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克拉瑪對克拉瑪--Kramer Vs. Kramer

克莱默夫妇/克拉玛对克拉玛/克蓝玛对克蓝玛

7.8 / 154,833人    105分鐘

導演: 羅伯班頓
編劇: Avery Corman 羅伯班頓
演員: 達斯汀霍夫曼 梅莉史翠普 珍亞歷山大 Justin Henr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ratana

2007-03-13 23:31:21

《克萊默夫婦》:庸常的才是精緻的


0

熱愛電影?什麼是標準?烤鴨吃多了也會膩,可餓的時候還會垂涎欲滴。

熱愛昆汀·塔倫蒂諾,就鄙視斯皮爾博格?標榜戈達爾,就蔑視昆汀?誰敢鳥好萊塢大片就跟誰急?不夠cult都懶得多說一句?法國新浪潮、義大利黑幫?省省吧,都後後現代了……

看什麼電影?竟成了問題!感性的?你膽敢愚弄我的感情;知性的?你當我還會受你的故弄玄虛!有那麼一瞬,不會看電影了。

所以看《克萊默夫婦》時,沒有理由。甚至達斯汀·霍夫曼、梅麗爾·斯特里普都不是理由,更別說奧斯卡一貫無聊的標榜。它的家庭性題材、父愛情感、古典手法,省省吧,pass需要理由嗎?然而我看了,還看了兩遍,從無知無覺,到有滋有味。

1

關於父愛的電影數不勝數,但《克萊默夫婦》裡的父愛,在庸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源自人物本性的真實和細膩,十分與眾不同。

這個父親,並非沉默寡言,只把愛深藏在冷酷的表情下;也非愛意勃發,非要和孩子做平等的朋友,這些其實只是電影中的一廂情願。作為父親的克萊默,只是忙碌於工作和兒子之間,顧此失彼,哪個都沒照顧好。在兒子面前,他沒有故作深沉的耐心,也沒有被瑣碎拖累的厭煩。但是,他每一天裡對待兒子的溫和,為了兒子在一天內忍受屈辱找到工作,卻是我見過的最溫暖的舐犢情深。

關於父愛,我想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詮釋了,庸常生活中的溫和,情到深處的忍辱,勝過一切言行。

2

《克萊默夫婦》在思想方面的成就,據說是契合了上世紀70年代,美國單親家庭激增的社會話題,這也是它榮膺五項奧斯卡大獎最顯著的理由。

但在今天看來,在社會問題之外,它對於家庭問題的探討才是使其榮耀影史的真正原因。Ms.克萊默的離開,所蘊涵的一個準中產家庭中的情感矛盾和價值紛爭,對於今日的中國人或許更有現實意義。

因為在我看來,從個人經濟體的角度來看,今日的中國似乎也走入了美國曾經的困惑。

3

發著喏喏的口音的達斯汀·霍夫曼就是那個有點懦懦的Mr.克萊默,如果這可以稱之為演技的話,那麼最好的演技就是無演技。雖然明知達斯汀·霍夫曼在這部電影中的表現無可挑剔,但在觀影時我還是戰戰兢兢,生怕他的表現,在過與不及之間讓人遺憾。

達斯汀·霍夫曼沒有給我這個遺憾。他對角色的把握,他在電影與生活中找到的平衡感,超越了表演,超越了所謂的靈魂附體。在意興盎然與意猶未盡之外,捕捉到了關乎演技的「度」的完美。

這比之他本人在《雨人》中、丹尼爾·戴·劉易斯在《我的左腳》中所詮釋的極端形象,或傑克·尼科爾森在《飛躍瘋人院》、凱文·史派西在《美國美人》中的另類表現,更值得激賞。

4

羅伯特·本頓作為導演不算太知名,他的其他片子如《人性的污點》等也都影響力有限,但《克萊默夫婦》卻堪稱電影古典主義的完美之作。

值得稱道的是電影技藝的嫻熟。溫和煦暖的色調,將紐約的秋天由蕭瑟轉為溫情。剪接也依照古典主義的式范,銜接細膩柔和,絕少故作凌厲的蒙太奇。配樂以短小靈動的吉他為主,有70年代電影獨有的俏皮和溫暖。這樣標準的、完美的、無可挑剔的電影真是久違了。

5

然而《克萊默夫婦》最彰顯的成就還是表演。孩子的演技一旦被調動起來都很驚人,但本片中小比利的一哭一笑無不情動於中,超乎其神,讓人駭然。

至於梅麗爾·斯特里普,每每都讓我無話可說。她對於角色的詮釋甚至因其完美而成為一種缺憾,常想,什麼時候她可以跳脫出完美,在完全另類的電影中肆意一把。但對於一部完美的古典主義影片,配上這樣一個演員,真是已無法認清是誰成就了誰。

0

雖然烤鴨吃多了也會頂,但餓了還會想。有時候,我們也想吃點pizza什麼的。好電影也是這樣,漢堡餃子,只要想吃,誰管它是不是容易吃膩,或者營養不良。

當標榜思想性的藝術電影看的有點頂了,又或暴力+cult的片子看多了也容易煩,好萊塢的大片搞的心情躁動、眼睛生疼,不妨回望一下似乎已被我們棄之如敝屣的、溫良老實的好電影。

也許開始時我們會訕笑它們的思想幼稚、技巧老舊,但也沒準在笑過以後,我們會看出別樣的味道,體驗到久違的溫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