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硫磺岛的来信/硫磺岛家书/来自硫磺岛的信

7.8 / 171,781人    141分鐘

導演: 克林伊斯威特
編劇: 山下艾瑞斯
演員: 渡邊謙 二宮和也 中村獅童 伊原剛志 加瀨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板板布丁

2007-07-09 03:06:41

這僅僅只是部電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個叫伊斯特伍德的老頭為了和另一個叫西科塞斯的老頭再一次地爭寵,某二就在一夜之間名聲鵲起成了國際狗。kazunari ninomiya這個名字連同arashi這個歐美人完全不知道是什麼玩意兒的詞就在那世界巡遊般的半年間在不同的角落裡響起來。可是說來說去,這還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已。

作為半個多世紀前的記憶,太平洋上的硝煙遠不如歐洲大陸的鐵騎來的震撼人心。想當然爾,太平洋上的故事雖然對於整個戰爭進程的轉折有著巨大的意義,但卻由於太平洋那浩瀚的煙波和僅僅兩個國家實力懸殊的對比而漸漸被藝術家們淡忘——當然,熱愛戰爭的小日本暫且不算。所以,這樣一個故事,還用的是外語,一開始,就沒有獲得學院派的青睞,就算他是依斯特伍德。
總的說來,這故事其實也是從戰爭大背景下的個人感情為出發點的。可是,在有了德國商人辛德勒,義大利猶太父親貝尼尼,和波蘭猶太鋼琴家這樣極富個人魅力和猶太全民族的悲劇的故事面前,小日本的那點溫情,瞬間就被熄滅,似乎成了可有可無之事。反倒是依斯特伍德這個美國老頭,在拍戰爭故事的時候好像表現出了一點作為電影人該有的獨立和客觀,直直地沿著美式個人主義的路走下去,對那幾個日本兵的刻畫也就莫名的帶上了讓人想要同情的慾望。
戰爭史詩一直是好萊塢的路線,就像那製作大片劇情爛片技術和細節三流片的珍珠港,這部片子顯然未按照好萊塢給定的路線前進,在學院派那裡遭到滑鐵路也是正常的了,又加上劇中莫名其妙的在二戰前期出現的那個酷似小布希的美國總統,不知道老頭是不是也順著伊戰之風添了一把火,這就更觸了學院派們不敢觸的政治一角,如果真是這樣,反倒又不如真真地撕開中東面紗的通天塔了。

唯一可說的可能也就是故事裡那麼多個幾乎著墨無差的日本兵了。小二演的那個一心掛念遠在長崎(不知道是不是故意安排的)的妻女的麵包師,加瀨亮的那個心地善良一心掛念母親的革職憲兵,還有獲得過奧運馬術冠軍的西上校,渡邊叔的一臉儒生氣的司令官……
片名中說的「信」,一直貫穿在影片始終,幾乎每個人出場的時候,都是以信開始的。給妻子,給母親,給兒子……好像是戰爭電影裡總能出動人心的經典橋段。
適時的三段回憶大概是我在片中最感興趣的部份了。
演慣了各種各樣十七歲少年的小二即使在片中飾演一位一心掛念妻女的麵包師,可還是不自覺地讓人覺得他好像還是十七歲被強制來當兵的少年。留著短鬍子身穿和服趴在花子鼓起的肚子上和孩子說話的情景不知怎麼得就讓人心酸,戰爭這種特別外來風險,總是能凌駕在一切之上。
然後是那把漂亮的手槍,華麗的國宴會場,搞笑的對話,有點生硬,好像是刻意安排進去的情節,反倒是坐在路邊的渡邊叔畫畫的樣子讓人覺得安詳,有一種平定人心的力量,始終未曾出現的孩子就成了戰爭中的唯一的信仰。
還有那隻美麗的大狗,和在平民眼裡無異於強盜的年輕憲兵,這個孩子怕是故事裡最可憐的人了。相信著西上校相信著二相信著從未打過交道的美國兵,然後在驚恐應該還有後悔中把生命留在戰場上。看到清水的屍體時,二第一次哭了。對清水的愧疚,後悔,對西上校相信著美國兵結果卻被逼死的傷心,對自己沒有和清水一起出逃的慶幸,還有什麼?
戰爭是一面魔鏡,照出了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恐懼、憂傷、善良和慾望。

栗林:你真是個偉大的士兵。
西鄉:不,我只是個麵包師。

單純就這小人物來說,二還算是演出了那特殊境況下的人性的複雜,可這樣的一部片,還不足以讓日本影人登上世界電影的華麗舞台。日本人總是愛在電影中無病呻吟或者是極度表現人性的陰暗面,這種東西多了反而越來越難演出精湛的東西來。小二的內心戲是歷經了n多部電視、電影的鍛鍊的,可是要想在世界電影的舞台上站住腳,恐怕小二更應該接受的是茨威格的訓練,並且,演他最得心應手的十七歲少年,比如,《大象》里那個肆無忌憚地向著自己的夥伴們開槍的少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