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繫舟

2007-06-20 17:39:21

溫馨的寓言



一遍《潘神的迷宮》後,自然而然地想到「成人童話」這個詞,還自以為精到地概括了整部片子,沾沾自喜,動輒流利地用事先準備好的語句證明:用童話顛覆童話,彷彿一個保留童趣的成人面對現實所架設的一種平衡。表面上是這樣,而細細想來,「童話」這個詞顯然又不適合用在這部片子裡。
什麼是童話?《白雪公主》是童話,《灰姑娘》是童話,他們的結局無不是王子和公主最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影片中呢?奧菲麗婭最後只是一具冷卻的屍體,這種刻骨的冷靜讓人無法正視。其次,童話和超現實的魔幻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影片中更多地呈現出的是後者,而後者也呈現出一種邪惡的味道。童話故事中本應該是美麗女王或祥和老人的神到了這裡卻是個半人半羊的潘神;還有一直被人忽略的一點,影片最後奧菲麗婭用藥水倒在繼父酒杯中,無形中把一個童真的孩子往陰毒的層面上推(這個設計很失敗,因為到後來藥水的效用根本沒發揮出來,奧菲麗婭還是死於繼父槍下),童話裡的主角是沒有意思邪惡的。
如果硬要把「童話」這個概念往這部片子頭上套,那它已經充滿了血腥與髒污,是一個並不可愛的童話,有沒有更恰當的詞來形容呢?我認為可以並且應該用寓言來概括,哪怕是其中一個層面,是很恰當的。
詞典上解釋寓言,是能給人以啟示和教育的小故事,這裡用關鍵詞來細述隱藏在影片裡的寓言。

關鍵詞1:貪婪
人都是貪婪的,在這個人性越來越能夠自省的年代,每個人都承認這個說法。貪婪意味著你不滿足於身邊的事物或者說是既得利益,用最通俗的話說就是「吃著碗裡的看這鍋裡的」。第二次任務中,潘神叮囑奧菲麗婭萬千千萬不能吃桌上的美食,不然會有攸關生死的狀況出現。故事片的發展往往都是如此,越是說不能做的越會違反,這樣才會有故事說下去。奧菲麗婭也不例外,她不顧精靈的勸告和阻止,摘了兩顆葡萄吃了下去。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會有什麼狀況發生呢?果然,餐桌中間的pale man開始甦醒,先將眼珠放在手心裡的窟窿里,慢慢張開手,睜開眼,站起身來,一把抓住了引路仙子把它放在嘴裡撕扯下它的腦袋併吞了下去,接著開始猛追奧菲麗婭。觀眾的心跟著情節一直被糾著。
儘管後來奧菲麗婭脫離了險境,pale man沒能夠抓到她,卻因此受到了潘神的指責,無法回到地下,無法回到公主的身份。暫且不論後來情節發展,而兩顆葡萄付出的代價顯然非常之大。這個時候的奧菲麗婭哭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後悔,僅僅是兩顆葡萄啊。
延伸到生活中,類似的事情太多了,不勝枚舉。既然人性本貪,那麼如何把這個貪婪降低到最低限度則是應該考慮的。

關鍵詞2:驕傲
無論是關於驕傲的寓言還是成語、童話故事,打小就充斥著孩子的腦袋,老師總會通過某個龜兔賽跑的故事教育學生要戒驕戒躁。教育可能會出現兩種結局:遵循或者逆反。而也許只有某一天真正吃到了因為驕傲帶來的苦,才會有所悔悟,才會發自內心地去戒驕戒躁。
片中奧菲麗婭的繼父Vidal是一名殘暴的法西斯軍官,集合了所有邪惡的本性:兇殘、自私、冷酷、專制……在最後抓到管家Mercedes時,他已經隱約意識到她是「游擊隊」的臥底,面對這樣一個女人,他說出了真心話:我太驕傲了,一直把女人忽略了。因為驕傲,沒能意識到醫生的人格品性,殺了他後導致妻子難產(儘管他並不在乎妻子的死活);因為驕傲,直到後來才發覺家裡一直養著一個臥底,當這個女臥底晃出明晃晃的小刀刺進自己的身體並刮破嘴巴時,他的驕傲幾乎要了他的命。這是個驕傲的軍官,縱然意識到自己的驕傲卻已來不及改正。直到死前那一刻,他都是驕傲的:把表和兒子交給Mercedes,奢望讓兒子知道自己的死亡時間,當然這是不可能被做到的。
寫到這裡想到朴樹一首歌:《傲慢的上校》,是不是軍人都會給人驕傲或者傲慢的感覺呢?倒可以試著從中探求驕傲的源起,位高權重,萬眾矚目,一呼萬擁,客觀上的這些因素也是不可小覷的吧。

關鍵詞3:善良
想到93年獅城舌戰的辯題: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我方復旦大學隊抽到的是人性本惡,最後捧缽而歸。正反兩方儘管立場不同,心願都是一樣的,希望更多善良的人出現在周圍。一個好的辯題就是這樣,能達到理想的社會訴求,而不僅僅是純粹地為辯而辯,結果辯掉了立場,辯掉了原則。
《三字經》開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善,是流傳了上千年的人性品質。影片結局,奧菲麗婭為完成第三個任務冒著危險把弟弟抱走來到潘神面前,面對潘神索要弟弟的幾滴血時,奧菲麗婭拒絕了,她不能讓這個無辜的生命受到傷害。潘神勸她:這個小孩和你不認識,他都不知道你是誰,你為了保護他而丟掉了自己的公主的位置,值得嗎?在這個時候如果奧菲麗婭遵著潘神的旨意做了,我們也不會怪她,至多說一句,這個孩子挺能權衡利益的,畢竟潘神的勸說很實在。而奧菲麗婭還是沒有這麼做。
影片的結尾有點迷幻色彩,有認為奧菲利亞的靈魂終能重回地下王國的,有認為奧菲利亞消逝於這個世上的,我更傾向於前者,可能我是個樂觀主義者吧。但聽到白鬍子國王(奧菲麗婭的親身父親)說因為她的堅持,不讓弟弟受傷才使得她能回到地下,做回公主,也就是說潘神的指令是個幌子,是個測探其善心的伎倆——多麼俗套的邏輯,但我還是寧願相信這樣的結局,至少它給善良的人希望,給邪惡的人明燈。

關鍵詞4:正義
說到正義,脫口而出一句:正義終將戰勝邪惡。這是寓言最常見的結局,狐狸,狼,諸如此一類的動物儘管奸詐狡猾,最後都會死的很難看;相反,兔子,羊,這一類溫順的動物可能不及前者聰明,卻因為厚道老實,自然有一個很好的結局,這這個邏輯在這部片子裡已經很明顯地得以體現。
從歷史現實來看,一般設置在二戰後期的電影,都預示著電影將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因為這時德意兩國節節敗退,歐洲其他國家都開始了對法西斯國家的最後反擊,勝利曙光就在眼前。從影片現實來看,不用推理,不用聯想,Vidal儘管擁有眾多的屬下為他效勞,還是不得不在「游擊隊」的精心佈置下投降。而像徵著正義的影片中的另一人群,Mercedes,歷盡千辛,解決了邪惡的化身,繼續革命的生涯;奧菲麗婭,雖死猶生,在一個嶄新的國度生活;奧菲麗婭的母親,這個從頭到尾平淡如水(只有一次為勸誡奧菲麗婭不要相信魔幻時表現的有點歇斯底里)的女人,也是擺脫了桎梏,進入了亮麗的天堂。

如果說一個層面的指代可以映射整個佈局的話,我希望可以用「溫馨的寓言」來概括這個故事。可能,「溫馨」這個詞並不能一下子為人所認同,畢竟更多的充斥畫面的是血腥、暴力,是泥濘的地下道,是滿身黏液的大蛤蟆,是長相醜陋怪異的各類神靈,是醫生用鋸子生生鋸斷游擊隊員的腿,是Vida用瓶子狠狠地砸農民的鼻子,用針縫合自己嘴上的豁口……因此有報導說此片在美國定為R級,大部份國家也都是15或16歲以上成年人觀看,都說明這並不是一部適合兒童觀看的童話故事,這更加與溫馨一點也搭不上邊。
是的,但是,當你從頭開始一直處於那種飽和度略低的,灰色調子的青藍色仍然泛出油畫般的釉彩中,壓抑卻開始習慣貫穿著整個影片的暗沉和灰色調的時候,突然發現奧菲利亞回到地下宮殿,驀然展現的金黃色的光輝出現在眼前,看到奧菲麗婭身著新裝,漂亮,精神;看到曾經相依為命又撒手而去的母親坐在皇位上,安靜,親切;看到父親和母親相對坐著,慈祥,和藹,還有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小精靈,自然還有潘神,都來到了金色的大殿,這難道不是一個家的溫馨場面嗎?歷經滄桑後可以共享天倫之樂,我流了淚,因為從這僅有的幾分鐘裡,我看到了溫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好人一生平安。
也許,僅僅有最後的場面來概括整個片子是有失偏頗的,而如同好的悲劇是可以用喜劇來輔助的,最血腥殘酷的現實也是可以用最純美的童話來暗喻的,我更願意用溫暖的字來說這個有點殘酷的故事,因為它在我眼裡,就是一個溫馨的寓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