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硫磺岛的来信/硫磺岛家书/来自硫磺岛的信

7.8 / 171,781人    141分鐘

導演: 克林伊斯威特
編劇: 山下艾瑞斯
演員: 渡邊謙 二宮和也 中村獅童 伊原剛志 加瀨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娃娃魚

2007-06-18 22:41:25

誰是真正的厭戰者


   怕死、投降、逃跑、違抗軍令,充滿對生命的眷戀和對戰爭的厭倦,這是二戰時候的日本兵嗎?怎麼看都是伊拉克戰爭裡的美國兵嘛。伊斯特伍德還是在用美國式的思維詮釋日本,要嘛就是太以偏蓋全,過份放大了日軍中的某些個例。去看看對二戰日本老兵的訪談,當年他們都是何等狂熱啊!否則也不會有「神風敢死隊」產生了。
    我一直認為個人是很難超越時代的。何況是身處二戰中的日本,一個極端國家的最極端的時代。如果日本兵都真的這等貪生怕死,那硫磺島一役何需那麼慘烈?3萬日本兵戰死2萬4千人,如果僅僅用在長官的威脅下,絕望無奈地被迫自殺來解釋,恐怕很難令人信服。
    戰爭中,很多日本兵自殺身亡,他們的舉動在國內一直被宣傳成是英勇和無畏。我相信他們自己,包括他們的家人也會同樣認為這種行為是英勇和光榮的。臨死的那一刻,一定是氣概非凡,而不是痛苦和窩囊。那情景,和解放軍戰士高呼:「為了新中國,向我開炮!」肯定有得一拼。就算有極個別人冒出了怕死的念頭,或者是對「聖戰」產生了一些另外的想法,估計也只是一閃而過罷了,居然還要拿出來討論,甚至還付諸行動當了逃兵?真是死也要抬不起頭了。不僅他自己聲名掃地,估計還會連累全家人遭到唾罵。這在把名譽看得比生命還要重的日本,幾乎不可能發生。
    日本在二戰中,能夠迅速佔領遠東大片領土,以彈丸小國與中國、美國、蘇聯這些超級大國抗衡,有深層次的原因。除了多年的精心準備、成功的戰略戰術外,士兵擁有武士道的獻身精神也是比較重要的一方面。當然,在那場戰爭中,中國軍人以及美國軍人都一樣前赴後繼、可歌可泣,但比較起來,我覺得還是日本人更不怕死一些。他們的無所畏懼,已經超出了常人的接受能力,達到一種宗教式的癲狂。這種狀態,不要說遠在西方的美國人,就是身為近鄰的中國人都很難理解。
    我曾經看過美國拍攝的紀錄片,採訪一位當年塞班島的居民。那時他才十幾歲,因為聽了政府的宣傳,擔心美國人登陸後會對婦女不利,竟然和哥哥一起,用石頭把自己母親活活打死了!而且他們還認為這是保護了母親,保全了她的名節!真是一群瘋子啊!當然,現在他是痛哭流涕地講述了這段歷史,後悔地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不過,當年日本國民的心態可見一斑。
    東方國家從來不像美國那樣允許人們有多元化的思維,因此極易陷入全民瘋狂的集體無意識狀態。例如中國的文革。大家只要試想一下,在文革期間有多少人敢於質疑毛主席的權威和無產階段文化大革命的正確,就可以知道在二戰期間的日本,又會有多少人敢於挑戰天皇的神聖和看清戰爭的實質。
    誰是真正的厭戰者?我想不是那些從硫磺島倖存的日本兵,應該是生活在21世紀今天的伊斯特伍德自己吧。
    當然,從藝術的角度看,《硫磺島來信》仍然不失為一部優秀的影片。敘事流暢,人物塑造豐滿,場面調度運用自如,戰爭大場面和小人物的個人細節安排合理,完全是成熟的上乘之作。尤其難得是影片的主題:站在敵人的立場,用他們的視角來看待同一場戰爭,這也算是前無古人的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