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舟
2007-05-06 01:32:50
家書抵萬金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日本鬼子被描繪地如此充滿柔情。《硫黃島家書》中的日軍官兵,那種為了保衛家園而表現出的氣概,那種在起草家書時表現出的溫情脈脈,讓我覺得這根本就是一群有著正常思維的職業軍人,只不過他們為之服務的是一個醜惡的靈魂而已。而他們自己,在戰鬥到底或捨身取義之後,得到了尊敬。
不知道是我國導演故意醜化侵略者,還是美國人能夠更加超脫地看待這些問題,撇開這些疑問,看完電影,我開始思考處在戰爭狀態中的每一位個體,他們作為活生生的人,擁有家庭和夢想,在戰場上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精神狀態?到底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們不斷前進和殺戮?
在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會表現出謙謙君子的一面,既不殺人放火,也不雞鳴狗盜。但當他們被送上了戰場,面臨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境地,又會作何舉動呢?那只有儘可能多的消滅對方,保全自己。這其實和大多數動物的選擇是一樣的,戰場上人的本能反應就是殺人,在衝鋒陷陣或者負隅頑抗的一瞬間,大概沒有什麼人的腦子裡能有那麼多正義或是邪惡的想法。
但人又區別於一般的動物,人類喜歡群居,不斷進化的人類大腦也不斷提高著生產力,於是部落出現之後,國家出現了。人還喜歡給自己所在的群體賦予某種意義,然後去爭取地盤和資源。當有了超出自身基本生存需要的慾望產生的時候,戰爭便開始了。戰爭猶如盤踞在天空的魔鬼,千百年來始終陰魂不散。
從這樣的角度看,人性反而比獸性更惡劣。慾望膨脹的人性能編造出種種理由和藉口,發動一場浩大的戰爭,而發起人——那些個罪惡的靈魂,往往暗伏於後方,讓大多數可憐的人們去充當炮灰。除了那些因貧窮飢餓揭竿而起的農民軍之外,我很難想明白為什麼那些沉默的大多數,會突然像觸電一樣被喚醒,然後勇敢地奔向戰場。
在愛國主義和某種宗教信仰的旗幟下,人們聚集在一起,戰爭已經內生為一種職業,甚至是生活方式。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的人們,一旦碰到上述的那種具體戰爭場面,便不由自主地成為戰爭的工具。
當良知尚未泯滅,心中的愛尚存的時候,要作出選擇異常痛苦。所以,日本軍人前一天晚上還貓在山洞裡給可愛的女兒畫漫畫之後,第二天一早便可以向衝擊的美軍發出無情的子彈;所以,當駐伊拉克的美軍前一天晚上還在念叨媽媽做的好吃的牛排之後,第二天上午便可以向手無寸鐵的「疑似恐怖份子」開槍。為了減少這種選擇的痛苦,人們往往將兩者結合起來。但是仔細一想,給女兒的漫畫其實和這座孤伶伶的小道毫無關係;媽媽的牛排和伊拉克的平民也沒有關聯。
大多數的戰爭是愚蠢的,人們為了本和自己八桿子遠的利益豁出性命。而東亞的文化又更加增強了這種戰鬥到底的決心。老實說,如果有人向我國最偏遠的島嶼發起進攻,而我又恰巧在這個島上,我當然會奮起反擊,我會像保護家庭的餐桌和媽媽的寢室那樣保衛這片領土。這是痛苦的煎熬。
但願隨著世界的扁平化和個人價值的日益主流,這樣的痛苦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