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6 00:31:23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有些事情總是出人意料的,就跟當初看這部影片的動機一樣。我不是《哈利波特》迷,因此對魯伯特•格林特的了解也不多,我只是瞅上了它的名字——《駕駛課程》。跟眾多掛羊頭賣狗肉的電影一樣,這部影片也不會正兒八經地講述一個中學生暑假學車的瑣碎經歷。計劃跟不上變化,一個小插曲,足以改變一切。不過這片子自出心裁,就算是劍走偏鋒,也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它實際上要說的是,孩子跟父母的所謂「代溝」問題,在爺爺輩那裡往往能得到完美解決。
高中學生本的暑假有些無趣,除了早上騎單車幫社區裡的老人們送一些小雜貨外,就是跟母親去教堂聽牧師講聖經,牧師不是別人,正是本的父親,因而原本就枯燥乏味的禮拜自然變得更加無趣。幸好母親對本溺愛有加,總是為他計劃著暑假裡該做些什麼事情,上駕駛課就是其中一件。當然,她還準備給兒子找另外一份幫助死了妻子的某單身名流入士料理雜務的工作,她走進本的房間跟他說這事的時候本正在一個小本子上寫情詩,本還沒來得及藏好小本子,保持著僵硬的姿勢聽著母親的安排,唯唯諾諾,什麼也不敢說。一開始的這幾分鐘,已經大致把本的狀況交代清楚了。代溝,對,就是代溝,本與父親母親之間有著很深的代溝。當然,影片最開始本給老人們送雜貨的兩三個小細節也為故事的發展作了情節暗示——老人們願意與這個看上去沉默寡言的大男孩說話,願意關心這個孩子生活裡的一切細節。
顯然,除了駕駛課,本對母親安排的另一份差事並不感興趣,他自己選擇了去幫助一位昔日聲名顯赫而現在已是明日黃花的螢幕紅人艾米太太。不過艾米太太並不是他想像的那麼好對付,在老太太的花園裡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已讓本有些倒吸一口涼氣的感覺,接下來的討價還價也完全是老太太一個人說了算,本算是吃了啞巴虧,可既然是自己選的,也就只好應承下來,總比一切都在母親的安排下毫無自由要好得多。接下來在公交車站、公交車上、戶外用品商店裡一直喋喋不休的艾米可是讓本尷尬得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多賴他不溫不火的性格才能硬著頭皮跟著老太太做完這一切,然後回家忍受母親的嘮叨和眼淚。在他與母親之間,可能已經無法產生真正有效的交流了——即使母親的眼淚也無濟於事,他仍然要再次逃掉駕駛課,幫助艾米太太完成野營的心願。
本與艾米太太真正有效的交流實際上正是從野營開始的,作為前奏和野營由頭的那段老太太醉酒、裝可憐、戲癮大發……,仍然不過是為了講述本如何被老太太折磨而已。當本在返回的途中與艾米發生爭執,不能接受艾米一時玩興大發的瘋狂想法時,兩個人的關係才因為一場爭吵和之後的達成理解而由對立開始轉換為同一立場。或許艾米衝下汽車,因為生氣而呼吸不暢並藉此說出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只是她狡猾的藉口,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此時本心底的純真善良完全被重新激發出來,與一貫的自閉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從不輕易接受別人說教的他開始嘗試換位思考,並且第一次有些生硬地勸慰別人,這時我們看到,原來一直被掩藏的青春的另一種色彩是那樣明快亮麗,關於成長的憂慮、青春的叛逆,都在此時被一種來自心底的真誠驅散。就像一路輕歌穿行在滿目麗日的愛丁堡郊野的汽車一樣,無論曾認為怎樣不可思議的事情,都可以立即變成現實。
接下來艾米在酒店發飆的那一段,則展現了老人們真實的心理世界,他們總是對年輕時美好的時光充滿回憶,總是害怕自己一個人孤獨終老。他們的要求實際上並不多,他們甚至只是想找一個人來傾聽他們講述自己的過去,或者在曾經熟悉的環境裡再盡興地享受一回年輕的感覺。這種社會視角的表達堪稱該影片的點睛之筆,而之後在教堂里艾米和本搭成默契的那一段高潮以及本母親的意外車禍則使得本這個人物形象立體豐滿起來。本對家長的理解和性格的轉變則是為了照顧「駕駛課程」這個並非主題的主題——家長的適當放開,孩子們自己會將車開得更穩。
這部影片雖然要表現的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問題的另外一種解決途徑,但細節之處力求幽默詼諧的編劇思路使得該片不帶半點說教色彩,再加上攝影風格的準確把握和火候到位的剪輯與配樂,使得題材平平的一部作品也有閃光之處。相比而言,同樣題材的樣板影片《聞香識女人》結尾高潮部份盲人中校的那段演說雖然不乏批評美國中學教育的力量,但說教意味仍然顯得過於濃重,倒是成了經典影片的一道硬傷,不過衝突元素和演技方面的成功足以掩蓋這一瑕疵了,因此片而問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阿爾•帕西諾確實奉獻了最為精彩的一次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