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

奇幻人生/口白人生(台)/离奇过小说(港)

7.5 / 236,390人    113分鐘

導演: 馬克佛斯特
演員: 威爾法洛 瑪姬葛倫霍 艾瑪湯普遜 昆琳拉提法 達斯汀霍夫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朴九月

2007-04-29 02:44:33

小說寫作者被給予的啟示


      作為一個小說寫作者,在開始任何一篇章的時候,他們都會認為自己很神聖,像造物主般自虛無中誕生一些人物,並為這些虛擬人物構建一個虛擬世界,所有這些虛設任務所發出的動作所有這個虛幻世界所進行的事件,都由小說寫作者杜撰。作為一個小說寫作者(尤其是一些悲劇小說寫作者),在結束任一篇章的時候,我們從不正視自己的殘忍,像劊子手般讓一些人物的結局奔赴死亡,讓先前生龍活虎的虛擬世界變作死灰。在小說以外的世界裡,小說寫作者從來都只是只體驗創造生又創造死之間的喜悅,從未設想過,畢竟,他們無須為小說人物的死負責,無須為這樣的謀殺行為受牢獄之災,他會說,我創造了虛擬的「他」,「他」的死也可以由我來主宰。

      小說寫作者從始至終未曾想過,至少作為三分之一個小說寫作者的我來說從未曾有過這樣的想法,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就是我們筆下所寫就的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有著一個準確無誤的對應,也就是說,我們由筆跡創造的人物就活生生地存在於現實生活當中,他生命里所進行的任一個動作,甚至他的所有思想,都跟隨著我們寫作的步伐遊走。

      電影《奇幻人生》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說寫作者與她筆下的人物之間發生著的故事,帶著詼諧的味道,帶著傷感的味道,帶著啟示的味道。

      在初開始的那幾分鐘裡,我曾經以為整個電影走的是幽默輕鬆的娛樂路線,主人公Harold Crick的生活規律得能引發我的陣陣笑意,圍繞在他生活圈子裡的數字像是一些頑皮的精靈時不時以三維動畫的形式出現在螢幕上,Harold Crick的所有似乎被囚禁於一整套嚴密的數字定律中,一如他作為國稅局審計員的身份。電影一開始的人物獨白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關乎於Harold Crick以及他的手錶的故事,然而我們會始終關注Harold Crick那隻平凡普通的表嗎?我們注意的只有Harold Crick本人,或者說電影在最開始為我們定義好的Harold 有趣的卻又普通的生活。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最自然的情節之下發生了,Harold的生活與電影裡的獨白女聲交叉影響在了一起。那個沉穩的女聲在用一種旁觀者的姿態敘述著Harold的生活,一併敘述作為電影觀看者的我們無法窺測到的Harold的內心活動,於是我們了解了Harold的人生觀,他實際上從骨子裡討厭這樣太過「精密」的規律性生活,這種生活割斷了他所夢想要過的生活,也阻礙了生命中本該擁有的樂趣,只是他不願意也不能夠去改變他進行著的生活——又有多少人有勇氣敲破我們平靜生活所構建出的那面堅冰?——他很軟弱,並對其他人有著一種過份謙恭的禮讓。似乎一旦他將這種生活結束掉,生命便引領他朝向一個永不可知或者萬劫不復的境地。

      電影在此時畫面一轉,進入讓人心懸的一個場景中,一個妄圖自殺的女人在高樓俯瞰著這個現實世界。我們從她的眼神當中讀出了絕望、厭倦、疲憊,甚至帶著點點僥倖。或許任何企圖以自戕的方式結束掉自己生命的人總會表現出這樣的心態,或者說,那些在生活里鬱郁的人,多多少少也都擁有這種心境。實際上這個畫面只是女作家Haren Eiffel在幻想著Harold Crick的死亡方式,她意欲殺死Harold,或者說只是殺死由她的筆端創造出來的Harold。作為一個悲劇小說家,Eiffel在她所構建的悲慘世界裡曾經謀殺了太多的人,並且在她看來最理所應當的一點在於:一個悲劇故事當中不可能會沒有一個人不死去。Harold此時被作為Eiffel下一個意欲謀殺的對象出現在Eiffel的小說里。Eiffel,沉溺於悲劇氛圍裡的黑色小說作者,其生活亦難免被浸染上黑暗的色彩。有時候在觀看電影的人的眼裡,Eiffel的生活實際上便趨於病態。她像一個與週遭格格不入的女巫,在小說以外的世界裡踽踽獨行,以自我,或以其小說本體為中心,絲毫不去顧慮其他人其他事。

      兩個主人公的品性主宰著電影的情節走向,電影情節也隨著主人公品性的變更而轉化。Harold發現了其存在的實際性質,他已經能夠聽到實際上只發自於Eiffel內心的小說語言——即電影的獨白,他驚嘆於原來自己的人生被一個他並不認識,並且極有可能是距其千里之外的小說家寫定了。但是Eiffel卻沒有發現,她仍舊繼續著自己的小說,並且在腦子裡幻想了許多種殺死Harold的方法。為何Harold發現了這一有悖於常理的事實,而另一主人公Eiffel卻沒有發現?或許源自於Harold過份謹小慎微的生活習性?源自於Harold軟弱的性格極度容易被生命當中的意外刺傷?也或許源自於Eiffel習慣生活在虛擬的生活中,源自於Eiffel冷漠的性情從來不會被別的物事幹擾。不過真正的原因或許來自於我在上文所提出的那一觀點:

      小說寫作者從始至終未曾想過,他們筆下所寫就的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有著一個準確無誤的對應。

      看完這個電影我問過一些人,當你已經預知得到你即將被人謀殺,你將持著何種原由心甘情願地接受被他人掠去生命的結局,又將持著怎樣的心境去面對你即將完結掉的生命?我得到的答案自然眾口不一,卻都沒有任一個回答像Harold給我的回答那樣令我肅然起敬。電影終於結束掉逗趣幽默的基調,換上沉重的面孔給我們觀看電影的人一個悲悽的形象。Harold從Eiffel的小說手稿里讀完了自己的一生。他從坐上公交車起開始閱讀,孜孜不倦,並不受打擾。他週遭的人誰都不知道這個坐在椅子上沉默閱讀的男人實際上是在提前審閱自己的人生。他看到他的的人生太短了,不管是碌碌還是充實,都太短了,那只是一路公交車的車程,他自上車時閱讀,而當汽車行完每一站走到終點站時,他閱讀完了小說,閱讀完了他的整個人生。他在知道他即將死去以後悄悄結束掉了他那原本規律的生活,他勇敢了一點點去扭轉自己的生活。那時候他比人生任一時刻都接近自己的夢想與愛情——那個夢想關乎美妙激昂的搖滾樂,那個愛情關乎與之截然相反的一個女孩。他的人生多麼美好,可他卻又用盡了所有的勇氣再一次扭轉自己的生活,不,應該說是結束掉這種世人都會渴望與羨慕的生活。公交車行完了一天的路途在終點站整個車身接受了一次洗刷,Harold讀完了Eiffel的小說,他會因為人的靈魂就像這輛公交車一樣行走完一程,接受過洗禮後,又開始新的一程嗎?不是這樣的。他找到了Eiffel,將手稿交還予她,說出了屬於他的理由:

      「I love your book,and I think you should finish it.」(我喜歡你的小說,並且我希望你能繼續下去。)

     Harold是很平凡的一個人,擁有一些微小的優秀品質,卻也正是他的這種平凡與優秀品質讓他在電影當中,在小說寫作者Eiffel的眼中,在小說里,變得如此高大:有著一種過份謙恭的禮讓。

      Harold同意了Eiffel來謀殺他,Harold知道他們之間沒有仇恨,或許是Eiffel欲圖謀殺他,他同意了。Harold明白,似乎只有自己的死亡,才可能成就那部卓越的小說,他的人生是簡短並且不會被太多人所矚目的,而偉大的小說則不然,一如電影當中的文學教授所言:The hero dies,but the story lives on forever(主人公死去,但故事永遠流傳)。他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一部偉大的小說獻身,在這部小說成功之後沒有人會相信人世間確實存在這樣一個人,為了促成小說的偉大而犧牲自我。他是另一意義上的烈士,卻不會有誰用崇敬的目光在他亡去後瞻仰他!Eiffel將提綱延伸成為一部小說時——之前Harold閱讀的只是小說的提綱手稿。在Harold命定死亡的那一刻Eiffel被深邃的痛苦與自責擊潰了,與此同時的Harold則是悠然地進行著其馬上就要死去的生活,他最後的那些語言動作再自然不過了,像其每一天所進行的那樣,就算是那個能夠結束掉其生活的舉動,他進行起來都是那麼自然那麼理所應當,而最讓人驚訝的應該就是他早已知曉自己會在這一舉動後死去,卻仍舊義無返顧地去做。

      Eiffel所寫的小說里Harold因為他的手錶而死去,於是Eiffel說是一個Harold與他的手錶的故事,Harold如Eiffel所設定的那樣遇上了車禍,但誰也無法體察到的就是Harold已經悄然改變了Eiffel的生活與思想:Eiffel再也不該寫悲劇了,我們總是應該熱愛自己的生活,並努力將之變作美好。於是Eiffel改掉了小說的結尾。儘管這樣一來小說確實沒有原先的要好,更或許它已經不能成為一部偉大的小說。這是Harold與他的手錶的故事,Eiffel在小說結尾也就是電影結尾仍舊使用了那隻手錶拯救了Eiffel的生命,這樣,或多或少都沒有改變掉Eiffel所寫就的這個小說的初衷。

      Eiffel在Harold處得到了啟示,我們的人生太過短暫,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像一部公交車,它總有屬於它的終點站,它太短暫,於是我們沒有理由不將這短暫的一生變得美好。Harold提前預知了他的死亡,卻任由死神掠去其生命,且在死前努力地將自己的生活變得美好。Eiffel說像Harold這樣熱愛生活的人真的不該被提早奪去生命,更何況,Eiffel可以將他的生命延續。小說或者電影等等所該擁有的意義其實並不僅僅是它能永世流傳、它能在歷史上閃閃發光,而是它應該給閱讀它、觀看他的人關於生命的一些啟示。早前Eiffel未能意識到這一點,直至Harold出現。小說家在他筆下的人物身上得到了啟示,有著讓人驚嘆的意味。

      熱愛生活吧,我總是想替Eiffel說出這句話,這不僅僅只是作為一個小說家所得到的啟示,更是Harold給予世間所有人的啟示:我們自身或許真的不能決定生與死,不能決定人生的長與短,我們唯一能決定的,就是通過努力將我們的人生變得美好,於是我們有什麼理由放棄掉我們所擁有的這一偉大權利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