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ii

2007-07-01 18:26:51

詩意地carpe diem


對於這部電影,著實讓我欣喜的是一開始時風笛的出現,這件奇怪的樂器發出的奇特聲響常會讓我想起,它發出的聲音存在於電影的開始與結束,而它聲音的特質——悠揚與凝重,就恰好與這部電影貼近地融為一體。

悠揚,大概是從Keating老師吹著口哨從教室前門進入又走出教室後門開始,或許更早點,當我們看到成片的黑鳥從秋日的草地飛起,掠過樹梢,翅膀拍出湖上的波紋開始,悠揚就產生了,但這悠揚里到底已經顯示了影片的凝重,因為成群的黑鳥忽然就遮去了整個畫面中的藍天。

像所有春風化雨題材的電影或電視一樣,我們的學生若不是有著外在的桎梏就是有著心理上的羈絆,而我們的老師就會以一個引導和改變的角色出現。在《放牛班的春天》里,馬修老師用他五線譜上的音符溫潤了一個冰冷的喉嚨,讓學生們發出來自胸腔的天籟,而在《死亡詩社》里Keating老師,他選擇了詩歌。
詩歌,從來就是靈魂上的事,與古老和傳統無關,它是來自精神的,然而在實用與功利鏡子裡,在未來將成為醫生、律師的學生眼裡,它的形像是在是變得滑稽。拜倫嗎?莎士比亞嗎?他們的確好。有多好?饒了我們吧,畫個座標系計算一下面積,嗯,看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面積更大,沒錯,莎士比亞是偉大的。
假如世上的詩歌都無需誦讀,直接扔進座標系裡計算,那麼詩人就都是數學家了,他們能借用數學工具作詩,那麼詩歌真是太美妙了,就像砧板上的豬肉,能夠論斤販賣給世界。
這樣的理論看來的確是狗屎,可是在這個以傳統、紀律為信念的學校,這樣的理論被看為是精心挑選的、不可改變的詩歌導論,於是我們的Keating老師只能以一個反傳統的面貌出現,他讓學生們歡快地撕去教科書的導論,讓學生站在桌子上以另一個角度看世界,引導學生用精神作詩,用運動作詩,用自由意志作詩。
第一節課他在校史紀念室的講話,他給予學生carpe diem的精神,及時行樂,趁著年輕做自己想做的事。在Keating老師還沒出現之前,學生們其實已經在反傳統了,這可以從他們更改學校的四大信念看出,但他們仍是囿於父母的安排、兄長的陰影、愛情的困惑,但carpe diem的出現讓他們在反傳統反束縛的路上走得更遠。carpe diem不是放縱,而是勇敢。他們開始敢於做自己想做的事,自以為做不到的事和不敢做的事,他們在深夜的山洞中從事著類似宗教狂熱的活動——誦詩,沒錯,還有什麼比這樣的青春更悠揚的曲調。

遺憾的是,當悠揚漸行漸遠,苦澀就出現了,來自校方、父母與情敵的力量顯然比青春強大,他們是不會允許離經叛道出現的,於是冬天來到的時候他們的carpe diem也由苦澀轉為凝重,在現實下,這份凝重甚至是以生命為代價。

儘管在尼爾自殺前導演已經做了足夠多的鋪墊,但他的死仍是顯得突兀,他父親的反應也看起來歇斯底里,站不住腳,這部份的劇情太過強硬,彷彿只是為了讓情節得以繼續,讓傳統顯示出它的醜陋面目,讓Keating老師最終離開他心愛的學校。
當他收拾東西離開,學生們站到桌子上表達對他的懷念時,他一定不會後悔,因為他授予學生的東西仍存在學生的心裡,這樣的心情或許《放牛班的春天》裡的馬修老師看到滿天的紙飛機時也體會到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