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孔雀--Peacock [2005]

孔雀/Peacock

7.6 / 1,129人    Germany:144分鐘 | China:136分鐘 | 244分鐘 (original length)

導演: 顧長衛
編劇: 李檣
演員: 張靜初 馮礫 呂玉來 劉國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醉生夢死

2007-02-11 09:00:36

像風一樣的愛與哀愁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當音樂從6、70年代的建築物周圍像風一樣緩緩飄起時,一種微妙的難以名狀的傷感,伴隨著姐姐、哥哥和弟弟在平凡生活中若隱若現的身影悄然而至。很難去準確描述這樣一種奇怪的感覺,因為它並不真切,甚至在某些時刻顯得遙遠而模糊,如同兄妹三人默默的注視著對方的悲傷和快樂,卻不渴望去理解一樣。
    理解是奢侈的,對逝去的生活而言,所有消失或者擁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種過程,無所謂好和壞,對或者錯。所以當看到兄妹三人在屬於他們自己的孤獨的成長歲月裡面,艱難的掙紮著甚至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舉動時,我一點都不吃驚。生活原本就是如此,也許就像黑格爾說的那樣: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我只是很困惑,為什麼傷感呢?

    和那些把《孔雀》認同為反映平民生活的觀點不同,我更願意相信這樣的一部影片所表現的是一種成長的過程,是那種完全自我的屬於內心的成長。也許每個人都曾經或多或少的經歷過這樣的青春歲月,不被理解、孤獨、壓抑和對愛與夢想的渴望交織在一起,然後在某一天忽然發現一切都變得如此的不真實,就像影片最後姐姐在菜市場哭泣的那一瞬間一樣,有誰會知道,曾經有一個溫暖的秘密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出現過,它帶走了我們全部的激情、憂鬱和迷戀,有誰會知道呢?
    然而成長的意義並不僅僅如此,它像一根繩索,一點一點的把我們從內心拉回到現實生活中。所以我們看到姐姐突兀的結婚然後離婚,看到哥哥出人意料的成為一個個體戶,看到弟弟變成一個混混。可能是剪輯的關係,弟弟的故事並不完整,但是這已經不重要了,我們根本不需要去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改變,看看我們周圍,想想我們年輕時候的朋友也包括我們自己,所有的一切都不會有答案的,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已經沒有去尋找答案的勇氣了。
    就像那句曾經很流行的台詞: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

    記憶中關於三段式結構最深刻的莫過於昆汀的《低級小說》,看著一個人在一個故事中死去,然後在另一個故事中繼續著生活,會在忽然間有一種恍惚的感覺。最初在雜誌《看電影》上看到對《孔雀》的介紹,一句話很奇怪的誤導了我,那句話是這樣的:觀眾可以看見他們在對方的故事中起死會生,兩個人陪著另一個人生活了一遍。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三個人中會有一個人死去。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奇怪的想法,也許是過份迷戀那種迴旋反覆的結構了,就像小時侯生活過的地方,庭院、天井、曲折的巷道,我曾經無數次在那裡玩捉迷藏的遊戲,最激動人心的莫過於由一個方向離開,然後從另一個方向回來,讓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
    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很固執的認為應該讓一個主人公在一個段落中死去,然後在另一個段落中出現的,這樣的選擇也許很殘酷,但是誰知道呢?生活的捉摸不定和生命的無常原本就沒有什麼區別。

    聽到很多人看完影片後問,《孔雀》是什麼意思呢?事實上如果不是在電影的結尾放上一隻孔雀的話,這個問題也許會讓更多的人迷惑。其實在我看來完全沒有必要去追問《孔雀》的含義,就像沒有必要這樣去結束,為什麼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解釋呢?有誰看到過或者試著去給自己的生活做過解釋呢?據說王朔對劇本結尾的選擇是姐姐在菜市場哭泣的片段,我以為這樣剛剛好,有足夠的空白和張力去支撐我們的情緒。但是導演選擇了另外一種善意而略帶溫情的方式,去向他心中的故事告別,很難說這樣好還是不好,就像他那張樸實至極的臉,特別厚道。
    其實任何一種告別都只是告別,我們不會因此忘記更多,也不會記住更多。就像告別我們逝去的青春歲月,那些像風一樣的愛與哀愁,除了傷感,還是傷感。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