Gabriel相信她,無論如何她需要,儘管她清楚她的謊言在Gabriel面前已經脆弱無力,但她沒有選擇,所以她安排了自己的最後一次factitious disorde,並留給了Gabriel一本錄影帶和那隻陪伴Pitt走過悲慘一生的棉絨兔……

  而此時Gabriel在聽得了中國女孩的一番解釋後,也終於理解了Donna的苦衷,他在最後一次與「Pitt」的通話中沒有勸「她」去看心理醫生,更沒有揭穿這個謊言,他預設了一切。

  正如他在那個以Pitt和Donna午夜故事的結尾所引用的縫在那隻棉絨兔上的話「Real isn't how you're made.It's the 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這句話大概是Donna在Pitt生前用來鼓勵病痛中的他的話,而如今這話依然適用於融合在Donna身上的那個Pitt的人格,不是嗎?

  陽光、溫暖、新生活——這就是Donna所要Gabriel在屬於她的故事中講給她的結局吧,那簡直是一定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