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狂琴難了--Gloomy Sunday

布达佩斯之恋/忧郁的星期天/忧郁星期天

7.8 / 8,458人    112分鐘 | Argentina:113分鐘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演員: 艾莉卡瑪洛茲珊 史蒂芬洛迪奧尼斯 Ben Becker 約希姆克羅爾 Andras Balint Geza Boros Rolf Beck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嗨!

2007-03-03 00:48:19

革命浪漫主義傑作


在經歷過革命浪漫主義洗禮之後,我一般都會對浪漫主義本身保持足夠的警惕,一個人為了說明他要的觀點,而生搬硬造一些故事出來,無論他要的觀點是關於愛情還是關於革命,都是要不得的浪漫主義。比如說,《廬山戀》是浪漫主義的,《紅色娘子軍》就是革命浪漫主義的,而《地雷戰》則是大無畏的革命浪漫主義。《黑色星期天》是一首歌,因為暴露了某些絕望的資訊,所以很多人自殺時就去買來聽,以堅定自殺信念,本身是很浪漫的事,英國廣播公司和美國廣播公司都因此禁播這支曲子,這就有些浪漫主義了,關於這首樂曲導致的自殺事件,大抵都是浪漫主義的,什麼報童聽到乞丐唱這首歌,就掏光自己的口袋,跳河自盡了,諸如此類。作曲家Rezso Seress本身的經歷已經夠傳奇,他是個其貌不揚的猶太人,除了一首歌曲之外一無所成,是個蹩腳的鋼琴手,在一家小餐廳彈琴度日,卻娶得布達佩斯之花,二戰期間被關進集中營而不死,直到七十多歲不堪孤獨老邁自殺身亡,如果有人願意就此寫一本傳記,想必也很好看了,不想有人卻附會出另一段故事,寫成了暢銷小說,我認為是典型的革命浪漫主義行為,如果再有人根據小說改編成電影,搬上螢幕,無疑就是大無畏的革命浪漫主義了,不成想我還真遇到了它,中文譯名《布達佩斯之戀》,想必是浪漫主義名著看多的人給起的(天知道:「布拉格之戀」是不是同一幫人所為),它的英文名字倒是老實,Gloomy Sunday,就叫《黑色星期天》。

電影中的猶太人成了餐館老闆,他深愛著布達佩斯之花——他的服務員兼招牌,他愛她到了一種程度,以致於被某些浪漫胚子拿出來做了榜樣,那就是——「我寧可分享她,也不願失去她」,當我第一次聽某人在電視上引用這句話的時候,就在心裡偷樂了一回,暗想說這話的作家大概是個骨頭輕的,把自己的斤兩稱給了天下人。有這麼浪漫的作家,才有這麼浪漫的人物,所以當潦倒的青年作曲家闖入他們浪漫的生活時,深情款款的老闆,選擇了團結作曲家和分享花花,共譜愛情三人行之浪漫曲。他是如此好心,之前就救過一個浪漫德國青年的命,他叫漢斯,多年以後以納粹軍官的身份返回布達佩斯,對猶太人生殺予奪,戰爭期間積累了無盡的財富,並在戰後獲得無盡的榮耀,是個地道的偽君子(我懷疑真正浪漫的青年會聰明到這種程度),想也想得出,他肯定搞掉了老闆,染指了花花,至於那首該死的歌曲和那個該死的作曲家,肯定是前一個飄揚後一個見鬼,當然,在最後,他一定會回到布達佩斯回到這家餐廳,而花花和老闆的兒子,利用作曲家留下的心肌梗塞藥物,殺了他,報了仇。

這是一出四角戀愛、虛偽狡詐、博愛寬容、父仇子報的戲,加之戰爭和愛情這些博大和永久的主題,是典型的好看元素大拼盤,想不好看還挺難的,所以我看到不少吹捧文章,電影也獲得過很多獎項,不過我仍然認為他們是大無畏的,而且有些浪漫過頭了。

導演諾夫 舒貝爾我第一次聽說,關於他的資料幾乎沒有——除了這部電影之外,自然我們不必拘泥於一部電影,也許他將來會成為浪漫主義大師,也未可知,懷揣美好憧憬的浪漫青年,是大無畏的,也是最有希望的,不過這頭一部電影裡,卻只有奇思妙想而毫無可信度,我覺得關鍵是沒有搞清楚生命和愛情的順序。

漢斯是個德國富家子弟,到匈牙利來愛上了餐廳女服務生,沒問題;他痴情到傻,天天來捧場,沒問題;他求愛不成跳了多瑙河,也沒問題;他成了納粹回到匈牙利,他假託照顧猶太人實則大撈油水,他繼而把他的救命恩人——那個餐廳老闆,送進了焚屍爐,他更進而誘姦了他的女神——布達佩斯之花,這如何令人信服?愛情至上的浪漫主義,怎麼轉變,才能成為蔑視生命的大智慧?單單穿上納粹制服恐怕是不足夠的。還有,鋼琴家的自殺也不見得有說服力,樂曲發行以後,不斷傳來有人自殺的消息,他極度愧疚,他享受著花花和老闆的雙重關懷,他情場得意賭場也得意,他陷入自己作品的解構謎題,他突然搶了納粹的槍自殺了,如何令人信服?在這些疑點之上,那句分享與佔有的博愛宣言,如何令人信服?即便電影描述了分享時痛苦,但動物本能告訴我們,分享的神話不過是為了搞掉他們,用愛情來烘托死亡,如果不是做的過份露骨,大部份都可以賺到足夠的眼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