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衝擊效應--Crash [2004]

撞车/冲击效应/冲撞

7.7 / 451,968人    112分鐘 | 115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保羅海吉斯
編劇: 保羅海吉斯
演員: 珊卓布拉克 唐其鐸 麥特狄倫 珍妮佛雅絲波席托 威廉費奇納 布蘭登費雪 譚蒂紐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藏鏡人

2007-03-02 16:58:51

撞車


奧斯卡今年的大獎都頒過了,可我卻剛剛看完了她去年的獲獎影片。

《撞車》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從聽說的一霎那就有那種感覺,它應該是實至名歸的。因為我是先知道它得獎,再了解了它的大致內容。不過即使倒過來,我也會作出同樣的判斷。不是馬後炮,就是一種感覺。這大概和我憑情節論好壞的習慣有關。

《撞車》的情節在今年恐怕已不是什麼出眾的話題,但擱在去年的這個時候,絕對是個不小的心靈衝擊,特別是在美國這樣的多元化移民國家,民族差異、種族差異,其間的分歧恐怕是我們中國這樣一個有56個民族的人口大國也無法比擬的。今年的《巴別塔》據說也採用了這樣的敘事構架,但一年之差就是一年之差,這種事情上先來後到的規矩還是很講究的。因而,奧斯卡沒有把大獎給《巴別塔》,英國電影學會也沒有,只有金球獎給了《巴別塔》至高榮譽。但就我來講,金球獎還是和奧斯卡有一定的差距,儘管奧斯卡也沒有多麼大程度的更高明。

《撞車》講述了一個美國國內民族種族矛盾的問題。故事由一起撞車事故開始,然後回溯前一天的情況,這期間,各條線上的人物紛紛登場亮相,相互絕緣,又隱約的相互關聯。當中自然又發生了很多微妙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後以多數人的救贖、少數人的悲痛及一個孩子的死亡而告終。很合理的設計。

從人物上來講,它把每一個角色都定位得很平衡,沒有過多的褒揚過多的偏向。比方說,在前一個場景,你會覺得他十惡不赦,齷齪至極,但後一個場景,他又會補償式的做出一些溫暖的動作,讓你感覺人間尚有真情在。而之前一直很正面的人物,最後也會給你一個不小的驚嚇。就像那位新出爐的新鮮人警官,一直大義凜然,甚至在一次追蹤中為一位黑人的清白兩肋插刀般的奮勇,可最後卻也是他誤給了那年輕黑人孩子致命的一槍,而這一槍僅僅是因為那孩子的不明確的笑容讓他產生了威脅的聯想。所以說,編劇在角色設置上可以算是給各人各打四十打板,誰都不是徹頭徹尾的好人,誰也不是真正的壞。在關乎民族、種族這樣複雜的問題上,我們本就很難用對錯的方式來定性,更何況其中還牽扯到人性的弱點。其實這也就是真正的人類,複雜的動物。

就像其他很多故事或社會事件一樣,我的目光常常聚焦的不是權力者或者相對優越者,反倒是那些身處下位者。因為身處下位的人常常表現出來的人性會比你所能想像的更具戲劇性。我們熟悉的這方面的真實例子是文革,我就一直對文革中的群眾心理和那種集體無意識有著極大的興趣。而《撞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西方的例子。

我們總是認為,歧視來自於別人。特別是來自於那些你自認為優越於你的人。但實際的情況並不完全是這樣。恰恰是最大的傷害來自於自己人或更直接來自於自己。自卑是一種很奇怪的情緒。一方面極力的掙扎於自我意識的覺醒,一方面又很矛盾的自我打壓。片中那個梳者小辮兒的黑人男孩不停的跟他的同伴抱怨社會對黑人的不公,強調黑人身處的被歧視的狀況,但相攜的是,他一邊說著這些,一邊Niger Niger的不停,說得我這個不是黑人的人都覺得煩了。

自卑之後便是恐懼。恐懼著不被認同。甚至開始患起了被迫害狂想症。波斯少女開雜貨店的父親從一開場就來到武器商店買槍械。然後火藥味十足的跟店員狠狠的吵了一通架。原因只是人家質疑了一下他的國籍。而後來黑人小伙子就更加無辜,來給他的商店修門鎖,好心告知他門壞了應該換門,他卻以為人家敷衍他其騙他,又和人家吵了一通大架。這些架為什麼而吵,明眼人都知道根本沒什麼大事兒,只是因為他心裡沒底而已。不僅沒底在別人的社會自己處於怎樣的一個位置,更沒底自己在自己心裡的份量。

所以看完全片,心裡其實挺惆悵的,儘管影片最後給了一個挺完美的結局,可終究是高興不起來。那無辜的黑人男孩畢竟還是死了,說明這種傷害依然存在,並將長久的進行下去。但這也正是影片的高明之處,九滿一缺,造就了一種遺憾的美。可見編導真的是花了心思的。

至此,我也深深的認同了奧斯卡的觀點,把去年的獎項搬給了《撞車》,而不是事先的大熱門《斷背山》。雖然說,兩部影片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但從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以及現實意義來講,兩者根本不是在一個檔次上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