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To Each His Own Cinema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给康城的情书(港)/坎城影展60周年纪念短片集浮光掠影─每个人心中的

6.8 / 5,233人    100分鐘 | Canada:119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07-06-13 02:52:55

三分鐘短片和每個人的三分鐘


滿意之作(按出現順序,不分高低)

北野武 《美好的假日》 日本
快樂三分鐘。青春的節奏,久石讓的音樂,化為90年代北野武作品的象徵。哪怕2000年以來他又忙著顛覆搞怪,哪怕個人最喜歡的是《小奏鳴曲》。

北野武作品就到過一次坎城,迥異威尼斯路線。該短片還是夏天氣息的清新自然,正如當下時節和另外幾部溫馨格調作品。短片是那個「在中國比較有知名度的日本導演北野武」留給多數人的印象——似乎也止於這些,人們肯定會很喜歡這段故事。《壞孩子的天空》結尾經典不只是賈樟柯愛用,北野武又拿來給自己用了。

達內兄弟 《在黑暗中》 比利時
黑暗三分鐘。完全的黑暗,電影的氛圍與力量。小心翼翼的扒手,布列松傑作《巴爾塔扎爾的遭遇》,電影聲音和電影院內虛實結合,達內兄弟在黑暗中注視著兩個陌不相識的人在三分鐘裡得到的片刻親近。

侯孝賢 《電姬館》 台灣
蒙太奇三分鐘。算《兒子的大玩偶》話,侯孝賢有20幾年沒拍過短片了。第一個就是標準的HHH長鏡頭,完全的名字標籤,放在30幾個人中明顯不過,在閩南語歌《真快樂》的「快樂男聲」中觀眾被長鏡頭之後的蒙太奇擊潰,螢幕上放的是布列松的《穆謝特》。
如果要更挑剔展示得更有紀念意義,門口老頭該換成李天祿,那就是完全回顧意義的短片,當然這太苛求,老人已經走了(其他都是HHH之前《最好的時光》中的配角,比如謝欣穎)。但是片尾打的幕後陣容牛逼無比(其實還是那幫人,一個新鮮名字是姚宏易,《愛麗絲的鏡子》)

尤瑟夫·夏因 《47年後》 埃及
感動三分鐘。這個半記錄短片時間跨度猛烈,1954年還見得著日本《地獄門》的紅地毯和服——我的純粹猜測,應該就是衣笠貞之助《地獄門》劇組和大映公司人員。
以前一直覺得50週年紀念大獎之類是安慰性質,不過看到夏因老人的發言時感慨得不行,「我為此等了47年」,立馬泛淚花——有得安慰總比無人賞識好。50週年的坎城記憶又添了經典一刻,評委會主席伊莎貝爾·阿佳妮的笑臉,尤瑟夫·夏因的完美致謝。

蔡明亮 《是夢》 馬來西亞/台灣
抒情三分鐘。不提幾個時空的交錯,似假還真,太棒了!蔡明亮的短片確實比長片好看得多,長片會叫一部份觀眾脫逃,短片如果子分鐘都扛不住實在是水準欠佳。一方面來自蔡明亮的旁白,一方面是老歌飄蕩,如同《天橋不見了》中的《南屏晚鐘》,還不提蔡明亮全家出動(老媽、侄子)。
看完的第一件事是去找《是夢是真》,不是蔡琴版本,而是更老版本李香蘭老歌(片中用的是龔秋霞版本),這四個字也是一般人面對電光幻影的最多感慨。

波蘭斯基 《色情電影》 法國/波蘭
精悍三分鐘。有點像小段子,不過被波蘭斯基展示得生動無比,尤其是那對中年夫妻、電影院工作人員,一共四個戴眼鏡的出場人物,臉上的無聊表情惟妙惟肖,還有那位可憐的仁兄。

克勞德·勒魯什 《林蔭道電影》 法國
散文三分鐘。1935年的《Top Hat》和弗雷德·阿斯泰爾,自己稱不上老片迷,印象也存於《功夫》中周星馳和黃聖依擺出的海報POSE。但那段情歌自唱太動情,太浪漫了,建議電影青年選修練唱,活學活用。
說到《大幻影》、《雁南飛》、《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就熟悉些了,一如上下,這是個美妙的短片,以後我們的孩子也可以說:他們都愛電影,就像他們的父母。

奧利維拉《唯一一次會面》 葡萄牙
默片三分鐘。幽默風趣,99歲的電影老人回歸過往,還其本質。

華特·塞勒斯 《距坎城8944公里》 巴西
至IN三分鐘。不亦快哉二人轉,巧借坎城說一通,真想起了相聲,不過這倆巴西小伙弄得風趣幽默,又拍又打,調侃八卦,栗子腰果,影迷大愛。

意外之作(按出現順序,不做比較)

拉斯·馮·提爾 《職業》 丹麥
血腥三分鐘。最暴力的就是這部了,可憐的已經得憂鬱症面臨息影的拉斯·馮·提爾。完全的破壞喜慶的暖意融融,鏡頭還跟得那麼緊,恐怖寫實的血漿流。再一設想不如請他拍成中國電影院版的「禁止喧譁調情」或者「禁止接聽手機」公益廣告,肯定有震懾力。

麥可·西米諾 《無需翻譯》 美國
動感三分鐘。沒辦法,古巴美女太火辣了,有歌有舞,看得很HIGH,故事發展也很有趣,玩鏡頭是要冒風險的。

阿巴斯 《我的羅蜜歐在哪裡》 伊朗
愛情三分鐘。比較驚奇的是阿巴斯居然對著一部悲劇老片裡的談情說愛讓一個個女人落淚,大概是60週年導致的煽情吧。

比爾·奧古斯特 《最後一幕約會》 丹麥
溫暖三分鐘。事實上,帶著色眼看片子話,伊朗姑娘自然是美麗。結局倒有點被自己想得邪惡了,比爾·奧古斯特給我了一絲詫異,不知道是不是被拉斯·馮·提爾搞壞弄得心有餘悸。人間自有溫暖在,這是看完發出的最欣慰感慨,感謝兩次金棕櫚大獎得主比爾·奧古斯特!

肯·洛奇 《幸福結局》 英國
搞笑三分鐘。看電影做什麼?幹嗎不去看球呢……是先有拍電影的,還是先有看電影,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史告訴說是先有拍電影,那這個問題分析起來應該是拍電影做什麼。
那肯·洛奇拿金棕櫚做什麼,八次參賽坎城做什麼,去玩波吧。這個問題不應留給觀眾,先丟給肯·洛奇!

風格之作(按出現順序,並無區分)

安哲羅普洛斯 《三分鐘》 希臘
致敬三分鐘。鏡頭,引用,演員,獨白,道具,無一不是大師或者大師的大師像。可太需要迷影素質修養了,耐得住讓娜·莫羅獨白的人覺得三分鐘並不長,有《八部半》有馬斯楚安尼,但是要說印象深刻就比較難了。本片集以「獻給費里尼」為題(電影萬歲!),還是有好幾個導演跟著大方向做出了致敬。

阿基·考里斯馬基作品 《斯普特尼克》 芬蘭
古怪三分鐘。老調子,一眼可識辨,可惜芬蘭人說不拍電影了。

王家衛 《我走過9000公里把它給你》 香港
「最風格」三分鐘。一個畫面就知道是王家衛了,在這堆人裡面他的WKW風格依然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色彩,側臉,獨白,出現在螢幕上的字句,憂傷萎靡的調子,典型到家的王家衛風格。
劇情就是摸大腿,回憶絮語。范植偉只有半張臉和憂鬱眼神,張睿玲連臉都沒有,只有白花花的大腿——然後就是《愛神》的「手」了,游索、糾纏、探伸,逼進每個觀眾。

無語之作(按出現順序,不分憂劣)

雷蒙·德帕頓 《夏日影院》 法國
開場三分鐘。不是哪裡特別不好,當開片的下場就是被人遺忘。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15分鐘後回來》 俄羅斯
淚水三分鐘。時光交錯,一臉老淚縱橫,掩飾你那無限的失落,一個人能被感動,但更多人呢,看電影還不如做愛。唯一要指出的是電影院叉叉男女上表現得不夠深入。

阿莫斯·吉泰 《海法的惡靈》 以色列
震驚三分鐘。現實的諷刺,不過,還是有些突然。

阿托姆·伊戈揚 《阿爾托》 加拿大
男女三分鐘。這是我應受的苦難,這是每個觀眾在看過30幾部份短片後應受的苦難,理解不過來或者記不起來。得承認讓不同電影的光影交錯很有意義,但似乎沒有更多了。

阿薩亞斯 《復燃》 法國
弦外三分鐘。有點意思,但卻只能是弦外之音,200多秒的時間限制把想像空間還給了觀眾,而多數觀眾是懶得去想像的。

文德斯 《戰後的和平》 德國
沉重三分鐘。知其意,不知其「趣」。這七個字對於類似世界主題可能過了些,但確實是我的看法。居然見到了《十面埋伏》和《夕陽天使》,比較汗。

拉烏·路易茲 《禮物》 智利
講解三分鐘。最無語的。

保留意見之作(一視同仁,不分左右忠奸)

簡·坎皮恩 《電影開始》 紐西蘭
雲霧三分鐘。不好意思,真沒看懂,你們呢?老帳一併算,可能修煉不夠,但我說,這女人沒什麼特別過人之處。

南尼·莫萊蒂 《電影迷日記》 義大利
話癆三分鐘。改名叫《親愛的日記》給自己回顧致敬下就得了,就一印象:喋喋不休,提及的電影也無法勾起本人的興奮點。一個人說話果然比兩個人來得無趣。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 《安娜》 墨西哥
消失三分鐘。除了一個擁抱,沒有多餘印象的三分鐘。

張藝謀 《看電影》 中國
做作三分鐘。還販賣老情調麼。《孔雀》裡的GAY小弟和《黃金甲》的大波宮女並不會改變什麼,不如說是獻給兒童節和08北京奧運。小朋友都會說:叔叔,我長大了。

柯南伯格 《直播世界上最後一個猶太人在世界最後一個電影院裡自殺》 加拿大
諷刺三分鐘。柯南伯格愛演戲,被寄以厚望能大膽搞怪成為了無奈自嘲。

加斯·范·桑特 《初吻》 美國
意淫三分鐘。范·桑特還是那麼喜歡陽光小男生,已算風格,但創意實在平平。

伊利亞·蘇雷曼 《笨手笨腳》 以色列
離奇三分鐘。有些莫名其妙的冷,真的很冷,比伊納里圖《安娜》里台詞說的還冷。

陳凱歌 《朱辛莊》 中國
一字記之:假。再,選盲人殘疾人關愛題材也會撞車,短片你再撞就是倒霉了。
--------------
註:
#科恩兄弟的短片未收錄在其中。
#缺的導演其實還有很多,人們還期望喪失勞動能力、安坐輪椅度晚年如安東尼奧尼、大島渚,狂人奇人如戈達爾、赫爾佐格、庫斯圖里卡,常青樹大師前輩如侯麥、伯格曼、斯科西斯,壞痞子老牛仔色鬼流氓如昆汀東木頭伍迪艾倫,西班牙國寶如阿莫多瓦,獨立之花如賈木許……但那是很難完全實現的美好,大事難以完成,不如先做點小事。
#回想起許多電影中的電影院場景,《熱帶疾病》裡的兩個泰國GAY小伙子(怎麼可以沒有gay呢..),《天堂電影院》剪廢膠片組成的KISS結尾(初戀啊我的初戀啊..)等,似乎也差不多三分鐘。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