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Goya's Ghosts

戈雅之魂/戈雅之灵/戈雅画作下的女孩

6.9 / 27,329人    113分鐘

導演: 米洛斯福曼
編劇: 米洛斯福曼 尚一克勞凱立瑞
演員: 哈維爾巴登 娜塔莉波曼 史戴倫史柯斯嘉 藍迪奎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ednesday

2007-05-12 04:45:22

《戈雅之靈》:風雲的歷史,隱沒的傳奇


  出生於捷克的大導演米洛斯·福爾曼( Milos Forman),40多年的導演生涯,作品的數量並不多,但《飛躍瘋人院》、《莫扎特》、《性書大亨》等是都膾炙人口的經典。在距他的上一部作品《月亮上的人》整整七年之後,米洛斯·福爾曼又將鏡頭對準了十八十九世紀西班牙最著名的畫家弗朗西斯科·戈雅、以及人物背後那段黑暗動盪的歷史,在過去和現在中尋找批判和反思。

  雖然以戈雅為名,但在影片中戈雅成了視角或者說線索所在,並不是衝突的核心人物。他是歷史的見證者(他的經歷和見聞),也是歷史的記錄者和反抗者(他的畫作)。戈雅面對和周旋於各色人等之中,國王、神父、平民;他目睹著他們的起落沉浮、得勢與遭難,經歷動盪變遷,黑暗的教會以及以打著各種旗號的侵略軍。觀眾和他一起目睹了那樣一幅歷史的畫卷,但遺憾的是在這幅畫卷中,戈雅的身影卻漸漸模糊。
  要知道戈雅本身是非常傳奇和精彩的。他是兼具浪漫和現實主義的偉大畫家,他也是一個不屈的鬥士,他站在人民一起,反抗教會、腐朽政府以及侵略者。他在宗教法規嚴厲的當時,畫了《裸體的馬哈》(當時是禁止裸體畫的),又製作蝕版風俗畫,諷刺教會和國家。而那幅《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在我們的中學歷史課本中有),「真實記錄了人民可歌可泣的鬥爭和流血場面,成為歷史見證的不朽之作。」而同時他卻還是國王(宮廷)任命的首席畫師。導演要表現的關於歷史的種種完全都可以在他的身上(圍繞著他)得到體現。
  在電影中,也表現了戈雅的蝕版畫。但大部份的時間裡他不是反抗者,他是個堅持藝術原則的藝術家,是個善良的老人,是面對著無奈和不幸、目睹自己心目中的天使屢遭磨難和摧殘而無能為力的旁觀者。

  如果說戈雅的弱化是為了突現歷史,那歷史又將以何面目出現呢?事實上,歷史的再現還是脫離不了人物的命運。
  取代戈雅成為「主角」的是羅倫佐,這個由西班牙如今最好的男演員扮演的修道士,在漩渦中心翻騰。身份的變換,信仰的變化,乃至命運的變換,還有偽善、私慾以及其他情感和性格,都讓這個人物成為這段歷史的最好的註解。不能因為善變而一定大惡,也不是最後的死就顯得忠誠,他不是衛道士也不是殉道者,和那些橫死街頭的人一樣,他是個不幸的犧牲品。賈維爾·巴爾登讓人過目難忘,他是現在少有的能一個人撐起一部戲的那種絕頂高手。
  伊萊絲,戈雅畫中的模特、心中的天使,是影片另一個重點的人物。和羅倫佐相對,她是始終無力反抗的弱勢者,從理想的天使到現實的瘋子,代表著普遍的普通人的悲慘和絕望。娜塔莉·波特曼飾演伊萊絲及其女兒,一人演兩個角色三個形象,青純美麗的少女、飽受摧殘後的虛弱和恍惚、性格倔強但為生存所迫的妓女,形象讓人印象深刻。

  處死羅倫佐的場景,是影片的高潮,各色人物聚集一堂。處於中心的刑台上的羅倫佐,重新得勢的神父和教士,歡呼的民眾,作為勝利者(英雄)的英國人,注視著並畫著素描的戈雅,以為尋回女兒而來找羅倫佐的伊萊絲,陪著英國人嬉笑看熱鬧的妓女女兒,神色不同,心情各異。錯亂的身份和關係,無知的盲目和荒謬(女兒對父親,民眾對英國人),未知又彷彿將重現的未來,畫面在不同的人物間切換。而行刑結束,音樂奏響,人群散去,一切就這樣結束了嗎?沒有,遠遠沒有。

  「伊萊絲!」影片在戈雅的一聲大喊中結束。影片結束的似乎有些突然,但回過神來感覺是更多的意味深長。伊萊絲「幸福」的回頭一笑,抱著那個撿來的嬰兒,牽著馬車上死去的羅倫佐的手,在童謠聲中遠去。極端怪異的一個「三口之家」,是黑暗動盪社會的一個縮影,或者說是一項可怕的遺蹟。被歷史拋棄和埋葬的人,在苦難和恐怖籠罩下苟活或死去的人,在此岸和彼岸掙扎或漠漠的人,曾經黑暗的亦或殘酷的不斷循環的歷史,糾結成一聲默默又巨大的迴響。

  這不是戈雅的電影,這是米洛斯·福爾曼的電影。放棄歷史中有血有肉的真實,重新去創造一個「隨波逐流的人」,是否是最合適的方式,這是一個疑問。但拋開有關戈雅的「遺憾」,這是部製作精良、表演精彩、留著許多空間讓人可以思索的、耐看的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