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墨攻--A Battle of Wits

墨攻/

6.7 / 3,610人    Hong Kong:133分鐘

導演: 張之亮
演員: 劉德華 范冰冰 安聖基 吳奇隆 錢小豪 午馬 王志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obin1123

2007-07-06 23:10:49

墨攻與墨子、魯班


在我的評論之前,有4941人評過份,有2900多人評為一般,另有近2000人評為推薦。

來到豆瓣不久,就發現有網友評論《墨攻》,從而產生了好奇。終於決定要看一下。

因為以往歷史課上學過「諸子百家」,但對於墨家只是簡簡單單地描述了不足200字,從而對於墨子、墨家學說,只知道:「非攻、兼愛」,但並不知道其他相關知識。

因為好奇,我又在網上予以查找,原來,墨子起初學於儒,後自創學說。而且,網際網路還告訴我,「墨守成規」這一成語,就是起源於「墨子與魯班進行器械攻防戰,結果墨子勝出」,「墨守」成為當時的一個褒義詞彙,但日後卻演變為貶義詞——墨守成規!

可是,閱讀典故,又發現「公輸班」這個名稱。事實上,魯班只是民間傳說時最常用的名稱。

話說電影中革離不願意接受任何禮物,有些觀眾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理解。其實,如果換個角度來講,既然是中國人來拍《墨攻》,肯定要事前做些功課的,不能隨隨便便就胡亂詮釋「墨家」及墨家思想。
那麼,我們在對墨家的根本特點進行了解時,就會發現,革離不接受禮物之緣由,只是因為墨家本身有點類似「苦行僧」(注意,是類似,而不是等同於苦行僧)

援引一下背景資料:http://www.ikepu.com/datebase/details/scientist/00st/mozi_total.htm

[相傳墨子初學於儒術,但由於不滿儒術所提倡的繁瑣的「禮」,學習大禹刻苦簡樸的精神,因而自立新說,創建了墨家學派。墨子的學說對當時的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家學派是儒家學派的主要反對派。

墨子的門徒很多,大多來自社會的下層。他們組成了一個組織嚴密的政治性團體,紀律要求非常嚴格。這些人能夠吃苦耐勞,勤於進行實驗,作戰十分勇敢,平時從事生產勞動。墨子及其門人為人們做好事,即使是犧牲了個人性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淮南子》中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而且他們功成不受賞,施恩不圖報,過著極其簡樸和艱苦的生活。]

通過這兩段文字,可以看出:
1,墨家很注重試驗與器械技術,因此,即使是沒有守城經驗的墨者,也有可能會因為其技能而改進兵器性能、守城效能;
2,因為來源於社會的下層,所以,很能吃苦,又勤於律己,因此也不介意睡馬房、臥稻草之上、食雜糧,打戰時能與士兵同甘共苦。且功成不受賞!(這些在電影中都一一吻合。而我所引用的文字顯然不是今天才出現的)
3,墨者不受賞的動機如何,無所謂,但是,墨者普遍都是義務勞動,就好比電影中說,今天是趙國攻打梁城,倘若他日趙國被攻,向墨家求救,你是否會去幫趙國?答曰:會。

由此可見,墨者的「兼愛」不僅僅是愛所有人的意思。應該是提倡「非攻」。但一旦非攻不能成立,則以兼愛思想來解決問題——以守對攻,讓攻者因難而退。換句話,如若巷將軍及時退兵或繞道而行(類似希特勒時代的德國閃電戰,則留下5000兵馬威脅梁城,5000兵馬保障糧草等供應,餘9萬兵馬繞城而前行),恐怕也沒有伏兵被俘被殺之事,因此,墨者往往因為自己的信仰而產生很多價值衝突。除非這個墨者已久經沙場,見慣不怪,同情心有所下降,而不要無意中得罪權貴。

同一網頁上還有這些文字:
[據《墨子.備穴篇》中記述,在當時人們為防禦敵人攻城,設計了一種地下聲源探測裝置。具體的方法是,沿城牆根每隔一定距離挖上一口井,挖到地下水位以下約兩尺為止,然後在井下放置一個容量七八十升的陶瓮,瓮口幪上皮革,做為地下共鳴箱。讓聽覺靈敏的人伏在瓮口仔細聽,當有敵人挖坑道攻城時,就可以根據陶瓮響聲的大小來確定敵人的方向位置,以便出兵迎擊。]

也就是說,電影情節中,墨者革離能夠判斷出坑道挖掘的方向與位置,應該不是虛誇。

而墨子既然與魯班鬥法,而墨子勝,這件事也引起我的好奇。以前只聽大人提及「班門弄斧」「魯班門前耍大斧」之類的典故,卻沒有怎麼聽過墨守而勝之事。(只聽說墨守成規 ,是一種不好的習慣)

再次查閱,發現以下文字:
 戰國時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張兼愛與非攻,到處推廣他的學說。楚國要去攻打宋國,魯班為楚軍設計攻城的雲梯。墨子急忙去勸阻這場戰爭,楚王讓墨子與魯班比試比試攻防演習,墨子善於防守,通過沙盤、模擬等,魯班敗北。楚王只好放棄攻打宋國 。問題是,墨子之前還派了禽滑厘等3百弟子幫宋國部署防禦。

提到魯班,大家可能會看到「公輸班」字樣。其實,魯班只是百姓們經常提及的。魯班本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公輸般」。先秦古籍《禮記》、《世本》、《戰國策》、《呂氏春秋》等為「公輸般」,《墨子·公輸》為「公輸盤、公輸子」,《孟子·離婁》稱「公輸子」。此後的《說文》、《後漢書》等為「公輸班」。「般、盤、班」古代通用。「子」是先秦時期對名人的尊稱,如孔丘稱為孔子、墨翟稱為墨子,公輸般稱為公輸子。
  公輸般既然不姓魯,為什麼人們又叫做魯班呢?東漢經學家趙岐在《孟子》注中說:「公輸子,魯班,魯之巧人也;或以為魯昭公之子。」東漢經學家高誘在《呂氏春秋》注中指出:「公輸,魯班之號。」南朝學者薛綜在《文選·西都賦》注中也充分肯定了這一點:「魯班,一雲公輸子。」明朝午榮等編的《新鐫京板工師雕鏤正式魯班經匠家鏡》(通稱《魯班經匠家鏡》,以下簡稱《魯班經》)卷一「魯班仙師源流」記載:「師諱班,姓公輸,字依智」。據《魯班書》記載:「魯班是魯國人氏,姓公輸子,法名班。」從以上史料可以這樣理解:公輸般是魯國人,般與班同音,人們又稱他為魯班,後以魯班名世。

另,評論電影嘛,就說電影中的幾個細節吧:
1,一開片,聽說趙國來襲,梁王上坐,文臣武將分列兩旁,不出所料,果然是文臣 訴說投降之利。武將則主戰居多----大凡武將出身,功名來自於戰爭,且不戰而降,似乎對於武將來說也是恥辱。所以,寧可不表態,表態即是來者均拒!
2,趙軍退卻,趙營已空。於是,文臣(司徒老兒)即跳出來,稱革離其實是帶著野心來的。眾望所歸,為安定計,必須剷除異己!好一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有點像是朱元璋。呵呵。還有點像。。。。
3,革離 本是墨者,應該以「非攻」為上,即:勸阻雙方打仗,令趙軍直接繞城而過,定個什麼君子協定之類,不攻不守的。而今,卻是墨者的出現,導致戰爭的激化——有人說是如果已降,則可能不會有戰爭——革離講得也沒錯,恐怕沒那麼簡單,城破則可能還是有殺戮。

但感覺最糟糕的,莫過於,梁城本有王者,而革離雖然為了守城而令自己威望提高,卻不懂得將功勞記在王或公子頭上,引來殺身之禍——既然墨者不介意 自己得不到報酬,又何必介意這功勞二字呢?既然自己威望提高了,不妨在公共場所多講兩句:「大王聖明,將兵權交予我,才有今日守城之勝!」又或,「公子賢能,不嫉妒我,所以,我能正常行使兵權。」

這種態度,才是正常的一個墨者應該所為。所以,覺得革離應該還是一個政治敏感度極低的一位墨者,雖然出生在戰國時代,可惜不能代表真正的墨者。

好了,不要將電影當作歷史了,我只是隨口說說。

4,根據日本漫畫改編。那麼,就不要將電影與真正的墨家進行對比了。
5,為什麼大陸至今沒有關於墨家的動漫呢?

關於本片,還有一評論,對墨家思想描述較為完整的,如下面地址,我就不復製過來了,免得人家說我抄襲。
http://redfreeship.blog.hexun.com/6637607_d.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