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無理想

2007-03-11 03:11:59

潘神的迷宮——論及女權?


潘神的迷宮

首先感謝納粹,感謝希特勒,為國外的電影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前有辛德勒的名單,中有帝國的崩潰,鋼琴師,後有潘神的迷宮等一大批可能優秀的電影,彷彿已經成為一種定勢,只要與二戰有關的人文片,就一定會成為各大電影節的座上賓《類似於中國的農村片》。不過同樣是二戰的日本vs東亞,東南亞歷史,明顯受到的關注度就很低,甚至有資料顯示很多美國人都不知道中日是二戰對手,還以為日本就只有和美國大兵打仗。《當然,鑒於美國糟糕的基礎地理世界史教育以及歷來的自我主義,完全可以理解》

當然,我說的重點是《潘神的迷宮》是一部典型的二戰人文戲,而不是電影院宣傳的什麼超越那尼亞傳奇的魔幻大戲。

看完了,遺憾的告訴大家,我並沒有被touch到——除了中途覺得有點血腥。

我關於主題的探討,不過就是按照什麼虛幻和現實呼應,想像是情緒的非真實表達之類的老路子,就不多廢話了。

只是記起其中一個情節:在母親在酒席中離去的時候,在座的所有男人都全部起立,然後目送其離開——我當時有點被那種gentle嚇到。但是在醫生面對母子難產的選擇時,那位父親馬上回答要兒子,不要妻子《如果是兒子的話》。忽然覺得之前的行為完全是一種虛偽的做作,然後本人比較喜歡追根溯源,乾脆上網查了一下宴會目送女士的習俗。現與大家分享:這個是老西班牙的傳統,但是在現在因為婦女運動的高漲而被廢除了——你們會不會覺得很奇怪,如此gentle的舉動竟然遭到婦女的抵制,原因在於,此舉動看似尊重,其實相當於一種來自異性的壓力,每個人的目光注意,會迫使婦女不敢隨意活動與離席,並且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姿態,不能給自己,更不能給丈夫丟臉。上面說其實每種紳士行為都暗含對女性的蔑視與自大的體現,所以基本上現在歐美除了老輩和商務禮節和那種想體現自己是貴族出生的外,很少再有類似舉止——當然,那種因為女性力氣較小而衍生出的禮節,照樣保持著《看來女權主義者也不是傻子,不過起碼沒有看過那種男的把大衣鋪在有水的地上,再喊女性踩過去那種sb行為——你們就不會繞路啊?》。不過,我覺得現在男女的真正差別不過在於女性可以生孩子,男性力氣比較大《何況現在女性不一定要生兒育女,猶如男性也有力氣小的一樣》,果然是所謂「中性時代」。當然,這是那些喜歡說男人如何如何,女人如何如何,然後編成打油詩的文字販子所不願意看見的。

順便奉上數據:連素來男子主義比較盛行的中南歐《像東亞的韓國一樣》的政府官員的百分之40左右都是女性,更何況素產女強人的北歐,百分之60-70的機率,不過好像和北歐男性更喜歡體育和電子科技有關。當然,蘇聯遺留下來的東歐數據上一般般,這個我們理解——除了那個成年男性大量死亡的俄羅斯數據出奇的高,不過大部份女性是在基層罷了。

順便感慨下,中國好像是東亞女性綜合相對地位最高的國家,不知道是因為老毛破四舊的關係,還是因為在中國的聯合國教科文的官員沾染了中國「作」數據的能力?

希望是前者啦,既然我作為一個女權主義者的兒子與學生,雖然不見得對我是一件好事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