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人造風景--Manufactured Landscapes

人造风景/EdwardBurtynsky:ManufacturedLandscapes/人造风景

7.2 / 3,064人    86分鐘 | Canada:90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珍妮佛貝許沃
演員: 愛德華伯丁斯基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eamouse

2007-03-13 11:00:00

紀錄變遷的藝術品,也僅僅是藝術片


《人造風景》與《戰地攝影師》、《東》一樣,都是一個持攝影機的人對另一個藝術家的創作過程進行了工作記錄,在此「觀察的傳遞中」,拍紀錄片的也完全被他所紀錄對象的創作目標所吸引,比如Christian Frei被詹姆士 Natchwey的戰地視角引到浩劫場面上,比如賈璋柯被劉小東的畫作引到了三峽人物個體上。

在《人造風景》裡,傳遞過程是,巨變中的中國那些驚人的「人造風景」吸引了加拿大工業攝影師Burtynski,而他那因畫幅巨大而震撼展覽館的照片又吸引了拍紀錄片的Jennifer Baichwal,最終在關於工業化中國的照片、出版物印刷品、紀錄片影像的共同作用下,震撼了我們這一小撮對藝術和社會還保有點主觀能動性的中國人。

沒機會接觸到導演,無法猜測他在藝術追求背後個人是否也具有社會意識,是否有那種西方人審視中國問題時夾雜著憐憫心和優越感的複雜情緒,但單從冷靜緩慢的紀錄片本身和裡面對一幅幅巨型「人造風景」攝影作品拉鏡頭處理中,我還是只看到攝影師對他心中「震撼性藝術」的追求。這其實就如同Godfrey Reggio那生活三部曲(〈機械〉〈失衡〉〈戰爭〉)中的第三世界市效奇怪,配合上侵略性的極簡主義配樂,他要做的就只是完成漂亮的攝影剪輯藝術片,而並非具有社會觀念和道義指向。然而只要拍攝對象針對了「世界工廠」,似乎就不可能只是搞無關政治、無關意識形態的自律的「現代主義」了,於是它在忠實紀錄變遷的過程里,不得不具有揭示意義甚至批判性。

電子垃圾、移民、高效而冷漠的裝配線,這些巨變中陣痛的元素背後的那個聲音大多是批判性的,也夾雜著無奈,像富士康案給我們的啟示:中國發展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廉價勞動力。

有人覺得西方人視角始終是獵奇優越的,但不管作品背後觀點如何,紀錄這個變遷、揭示這些生活總是必要的,而且單就紀錄片來說,也還各有各的角度。如果覺得《人造風景》太過藝術化,缺乏社會性(至少是簡單直接的),那還可以看荷蘭人拍的《中國造》,關於一個東西,從產品到商品,從生產它的崑山工人到消費它的威斯康星居民(他因產業升級而失業)。這是關於人的微觀視角,富有生活故事性,揭示問題也更簡單明了。

藝術始終高於生活,這些關於世界工廠的紀錄片,誰好誰差因欣賞角度也無法評判,總之,它們都以各自的方式紀錄了變遷。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