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07-03-23 07:51:08
我心中的最佳影片
在一月份美國電影金球獎的評選上,《硫磺島的來信》因為全片的日語對白而拿下了最佳外語片獎,我想當時最高興的應該是《通天塔》的導演,因為少了這麼一個強勁的對手,同樣作為本年度奪獎大熱的《通天塔》拿下「最佳劇情類電影獎」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可《硫磺島的來信》對於我來說,就是最佳影片。
去年年底看的《父輩的旗幟》,看完後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又多了一份尊敬。老頭拍了一輩子的電影,果然在步入暮年的時候修得正果。從《百萬英鎊寶貝》到《父輩的旗幟》再到《硫磺島的來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把人文關懷和對整個人類的悲憫之情都灌注到了電影的每一禎畫面,不說教,不做作,就是一個走過了七十餘年人生之路的老人對人、對世界的看法。而這一切對於我們年輕人,又是多麼的寶貴。
《硫磺島的來信》是和《父輩的旗幟》同期拍攝的姊妹電影,後者把重點放在了反英雄的主題上,而這部《硫磺島的來信》則把重點放在了戰爭的本身,即戰爭的正義性。
一開始我是有點排斥看這部電影的,因為這是一部以「日本鬼子」為主角的戰爭片,我很反感帶著「有屁簾」的頭盔的「鬼子」成為主角這件事情。但又實在好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會怎麼拍這部以日本兵為主角的電影,所以還是把它看下來了。
電影是以三個日本兵的家書為線索,這三個日本兵並不是我們經常在國內老電影中看到的「鬼子」的形象,套用黎叔的話說,就是「還透出了點人味兒」。無論是粟林中將,還是普通士兵西鄉,他們無疑都是愛國的,可當戰役一部部走向失敗,他們一部部逼向死亡的時候,他們對這場戰爭的意義都產生了懷疑,但是在行動上,作為軍人的他們又不得不做出視死如歸的樣子,只有在家書中他們才能多少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日本兵在一個被俘的美軍士兵身上搜到了一封家書,信上這名美軍士兵的媽媽寫道:「堅持正義,就是真正的正義」,聽到這句話,在場的每一個日本兵都沉默不語了。
作為一個軍人,西鄉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是不合格的,他膽子小,怕死,槍法不准,愛發牢騷。可是在二戰的特殊背景下,西鄉應該是那場戰役中,日軍少有的幾個能夠認清戰爭的士兵。他不相信日本人能贏得這場戰爭,也不願去做傻事為天皇自殺,他想的只是能回到妻子身邊,看看已經出生卻從未見過的女兒。
與西鄉不同,粟林作為日本的高級軍官,又有留學美國的經歷,想必他早就認清了這場戰爭的本質,以及最後的結果,但無法改變的是他是一個日本人,而且還是一個日本軍人。他不允許屬下去「玉碎」,也就是武士道精神中最廣為人知的「剖腹」,但最後他自己卻以「玉碎」告終,好在他還是救了西鄉一命,沒有讓這個年輕人做傻事。這是個最悲劇的人物,有時明明白白地死去倒不如稀里糊塗地死去,因為後者可能還心存一點「信仰」的幻想,可前者卻純屬明知荒唐卻還要為之,人世間最無奈的事情也莫過如此了。
還是那句話,堅持正義,就是真正的正義。當那幾個日本兵覺得這場戰爭並不正義的時候,卻又不得不繼續堅持戰爭,他們徘徊在放棄不正義的戰爭與對天皇的絕對忠誠之間,最後只能以犧牲告終。
戰爭中雙方的士兵都是受害者,他們只是政客們的玩偶,卻還被冠以民族英雄的美譽,激勵著下一代向他們學習,繼續為保護政權和政客而戰鬥。
所有攻擊性的戰爭的罪惡的。
電影的音樂舒緩,悲涼;色調與《父輩的旗幟》一樣,採用脫色技術,給觀眾以歷史重現的視覺感受。看完這部電影,總覺得有一口氣在胸口憋著,有一種很想放聲高喊的衝動,為了那些被政客們玩弄的軍人,為了那些依然在玩弄軍人的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