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千里走單騎--Riding Alone for Thousands of Miles

千里走单骑/RidingAloneforThousandsofMiles

7.4 / 4,556人    107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張藝謀
演員: 高倉健 中井貴一 寺島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lhui

2007-03-04 21:42:58

天涯孤旅,單騎也要走一回


《千里走單騎》為我的2005年的觀影生活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看了《千里走單騎》,想起《無極》,帶著理念的虛假的大帽子的曾經的具有詩人氣質的陳凱歌真的是不行了,而張藝謀終於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好電影。
看《千里走單騎》,我終於知道了什麼叫節奏,能讓我這個外行都看出節奏來,這部電影估計去做電影學院的教學片也是夠格的。一張一弛。你正看著樂呵就被搞哭了。你正難受卻來了個歡快的。弄得你不知所措。卻也明白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難以預料。也看出一個導演把握節奏的功力。把電影的節奏還原為生活的節奏,使之融為一體。張藝謀遊刃有餘。
張藝謀還是沒有放棄他喜歡的民俗的元素,畢竟,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俗的回歸讓張藝謀的魂魄有所依傍,增加了主題的張力。我們曾經在《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電影裡見過那些民俗,雖然有人稱之為「偽民俗」,但的確好看,並和主題形成映襯,豐富了影片的內涵。那些記錄了他和鞏俐美好記憶的電影元素在兩人分開後就不見了。張導去拍城市片,即使舍了老本對著樓宇大叫「安紅,我愛你」,也得不到觀眾的認可,《有話好好說》、《幸福時光》失利,《英雄》、《十面埋伏》都是徒有其表。終於,在《千里走單騎》里,張藝謀回歸了,他選擇了雲南麗江,選取了當地的儺戲,做他戲中靈魂的依傍。並且,通過《千里走單騎》這一民族文化內涵深厚的經典戲曲,間接傳達著他要表達的情感。
父子情,是張導這次的命題所在。此前,剛剛聽說,張導遠赴美國嫁女。又看報導說,鞏俐與張末不睦,是張鞏兩人當年份手的主要原因。這裡面,張導雖沒有對不起女兒,可是他一定為自己給女兒童年造成的心靈陰影而心懷愧疚。本片中,父親和兒子很多年不來往,因為誤會。對張藝謀來說,用電影的方式修復父女間的裂痕,或許是他給女兒最好的結婚禮物。記得本片首映禮,張導在接受採訪時說,人年紀越大,越發現血緣的可貴。
用真情實感去講故事,是一部電影要成功的首要要件。張導的出發點是毋庸置疑的。高倉健的選用也是十分恰當的。高倉健以酷聞名,多年前在中國的劃時代的偶像意義至今尚存,最重要的是,他的酷更能表現這個影片的主題,也與張本人的性格十分相似。
是什麼讓父子間產生了問題?就是不善於溝通。兩個都要作硬漢,有苦往肚子裡咽,結果產生了誤解。與本片的民俗元素——儺戲的面具化臉譜演出方式相呼應,父子之間其實一直都是帶著面具,不肯示弱。但是,那種深深的愛卻又是維繫對方生命的最重要的支柱。所以,兒子選擇了研究儺戲,透過對臉譜化民俗戲曲的研究,反思自身;父親雖然選擇了逃避,但是在兒子病危的時候,千里迢迢趕赴中國,千里走單騎地去拍攝《千里走單騎》,要滿足兒子的心願。其實他們都是在用行動表達著愛。但是,如果不是有個兒媳在中間做紐帶,他們甚至永遠都不知道對方在做什麼。這雖然是性格上的悲劇,也使影片出彩。
民俗元素和主題的巧妙迎合,是影片的一個成功之處。
而且,如同音樂上的復調,張藝謀還選取了另一對父子關係來完成他對父子情這一詠嘆調大合唱的思考。就是日本父親要拍攝的演出《千里走單騎》的李加民和他的兒子楊楊。父親來到中國,戲劇性的發現他要拍攝的主人公剛剛被判了刑,原因是受不得人家說他的私生子,因此,要完成病危兒子的拍攝心願,這個不懂漢語的老人,只能忍受著獨在異國他鄉強烈的孤獨感,想方設法到監獄裡去拍攝。
這個一輩子不求人的、不善於與人打交道的老人,只能在賓館裡拍下錄像,迂迴地懇求有關部門領導同意。喜劇元素巧妙的運用,讓人淚中有笑,笑中帶著淚。邱林手裡拿著小蔣翻譯好的話,現場配音翻譯;錄像里高田舉感謝錦旗,他也舉,卻把次序弄反,一個「謝」,一個「助」,跟電視裡是反一反的。
為了兒子,老人是豁出去了。而遠在日本的兒子,此時聽說父親遠赴中國的舉動,也終於原諒了父親,並體諒他,請他返回,告訴他,儺戲並不重要。我相信儺戲不過是一個寄託。是想給生命找一個答案的寄託。父與子,血緣上的牽連,使他們如此相像,孤獨是他們最重要的特質。老人孤伶伶的在海邊,不與人來往。兒子在雲南,也沒有朋友,常常一個人看著玉龍雪山,可以看好幾個小時,如同父親,對著大海。孤獨,卻只是面對著浩大的事物,或許,對孤獨感的體悟應該更深吧。父子關係的失敗令他們的人生都打了死結。卻都沒想過排解。他們之間只是需要一個聯結,除了兒媳之外,就是這個《千里走單騎》,兒子當做寄託的儺戲最終成就了兩個人的和解。不管怎樣,愛還是要表達,如果不講,也要有行動。張藝謀赴美嫁女,是不是也有著《千里走單騎》一樣的含義在內呢。
話說回那對父子。李加民因為別人羞辱他兒子,而敢跟別人動刀子,這是日本父親做不到的,當他看到李加民可以當著那麼多人流淚,大聲說出想兒子的話,他感動並且欽佩、羨慕,這也是他和兒子之間缺少的,造成他們之間隔膜的原因。另一對父子給了日本父親深深的啟示。而在兒子臨終前寫給他的信里,他終於明白了兒子的心,這也將支撐著他走完以後的路。
在石林中迷路的那個晚上,日本父親高田抱著李加民的兒子楊楊,他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孩子蓋上,緊緊地抱著他,問自己,「有沒有這樣抱著自己的兒子過呢」,起碼成年後是沒有的。這個夜晚,兒子在日本新宿去世了。這個夜晚,在雲南石林里,父親用另一種方式擁抱了兒子。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