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

愤怒的葡萄/怒火之花/愤怒的葡萄园

8.1 / 100,036人    129分鐘 | West Germany:108分鐘 (cut version)

導演: 約翰福特
編劇: 南奈利強生 約翰史坦貝克
演員: 亨利方達 珍達威爾 約翰卡拉丁 Charley Grapewi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俞黛眉

2007-06-24 20:59:36

赤色情潮——《憤怒的葡萄》


假設你有100分鐘要舒適的度過,坐在沙發上放上一部電影,你希望開頭就情節緊張妙趣橫生,還是開頭就茫茫大地真乾淨,男主角慢慢走過來,迷惘了一分鐘也沒有台詞?大半是前者吧。問題在於,60年過去了,前者早已被人忘卻,而後者卻一直不斷地被傳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們仍只能用「這是一部好電影」來表達其感覺,於是,後者稱為了經典。是什麼讓經典成為經典?
想像力常受現實約束,隨著現實發展,想像力必需要不斷地更新以吸引注意。與此不同,情感具有連續性,那些偉大的情感在今天如同在100年之前一樣令人動容。明天就會有更傑出的鬼才用更新的手段創造出更緊張更奇詭的情節,可是對土地的熱愛、對家的眷顧、對家人的企盼這些人人都會感覺的感情,不是在《憤怒的葡萄》一開頭就被亨利方達瘦削得如同雕刻的臉龐、摻雜著焦慮與熱望的眼神表達了嗎?土地的乾旱映射到牧師恍然散亂的表情中,致死不離開土地的鄰居的神經質與執著中體現的是對土地的血肉聯繫。我們應該感謝這些偉大的演員,他們沒有去追求什麼「某幾個鏡頭的震撼」,他們是用靈魂去表演,古今相同的感情被他們完整地保存下來,留給60年後的我們細細品嚐。
然而這並不是這部片最值得注意的地方。30年代俄克拉何馬天災,乾旱的土地已經承載不了這麼多勞動力,大群的人被迫離開土地向西遷徙,期望能找到一份工作。可想而知失業人口遠超就業職位,人們的忍耐限度被推得一遠再遠。第一份接受的工作就處在資方與勞方的工薪鬥爭中:最低工資無法保障基本需求,勞方罷工,種植園就招收其他飢餓的工人。牧師凱西勸說約翰約翰聯合起來罷工,達到增加工資的目的,結果為此送了命。果不出所料,沒能白宮的後果是後來的人再也得不到足夠的工資。約翰一家離開了這份工作,工人與資方的鬥爭以失敗結束。
當約翰一家瀕於絕境時,突然一跤跌進了理想國:在這個名為農業部設立的保護所里,沒有警察,人人自治,社區由選出來的代表管理,人們靠為社區勞動謀生,有衛生設備,有孩子們的學校。看到這我不認為是什麼「農業部保護所」,這就是空想社會主義圖景。老母親、幼弟幼妹、甚至約翰本人的驚喜說明,這是失去土地、失去一切財產的人們最期望的生活。當然,「當局」不會對此感到高興:他們極力製造暴亂,想讓警察介入社區,但被人民公社擋了回去。
當流徙開始時,約翰曾經不解地問:一有爭鬥的地方人民就會談論「red」,到底什麼是「red」?而最後他遭追捕不得不逃亡時,面對母親去何處找他的問題,他說出了這樣的話:「或許如凱西所說,人並無自我的靈魂,只有一個大靈魂,屬於所有人的大靈魂。因此,因此無關緊要了…… 我將在暗處,無所不在,只要你看得見的地方都有我;只要有人為了生存而掙扎,都會有我的存在;只要有條子亂打人,我就會在場;我會在人們狂叫的地方,會在小孩歡笑的地方,當他們餓了、知道晚餐已好而發出笑聲時;當人們吃自己種的食物,住自己蓋的房子,我也會與他們同在……」在這時,他已經親自回答了什麼叫做「red」,並踏上了這條路。
另一個走上這條路的是牧師凱西。他曾是牧師,卻失去了神性:他向上帝乞求救贖這片乾旱的土地,上帝卻沒能回應。於是他自己去尋找救贖,為工人們聯合起來爭取更高的工資,並為此送了命。作為拯救靈魂的人,他不過採取了不同的形式:從依附於上帝,到投身於工人的共同福利。
影片結尾約翰離開了理想國,一家人也在老媽媽的帶領下離開,堅定、充滿希望地去尋找另一片樂土。那麼,約翰所作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嗎?他們最終找到樂土了嗎?影片沒有答案,但是導演的態度無疑是積極的。這使我相信,儘管理性人假設已被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在人的內心深處始終有一種為世界大同、為全人類的共同福利奮鬥的熱望。這是一種精神力量,與xx黨的教育無關,與世界在近一百年內選擇的具體路徑也無關。
篇外:亨利方達的女兒簡方達,在美國五十年代麥卡錫法案製造的反共高壓中,不得不在媒體上公開發表「改過聲明」。同一時期,卓別林由於同一原因被迫離開了美國,定居瑞士,從此再也沒有回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