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活著--To Live

活着/人生/Lifetimes

8.3 / 13,500人    133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余華 蘆葦
演員: 葛優 鞏俐 牛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幽尾鷗

2007-03-01 09:35:36

《活著》到底為什麼沒能活?


網上一直流傳著一個「中國大陸十大禁片」的帖子,每部片子被禁的理由都寫得有鼻子有眼,有些理由大抵是站得住腳的,有些則不然,比如說《活著》是「詆毀社會主義法制,詆毀政黨執政能力」,這不是瞎掰嗎?都什麼年代了,封殺一部電影還犯得著如此上綱上線?我向來很不喜歡網上一些寫手自己羅列個十大八大十六大,然後冠上個很驚世駭俗的標題,好像這X大如何如何權威,不過是唬人罷了。

最近一直在對比著認真觀摩陳、張兩位大導演的早期作品,比如看一部《黃土地》,就接一部《紅高粱》。這不,看了《活著》,順帶著拿出《霸王別姬》來復習了一遍,本來是想把《藍風箏》也一起復習下的,實在是當初看《藍風箏》留下來的那股喘不過氣來的壓抑感一陣陣襲來,不忍再看。看完《活著》,我就冒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禁它?這樣的疑問在初次看另兩部作品的時候,不曾有過。

關於它為什麼被禁,原因眾說紛紜,在沒有內部人士站出來解密之前,我們也只能猜測。而我比較傾向於這麼一種說法,即片方的不積極報審所致。也就是說,由於本片的投資主要來自海外,片方並沒有打算靠大陸市場來收回投資,更何況當時大陸對海外投資的票房收入卡得很死,所以就乾脆來個魚死網破,討個被禁的響頭來刺激海外市場,同時還對影片的評獎起到某種作用。導演和投資方,一個得名,一個得利,如此豈不兩全?

這麼一說,似乎頗有點「小人之心」的味道,但分析一下,卻不無道理。就在前一年,張大導演的同學陳大導演可是在國外摘回了份量極重的一片金葉子啊!而《活著》與《霸王別姬》,相似之處還真不少:比如都是導演首部以海外投資為主的大製作,演員都有鞏俐和葛優,配樂和指揮也是一班人馬,都用了一種傳統藝術作為載體,都有一個人給打成了反革命,故事的時代背景也是多少重合……張同學拍這片子的動機和意圖裡,多多少少有一些競爭的成份,哪怕沒人跟他竟爭,他也得跟自己較勁啊,出道都十年了,是該有部代表作了!

我沒看過據說比電影好得多的原著,就單說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我沒覺得它把「活著」的含義給說透了,雖然台詞中不止一次地道出了什麼是「活著」。這片子我看得還比較輕鬆,特別是二喜那段,挺樂呵的,有點《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感覺,結尾那個長鏡頭更是溫情得不得了。按說本片最抓人的地方應該是兩個孩子的死,但至少我沒有被打動,兩個孩子的死都非常戲劇化,戲劇化的處理是應該的,只是我覺得導演沒處理好。第一個孩子死在頭上的時候,突然春生出現了,悲轉為了憤而後是怒;第二個孩子死在頭上的時候,一個王教授在那裡好不麻煩,讓人不知是該喜還是悲,只能感慨起「樂極生悲」來。

而這兩個孩子的死,都是直接死於突發事件,間接死於時代環境。也就是說,本片的悲劇首先是個人悲劇,其次才是社會悲劇。這是與《霸》和《藍》最大的不同,前者突出的是社會悲劇,後者則是個人與社會並重。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我覺得,在意識形態上它並沒有達到被禁的底線,更不用說逾越了。當年反思文革的《芙蓉鎮》,同樣是在講一個「活下去」的故事,不就順順噹噹地公映了嗎?

《活著》和拿剛捧回小金人的《竊聽風暴》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片中沒有反面角色(《竊》頂多就那個國安局高官算反派),本來我是很慣性思維的,先後估計了好幾個人會成為「壞人」(就像《霸王別姬》裡的小四):將來長大的有慶、當上幹部的春生、和和氣氣的鎮長或者精明能幹的二喜。結果都沒有,相反這些人還都是「好人」。另外,它講了集體食堂,但沒說食堂的不合理;它講了土法煉鋼,但沒說那鋼不能用(就像《竊》沒有把東德說得一無是處)。也就是說,它並沒有去直接揭露什麼人性的惡和制度的惡,從這一點上,也遭不來封殺之禍。

我也絕不是說反思歷史就一定要著力刻畫意識形態問題,其實我倒覺得《活著》這種淡化意識形態的方式挺好,只是導演沒有做到位。《竊》也同樣淡化了意識形態,做的就樣樣到位。換句話說,把它虛構成某個別的國家或者移植到某個專制國家,這個故事也同樣可以發生;完全撇開意識形態,就把它看成是一個人追求自由和心靈救贖的故事,其水準也不打折扣。理性的德國人甚至還在最後借那位曾經的部長的口來發問,現在的聯龐德國就是我們想要的自由國家嗎?在批判專制的同時還不忘質疑現狀。

而從整體上,《活著》要是完全撇開意識形態,這故事基本上就很弱了;可要是說它如何如何地批判了大躍進和文革呢?力度顯然又不如《霸》和《藍》。就這麼不尷不尬地被夾在了中間。最主要的問題,我覺得是導演對本片節奏把握和戲劇張力失衡,各個時期的時間分配和故事銜接不是很好,有些情節跳躍比較突兀,有些又顯得拖沓。而且片子花了那麼多篇幅講春生欠一條人命,結果卻不了了之,對春生的後來一點交待都沒有。還有片尾突然提到鎮長被打倒,也沒了下文。這兩個安排最讓我不滿意,人家王教授好歹最後還提到了他不再吃饅頭的情況呢。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活著》稱得上是張導的代表作,我也覺得它還不錯。但看了這麼多他的作品之後,我還是不得不說,我覺得張導的代表作是《英雄》。真的,不是諷刺。撇去為秦始皇翻案這條黑線,我可是對它色彩的運用喜歡得不得了。說到底,張導就是個攝影,大攝影,中國頭號攝影。這點我絕對服!試問《活著》代表了他的什麼?風格?手法?思想?態度?我都沒有看出來。三大導演在同一時期完成了反映同一時代的三部力作,遭到封殺的《活》、《霸》、《藍》也正好成了他們的分水嶺,打那以後,張藝謀墮落了;陳凱歌入魔了;田壯壯沉默了。

【補記】其實當初寫作本文,初衷是對網路上以訛傳訛「被禁原因」、追捧甚至神話禁片的做法的一種回應。本文的主體內容更多是對電影本身的一些評論而不是要糾結於「《活著》到底為什麼沒能活?」再次修訂這篇評論,時間已經過去了五年。可以在此補充若干資訊。

兩年前張藝謀做客《非常道》時首次談到本片被禁,他只說了一句「我個人在制度面前是渺小的,自己也覺得無能為力。」而一年前余華髮過一條部落格說:「還記得當時張藝謀時常說原作裡的什麼細節要改動,審查才能通過。」雖然這些話語依然提供不了對於本片被禁更多的說明,但至少可以表明導演本人當時報審的態度是積極的(製片方的態度則不得而知)。被禁也許與當時一批電影被禁的大氛圍不無干係。

另外,在看透了《英雄》之後,我反過來認為《紅高粱》更能代表張藝謀,故事也有,畫面也有,挺好。而這些年裡本人也看到了《霸王別姬》當年在大陸公映的完整膠片版本,並不存在刪改的情況,所以關於該片大陸公映版本結尾遭到修改的說法是不成立的。於是本文結尾的一句話也就不完全成立了。
——2012年1月22日除夕夜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