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聖路易之橋--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

圣路伊斯大桥/圣路伊斯大桥/圣路易斯雷的大桥

5.1 / 3,125人    120分鐘

導演: 瑪麗麥姬肯
編劇: 瑪麗麥姬肯 Thornton Wilder
演員: 莫瑞亞伯拉罕 凱西貝茲 蓋布瑞拜恩 潔拉汀卓別林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苯凝

2007-07-17 18:33:56

五人一命


這部在1927年美國作家 Thornton Wilder 完成的小說,曾經在1929、1944年拍成電影過,也在1928年獲得普立茲小說獎,並在1998年入選美國現代圖書館(American Modern Library)「20世紀百本最傑出的英文小說」(The 100 best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ry)之一,同時也是近代災難文學並改拍成電影的先驅。

可惜這部花費兩千四百萬美元拍攝的影片,全球的票房也只有一百四十萬美金。
可能因此,這部由Kathy Bates、Harvey Keitel、Robert De Niro眾多老戲骨出演的影片,在國內的知名度卻不高。
無論如何,我相信在這其中有值得我們去發掘、去體會的地方。

18世紀。
故事,由一場喪禮開始。
喪禮的五個死者,源自於一場災難:1714年7月20日的中午,位於南美秘魯,聖路易橋的斷裂,教士——災難現場的眾多目擊者之一,在宗教法庭上,緩緩的陳述自己為什麼在災難發生之後,用了六年的時間,將探訪所得來的紀錄寫成書。

書中記錄著在聖路易橋斷裂的時候,跌落的五個人,他們生平事蹟以及故事傳言。

但因為書中所記載的內容與當時的基督教信仰產生衝突,也危及到教廷的權威,這也是教士會在出現法庭上作陳述的原因...

貴婦(Dona Maria),五名遇難者之一。
布商的女兒,也是落末貴族的遺孀。
並非出身於貴族世家,打扮也相當低俗,錯置的假髮與糟糕的衣著,總是聒噪著含糊不清的咬字。種種看似不高貴的舉止,使她遭受到許多輕蔑的眼光,包括遠嫁到西班牙王室的女兒,以及女演員。但她為了得到女兒的愛,不惜犧牲名譽與金錢,鞏固女兒在皇室中的地位。期盼從西班牙來的回信,每天寫信給在西班牙的女兒,成了她每天生活的唯一重心。

當她終於有機會到西班牙探視女兒時,得到的卻也只是女兒冷眼相待。
木然的坐上回程的馬車,以沒有生氣的眼神平緩的對女兒的夫婿 Don Vicente 說:

「知道自己得不到愛的回報,實在令人難以承受。」
(The knowledge that I may never be loved in return is just too much to bear.)

Don Vicente 說:「我們都為了愛身邊的人,寧可受盡委屈。」
(We have all of us fallen victim to the tyranny of loving more for the sake of ourselves.)

離去時,貴婦告訴 Don Vicente:「願上帝賜你真正愛母親的女兒,而不是讓她冷漠以待。」
(May God grant you the gift of a daughter who truly love her mother.
Rather then dazzle her with secret indifference.)

這段對話,非常的沉穩,也沉重。
赤裸的明白告訴我們貴婦的寂寞與失望。

貴婦的某些舉動,雖然表現的像個粗俗的傻瓜,
但因女兒在西班牙皇室的受寵,讓利馬大主教不得不多費點心以迎合她的需要。
大主教到修道院,和保守但堅定捍衛女權的院長協商,
結論是院長派遣一位年輕修女,到貴婦的家中擔任類似女僕的工作;以換取修道院政治上某些必要的經費補助。
大主教的目的是希望有人照顧貴婦,同時也讓她不那麼寂寞。

在教士的紀錄中,記載著:「如此盲目而過多的愛雖使這些信充滿詩意,卻依然表現出極度自私...」
(Such blind and excessive love, though it gave birth to letters of great poetry...
remains among the sharpest expressions of self-interest.)

貴婦對女兒的愛,或許終究只是為了她自己;
但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懷疑:她可以為了女兒付出一切。

愛的本質,在其中便包含了「自私」的成份。或許這才是愛的真相。

那些貴婦寫給女兒的信,下場大多是被退回,修女將它們保留了起來,也因為如此,在災難發生之後,其它的人才有機會因為她的死而看見這些充滿愛的文字。



修女(Retipa),五名遇難者之一。

修道院的年輕修女。
院長在派遣她到貴婦家中時,曾經告訴她:「在放棄俗世之前得先了解俗世...我知道那是重擔,但卻可以增加妳的力量...」。或許這只是院長為了說服她所說的表面之詞,但也確實存在的某種真實性。

後來,修女在貴婦家中的時光,我們在修女的臉上常看見拘謹與平淡的表情,偶爾會有些笑容;這時候的修女,給人的印像是積極而有堅定信仰,對於貴婦家中的職務修女也頗能勝任。

貴婦邀請修女陪她一起去劇院觀賞由當時頗付盛名的女演員所主演的戲劇首演。但在戲劇進行時貴婦卻因為酒醉而失態,讓非常生氣,於是在所有觀眾的面前嘲弄了貴婦。這些,修女都看在眼裡。

由這個角度來看,或許修女也間接促成了貴婦與的接觸。
修女及時將貴婦扶出以免繼續出醜,但她也從貴婦的行為中感受到她堅定的信念,這同時鼓舞了修女對自己的工作更加堅持。

幾年之後,貴婦接到女兒的來信,得知女兒已經懷孕,
修女與貴婦一同前往前往克朗布卡聖母院(Santa Maria de Cluxambuqua),祈求貴婦的女兒生產順利的旅途。
祈禱儀式的準備工作相當繁複,
但因著對女兒的愛,貴婦將所有的儀式與繁雜的準備工作進行了兩次甚至三次。

在旅途中,即將到達聖路易橋的前兩天,修女寫信給院長,訴說自己的寂寞,
這時我們才體認到,在修女年輕的心中,也有著不安、軟弱之處,甚至輕生的念頭。但終究她希望自己是勇敢的。
貴婦發現了這封措辭簡單但坦率的信,她重新審視了自己與女兒之間的溝通方式;
在離開聖母院之後,貴婦首次鼓起勇氣提筆寫了她稱之為第一封的親筆信,措詞不甚優雅,甚至還有許多拼錯,
但卻充滿勇氣,亦即著名的「第五十六封信」。關於 "life to begin again"的信。
事實證明,這是她最後一封信。

貴婦與修女兩人一起踏上聖路易之橋。


女演員(La Perichole Camilla Villegas)

年輕貌美的女演員,將異性對其的愛慕視為理所當然。
有秘密的愛人,卻也為了劇團的經費贊助而與總督暗通款曲。
當她為了在舞台上羞辱貴婦,而被總督勒令去貴婦家中道歉時,或許是因為寂寞與傷心的移情作用,也或許與女兒都是非常美麗而亮眼的年輕女子,貴婦幾乎將她視為自己的女兒,毫不避諱的告訴自己對女兒的諸多感受...

在貴婦家中的這段,是對對「愛」重新感受的開始。

一直以來,她的經濟人相當盡心的教導她關於舞台上的所有事情。但經紀人也悲哀的發現到,那些讓在舞台上綻放光芒的魅力,卻讓逐漸的迷失在自己的野心與眾多愛慕者的追求中。

已經對舞台失去興趣,轉而專注在讓自己進入上流社會。
她必需要切斷過去那些不光彩、非貴族氣息的過去;因此,在懷了總督的孩子時,遷移到總督在郊區的為她準備的房子待產,並斷絕了與經紀人的往來。也因為孩子的誕生而獲得許多寶石、來自法國與西班牙的華麗服飾等禮物。

意外的,在生產之後不幸染上天花的消息,傳遍了整個利馬。
她竭盡所能的避開所有的人,把原本居住的昂貴房子變賣,將所有曾經收到的禮物、寶石都退還,禁絕所有的訪客,也把所有的書信原封不動的退回,將自己封閉起來。

她是唯一與五名死者皆有相關的人。
也是除了教士之外,貫穿全片的中心人物。



經紀人 Pio,五名遇難者之一。

可能是女演員的遠親,也是老師兼劇團經理人;
也有謠傳他是的父親,是個有許多不同傳聞的中年男子。
原本他有相當好的條件,也可以致富,若是他願意的話;
但他將自己的一生都致力在培有他在小咖啡館發現的女歌手,使她成為一個優雅而深具魅力的女明星。
經紀人一直盡心照顧培養成為明星,也為了得到總督支持而牽線促成與總督之間的私情。

原本經紀人希望能在產後復出,繼續當一個光芒燦爛的明星;但那時已經有發病的跡象,皮膚上的變異使她惶恐不安,而經過這一連串的事件,對愛的不明確、對人生的道路隱晦不現,也使她早對演藝生活與所謂的貴族生活失望。
交談中,他對說「真希望能到一座島上,大家都認識你、愛你。」
卻回答他「你都50歲了還在幻想那種島,世上根本沒有那種島,也沒有那種愛,只有戲裡才找得到那種東西。」

教士在描述到此時說到:
「他發現了很難找回的秘密,即是是最完美的愛情,雙方的愛也無法完全對等。或許不會有同樣相愛的兩個人。」
(Now he discovered that secret from which one never quite recovers.
That even in the most perfect love, one person loves less profoundly than the other.
There may never be two people that love one another, equally well.)



艾斯特班 (Esteban),五名遇難者之一。

雙生兄弟之一,二十多年前被發現遺棄在修道院門外面的籃子中。

兄弟倆起初與修女在同一個修道院中。總是沉默著,不發一語。用著一種彼此才知道的秘密語言(secret language)溝通,
他們在修道院中度過了童年時期,或許是因為他們的存在逐漸的影響到修女們的靜修,後輾轉到劇團中擔任寫信的工作。
雖然他們對於文字方面的讀與寫相當熟練,但即使是利馬大主教,對他們的沉默也束手無策。

某次在後台時,他的雙生兄弟曼紐對閃亮的紅色鞋子與光彩的才華所吸引,愛慕著,而也利用艾斯特班兄弟子乎不說話的個性,將曼紐當做自己私人的寫信員。
起初,曼紐對的愛慕,看似讓兄弟之間長久以來的形影不離產生了裂痕,但曼紐卻無法苟同她愛慕虛榮的行為與混亂的男女關係,更對其出賣肉體感到失望和憤怒。後因為不願意再幫寫信而被驅逐。

兩人到碼頭當搬運工,在一次意外中曼紐受傷死去,艾斯特班無法忍受打擊而走上絕路,正在危急時,曾聘用他們的船長阿瓦拉多(Alvarado) 趕到救了他。
船長告訴他:「盡我們所能,我們要努力活下去。人生苦短,因為時間不停留,你會驚訝時間過的有多快。」
(We do what we can.We push on, as best we can.
And it isn't for long. Because time...keeps going by.
You'll be surprised how quickly time passes.)

船長並告訴艾斯特班,他原本有個女兒,一直是船長心中的安慰與依靠,但上帝帶走了她。
而他,只能當作女兒依然活在世上,雲遊四海找尋女兒的蹤影。
後船長邀請艾斯特班在下次出海時一起上船,艾斯特班重獲生存的勇氣,決定與船長一同出海。
在前往港口的途中,船長另行監督貨物,而艾斯特班走聖路易之橋。



私生子Jaime,五名遇難者之一。

女演員與總督的私生子。雖然總督相當寵愛,卻也因為的愛慕者眾多而產生忌妒與懲罰的心態。此外,畢竟私生子並非可見容於那時代的社會...

在將自己封閉起來之後,經紀人費盡辛苦說服讓他將年紀甚幼的私生子接走,肩負起養育私生子之責,這原本看似不應該是他的責任,他卻願意一肩扛下,答應了經紀人的建議,將私生子交給他。
於是,經紀人背著私生子,一起走過聖路易橋。


觀眾的心情,可以預見的,
自片中便開始醞釀著...好奇她們為什麼會一起踏上聖路易橋,也一直在等待最後關鍵那一刻:聖路易橋的斷裂。
全劇的高潮便在於此,當我們看盡了這些人們彼此之間的糾葛、感情展現與彼此的衝突,在一開始我們就知道她們最終的命運,也在最後終於明白他們為什麼會踏上同一條路。

於是,在第98分鐘時,命運使他們聚集在一起。

災難發生的那個當下,影片只是平實的呈現了悲劇發生的短短幾秒鐘時間,
沒有特寫、沒有慢格、沒有重複運鏡,一如真實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災難那樣。
時間雖短,卻足以讓人永遠記在腦海中。


末尾,法庭上出現了一位幪著面紗的修女,當她掀開頭紗時,那曾經是的美麗臉孔上滿佈著可怕的疤痕。
只有她認識全部的五個死者,只有她在這糾結的故事中生存下來。
教士仍然被以異端知名遭到火刑處死。

"There is a land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and the bridge is love. The only survival. The only meaning."


片中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話,許多橋段與對話,優美而直得令人思考。
但某些中文翻譯難免的未盡完善。
因此,若聽得懂英文的話最好,否則在看過整劇之後,建議用英文版本再看一次吧...

"And that like flies to wanton boys so are we to the gods. They kill us for their sport.
There are some who say say on the contrary that the very sparrows do net lose a feather."
(神可以任意奪走我們的生命,只要高興就讓我們喪命;如果上帝沒有動手,麻雀連一根羽毛也不會掉。)
這是劇中教士的獨白。

出自於作者:
"Some say that we shall never know and that to the gods we are like the flies that the boys kill on a summer day,
and some say, on the contrary, that the very sparrows?do not lose a feather that has not been brushed away
by the finger of God."

--THORNTON WILDER (1927)



網路上偶有見到相關的評論,
也都在這五人以及劇中其它角色之間的秘密關係上著墨太多。
有人說經紀人與貴婦的關係,有可能是貴婦女兒之間關係惡劣的原因;
有人說阿瓦拉多船長的女兒有可能就是修女;
有人說經紀人根本就是私生子的生父.....
真要說起來,如果經紀人和貴婦真的有過什麼,而經紀人又很有可能是的父親,
那麼,貴婦見到便將之視為自己的女兒的移情,就一點都不奇怪...是吧?
但這應該一點都不是重點......

當然,片中有許多曖昧不清、欲言又止,引人遐想的空間。這些猜測都不無可能。
個人認為,所謂的「關係」,重點並不在於「誰是誰的私生子」、「誰又是誰的情人」...等等。
或許這些對劇中人物的個性與選擇刻畫甚有相關,釐清彼此之間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此片的重點。
但,如同這些關係是隱諱而模糊、曖昧不明的一樣,
有些事情,或許「知道」即可,「明白」即可;
有些事情不言比言更適當;
有些事情以心念和影像傳達,要比文字的渲染更好。


總之,對於這部片子的興趣與深度,不應該套用八卦媒體常見的習慣來看待、描寫。
懸疑和推理也不會是這部片子最大的賣點與重點。

正如同影片一開始所陳述的疑問:
「我們到底是因著某種計劃而生、死,或者只是因著各種巧合而生、死?」
所謂的巧合,是神的旨意嗎?
套句中國人常說的,也就是因果。

不過,不管怎麼樣,這是部值得觀賞,也值得反覆品味的好片子。
嚴格說起來,每一幕、每一個畫面、每一段對話都相當重要,都傳達了些許重要訊息。


在看完這部片子之後,請做一件事情:
把自己,當作是朱彼尼教士,從一開始,見到橋的斷裂,見到五人跌落,參與這五人的喪禮開始,
仔細的體會,為什麼他會有做這份記錄的念頭?以他神職人員的身份,以當時的宗教政治背景,他為什麼要做這些?
在這段決定動筆的過程中,是什麼推動了他?
因為對幹什麼感到疑問嗎?感到疑惑、好奇、悲傷、震撼、對自己的信仰質疑?
在這六年之中,他又發現了什麼?
知道了這五個人的故事、秘密之後,教士的心中是何感受?又在想些什麼?是怎麼樣的勇氣讓他公佈自己的紀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