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禍水--Water

水/祸水/月亮河

7.8 / 13,665人    117分鐘

導演: 蒂帕梅塔
編劇: 蒂帕梅塔
演員: 麗莎.雷 希瑪比斯瓦斯 約翰.亞伯拉罕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hongbo

2007-05-27 02:41:41

一種印度往事


這部電影非常適合女性觀看,因為是女性導演——加拿大的印度裔女導演蒂帕•梅塔 (Deepa Mehta)——的作品,電影充滿了女性所關注的元素:悠遠而純潔的愛情、幽暗的國度與時代,女性對自身命運的思索與抗爭、對自由的渴望。《水》是梅塔的「元素三部曲」(Elements Trilogy台灣翻譯成「生命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前兩部份別是《慾火》(Fire)和《大地》(Earth)。有必要跟我們這些迷信奧斯卡的中國人提起的是,這部片子獲得2007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在我看來,比獲獎的那個《潘神的迷宮》要好多了。跟《水》一比,那個張天師的什麼甲簡直就是垃圾中的垃圾。
西方世界對此片評論很高:「一部觸碰靈魂的大師之作(a masterwork that stirs the soul.)」。「這是藝術的傑作、也是人性的傑作;它是信念的傑作,也是勇氣的傑作(It is a masterpiece of artistry, and it is a masterpiece of humanity. It is a masterpiece of determination, and it is a masterpiece of courage.)」。

看完後我揮之不去的,是卡利安妮的形象——真的很美。小秋雅第一次見到她時禁不住說:「你真像天使」。這部影片的英文簡介里用了一個詞形容她:Gorgeous。我只知道這個單詞一般用作人名,作為形容詞是什麼意思呢?我翻了一下字典,才知道這是一種古典優雅的用法,意思是「美麗動人的、漂亮的、絢麗的」,用在卡利安妮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電影中她清新脫俗,舉手抬足都很優美,簡直是沁人心脾。我所能想到的就是飄蕩在水面上的白白的蓮花——她自己也說:「每個人都可以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導演的意圖也蘊含在這裡:蓮花是印度的國花,是印度教的聖潔之花。有一個場景非常巧妙:納拉揚拜訪寡婦院時被卡利安妮淋濕了一身之後,天突然下起了雨,興高采烈的納拉揚跑在回家的路上,見到所有人都咧嘴而笑,買了把雨傘卻被風颳到河面上,那雨傘就那麼倒立著飄蕩在水面上,如同盛開的蓮花。在這裡,水被賦予了多重的意象與內涵:卡利安妮擰衣服的的水似乎是從天而降的愛情,淋濕了納拉揚;對於乾旱的北印度而言,突降的雨水意味著洗滌與拯救,在影片中藉此表示愛情對卡利安妮被禁錮的命運而言就是一種拯救;而河水則意味著所蘊含的力量;如蓮花般的雨傘就像卡利安妮,脆弱、易逝……水在這部電影裡代表了太多的內涵,從沒有見一部電影把水運用得這麼到位。比如水還可以像徵是納拉揚,因為納拉揚這個名字是黑天(Krishna,克里希那)的化身,卡利安妮所信仰的就是黑天大神(在卡利安妮看來,納拉揚彷彿就是黑天的化身,她對他不止是愛戀,還有宗教上的崇拜);而黑天則是毗濕奴(Vishnu)的化身,其象徵的元素就是水。
這部片子拍得非常優美,每一個鏡頭都讓我感覺到了浸染了印度每一寸土地的神聖。即使是苦難,也具有一種神性的優美——其最具典型的鏡頭是卡利安妮走出寡婦院,投入納拉揚寬廣的懷抱是,納拉揚像英國紳士那樣深情地說:我好愛你,你願意做我的妻子嗎?這時卡蓮妮一言不發,她鞠下身子,深情地吻了納拉揚的腳趾——她不可能像一位英國小姐那樣保持矜持的高貴姿態,她衷心地感激納拉揚降臨在她苦難的生活中,她是那麼的卑微、弱小,卻又那麼純潔無暇——就是印度,奈保爾無不深情而犀利苛責的印度。一切看起來都那麼悠遠神聖。
電影的預告片裡說:「貞潔,順服,但是絕對不要放棄愛情(Honour. Obey. But never become a stranger to love.)」。好像挺動人的語句,但看完電影后一琢磨,似乎又不像那麼回事。愛情真的那麼重要嗎?片末一行字說,截止到2001年,印度有3400萬寡婦,她們的生活大部份與與幾千年前《魔奴法典》所規定的沒什麼差別。事實上,這是一部政治片。愛情只是一層皮而已。卡利安妮與納拉揚之間,當然存在愛情。然而他們並不對等,不是嗎。
納拉揚如同王子一般降落在卡利安妮那苦寂的世界裡,他來自上層的種姓階級婆羅門,家境富裕,俊朗迷人,並且他考取了律師資格,受到良好教育,崇尚甘地主義的平等自由思想——這就意味他扮演的是甘地式的上層知識分子,在印度社會中,他可以與聖人、拯救者劃等號。這樣的人,對於深陷教義桎梏的卡利安妮來說,是不可觸摸的,更何況得到聖人們的愛情。然而愛情真的來了,一開始她遵守寡婦之道,不跟男人說話,匆匆茫茫就走,就如同逃離。但當她不小心淋濕了納拉揚之後,她聽到納拉揚高興地說「多淋點」,於是害羞地躲了起來,從此便確認了愛情的降臨。而隨之降臨的,是希望,是逃出寡婦院悲慘生活的希望。可以說,他們之間的愛情,猶如王子與灰姑娘一般,美好,但不現實,而且要命的是,it is a forbidden love,這是一段被禁止的愛情。別說在種姓制度極為精緻的印度社會,這樣的愛情鳳毛麟角,即使真的產生了真愛,但是不是真的能夠起到解救的作用呢?
事實上,它被賦予了愛情本身以外的東西:對卡利安妮來說,愛情帶來了再婚,只有被允許的再婚,她才能得到解救,才能獲得自由與幸福;她的愛情必定以婚姻為前提——不像現在,婚姻以愛情為前提,或以金錢為前提。沒有婚姻的愛情,對她可憐的命運而言沒有任何作用。同樣,對於納拉揚來說,愛情是他作為履行甘地所提倡的「真理、良知」的方式,是平等自由的信念驅使他愛上卡利安妮——就想甘地把印度的不可接觸者(或稱賤民階層)成為神的自民,把他們當成與婆羅門一樣的兄弟,以此作為解救印度社會的一種方式。納拉揚對卡利安妮,也一樣。如此一來,納拉揚身上便具有了道德上的閃光之處。這更加增加了他在卡利安妮心目中的「光明之神」(黑天)化身的重要地位。對於他們來說,愛情是彼此解救的方式,宗教(或曰信念),才是第一位的。
電影裡有個「大姐」( Shakuntala 沙昆塔拉),可以說這部電影對女性自我心理探尋是通過她來完成的。她是婆羅門種姓——所以院裡的主持「大肥婆」也忌她三分,不敢為難她。有一次在與祭司的對話中,她問道:「如果靈魂與信念相違背時該怎麼辦?」是呀,這可問到了最深的地方:納拉揚對卡利安妮的愛,是靈魂的驅使呢,還是信念的驅使(只是納拉揚遵從的信念與傳統的印度教信念不同而已)?同樣搞不懂的,是卡利安妮死於絕望,還是死於信念?大姐還說:「也許現實不過就是幻境而已」。 因此,當現世中的解救不可得時,死是唯一的解脫方式,連苟活一晚的信念都失去了,還不如早早在來世中轉變成男人——可以說她既死於對信念的絕望,也死於對信念的執迷。
卡利安妮的死讓納拉揚覺的一切無法改變,就像奈保爾說的「印度會繼續」,於是軟弱的他,匆匆帶著秋雅逃離了這個世界——逃離,是多數印度人的生活態度。也許正因為如此,直到現今,印度社會的種種——如同寡婦們幾千年不變的悲慘命運一樣——與幾千年前保持一致,死水一潭。
這部電影裡有太多的內涵值得琢磨一番,但我沒有多少能力了,能談到這裡就行了。

more:http://ehongbo.blogsome.com/2007/05/26/p8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