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To Each His Own Cinema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给康城的情书(港)/坎城影展60周年纪念短片集浮光掠影─每个人心中的

6.8 / 5,233人    100分鐘 | Canada:119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林文

2007-07-17 06:26:50

我為什麼不喜歡拼盤電影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774102.html

什麼是拼盤電影,就是幾個導演各自拍一部短片,湊到一起,或者叫集錦電影。這幾天集中看了幾部拼盤電影,補看了一直沒有看完的《十分鐘年華老去:大提琴篇》,又看了06年坎城的《巴黎,我愛你》,今年的《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電影》,但說句良心話,我一點不喜歡拼盤電影,而且這種趨勢是越來越不喜歡。

除了這三部之外,我知道的拼盤電影還包括《六個導演眼中的巴黎》、《四個房間》、《九一一事件簿》、《性愛禁區》以及三個導演拍的《愛神》等等,人數再少下去的話,就稱不上是拼盤了。在這些拼盤電影中,我認為成就最高的無疑是02年坎城的《十分鐘年老去》,陣容是超豪華的,15個當世名導,10分鐘的長度,寬限的體裁,其中的三部我非常欣賞,分別是伊利·曼佐的《一瞬間》勾畫了一種回憶的情緒;沃克·施隆多夫的《啟迪》敘述了一種哲學的深刻;維姆·文德斯的《距離托那12英里》渲染了一種眩暈的感覺。

到了4年後的《巴黎,我愛你》這裡,時間從10分鐘壓縮到5分鐘,18個導演。說實話,我只看到了五光十色的愛與浪漫,而且這種感覺來得還比較表面。只是覺得有幾個短片挺討巧的,諸如5區塞納河畔不同種族之間的愛戀;7區艾菲爾鐵塔下的滑稽幽默;12區巴士底廣場,偷情丈夫因為妻子身患絕症後的回心轉意。其他的,恕我記憶不好,已經忘了大半。而今年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好嗎,35個導演,3分鐘的時間,看的時候簡直像走馬燈一樣。看完了立馬就忘了,腦子裡頂多只剩下幾個場景。3分鐘,在慢節奏導演的手裡,就是幾個空鏡頭,幾個情緒營造的時間,哪還來得及什麼故事。

再來說我為什麼不喜歡拼盤電影,我想用文學藝術裡的東西來做類比。每個藝術門類都有它自己最成熟,最能代表這門藝術的發展水平的形式。放在文學裡,就是小說;放在電影裡,就是長片。同樣都是長片,你可以像科恩兄弟的《冰血暴》那麼短,也可以像英格瑪·伯格曼的《芬尼與亞歷山大》那麼長,但這都不妨礙其作品的優秀程度,就像是在小說裡面,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之於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

但總得有個限度。時間的,或者是篇幅的。再短了,就不成樣子了。比如,10萬字可以寫成一部小說,這肯定沒問題,就像是90分鐘的電影;2萬字,可以湊合成一篇說得過去的小說,就像是10分鐘的電影;2000字也可以勉勉強強擠個超短篇什麼的,但顯然難以成為什麼名作了,因為這基本上就是小散文的篇幅,就像是5分鐘的電影;200字呢,差不多是一首現代詩的長度,就像是3分鐘的電影。

能把小說寫得極好的,散文、雜文什麼的肯定也不至於太差,但你能記住列夫·托爾斯泰有哪篇散文寫得超讚嗎?我看夠嗆。他寫詩也肯定寫不到泰戈爾那個水平。同樣的,一幫劇情長片出身大導演導的短片子,雖不至於太爛,也顯然不會優秀到哪兒去,尤其還是命題作文的時候。10分鐘,多少還能有點兒味道;再短,5分鐘,3分鐘,就只剩下看個樂子了。

看《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這類片子,就像你在看一本當代著名小說家的散文集,是挺豐富的,但真正能吸引你的,只是繞著光環的作者目錄,其他的,都是些二流的玩意兒。親近某位電影大師的最好的途徑,就是去看他的傑作,認真的,幾遍幾遍的看,沒別的。

PS:我發現搜索漂亮的電影海報是件特別耗時間的事情,哪位達人給推薦個這方面的網站啊,小可在此謝過。此外,如我所料,今天發現幾個賣碟的攤上出現了很多楊德昌的片子,威美的簡5,除了那兩部傑作之外,還有《麻將》、《恐怖份子》、《獨立時代》以及和柯一正合拍的《光陰的故事》,西南村的黑哥鼓動了半天,但我就不買。別看他死了,但我就是對他的片子不感冒。

再此外,你還想了解拼盤電影的話,推薦你看看網易娛樂上的這篇文章:《電影的拼盤套餐:集錦片綜述》。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774102.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