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芭樂特--Borat

波拉特/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波叔出城:哈/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

7.4 / 442,308人    84分鐘 | Canada:82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賴瑞查爾斯
編劇: 薩夏拜倫柯恩 Anthony Hines
演員: 薩夏拜倫柯恩 潘蜜拉安德森 肯達維迪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韓兮

2007-07-18 20:12:20

《波拉特》:惡搞紀錄片


很難想像會有這樣一部電影,完全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據說編導們架構了一個大體的框架,然後便採用了偷拍的手法。
對於偷拍的節目,我們經常從電視中看到,在國內大體是新聞類型的,例如賣假貨的人如何信誓旦旦之類。而在引進的國外電視欄目中,筆者經常會看到某些惡作劇的設計,然後偷拍下無辜者的表情。大概是由於國情的不同,偷拍在國內是一種揭露的手段,國外則是一種遊戲的態度。而《波拉特》則將國外惡作劇的手法引入到了電影之中。
波拉特這個人物是虛構的,是主演科恩這個無厘頭的脫口秀主持人在自己的欄目中創造出來的,然後賦與這個人物一個真實世界的身份,然後讓他開始週遊美國,沒有劇本,所有的拍攝計劃都是隨機的,只是導演在最終的剪輯中會進行二次創作。
這種拍攝方式類似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唯一不同的是波拉特這個人物的虛構以及這個人物個性的,思想上的虛構,否則我們的確可以看作是一部紀錄影片。由於偷拍手法的運用,大量群眾以一種最真實的原貌出現在鏡頭前,所以這種真實性還是極具紀錄片風格的。但由於創意上的不同,此片當然還必須歸結於電影的名下。
其實,這種拍攝方式是極具創新意識的,幾乎可以認為是電視欄目的電影化,當然,你也可以將其視為電影化的紀錄影片。
以上是關於形而上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存在證明了此片的特立獨行,以及此片的新穎所在,相信以後會出現許多類似的影片,對於電影行業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問題回歸到電影本身,恕筆者孤陋,如此惡搞的影片也許是頭一次看到。
波拉特是哈薩克的一名節目主持人,閉塞,偏執,為了向世界最文明的國家學習,他踏上了美國的領土,想看一看應該向美國人學些什麼,於是,故事便產生了。在這裡有一個極為明顯的主題,就是影片將帶領觀眾看一看美國人的生活狀態,但很不幸,在所有的眼中,這個波拉特是個異物,他的無知,他的男權色彩以及他的反猶太思想都意味著這是一個非現實中的人物,而通過這樣一個人物觀看現在的美國,肯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我們看波拉特的生活,在電影中,哈薩克斯坦這個國家幾乎處於嚴重落後甚至愚昧不合現代文明的狀態中,所有的事情看起來是那麼的簡單,沒有罪惡,也沒有現代文明,只是單純得甚至違反了現代文明的社會意義。筆者不知道為什麼要把波拉特的背景設立在哈薩克斯坦,雖然其前身有獨立國協的背景,但顯然不會處於這樣一種社會原態中。於是,我們知道了,這樣做的唯一目的是表現出與美國現代文明相對應的一種簡單來,而運用的手法則是誇張的惡搞。這令筆者想到了《上帝也瘋狂》這部影片,現代文明的可樂瓶子造成土著人的驚慌,於是開始了還瓶之旅,以一種真實的簡單去面對所謂現代文明中的複雜。
很明顯,《波拉特》這部影片的對立面設立與《上帝也瘋狂》是具有相通性的,只是手法令人的確瞠舌。來到了美國後,簡單的波拉特看到了美國所存在的各種主義,有同性戀,有色情行業,有女權主義者,還有背著基督教名義而實行的邪教教會,而他最大的願望,見到美女並與之結婚在這所有的主義中都顯得極為滑稽。一個簡單的人運一種極其簡單的思維以及極其簡單的心理動機或說願望而追尋著他的美國夢,但他所看到的美國沒有夢,所有的夢似乎都不是正常的,而他的簡單在這種非正常的主義面前變得滑稽了,於是,一種反諷的意味從影片中體顯了出來。正如《上帝也瘋狂》一樣,文明的好戰在簡單的土著人眼中是如此的可怕。
當無厘頭的惡搞體現在一個其實是十分簡單的人的身上,那麼所有的正常人都被這種惡搞遊戲在其中了,而自身卻無法知曉,這是一個巨大的諷刺。科恩顯然將其脫口秀節目中的拿手絕技運用到了影片拍攝的行動中,八個人的攝製組在一個複雜的社會中紀錄了這個社會的複雜,於是,除了科恩所扮演的波拉特以外,所有劇情其實都是真實的,都是具有紀錄性了,只是這紀錄性被波拉特惡意地嘲諷了。
由此可見,此片的拍攝機制,拍攝手法以及表現形式的確算得上另類,但事實上其內在表達的主題還是極其鮮明的,那種對美國社會各種主義的反思則是影片真正要表達的東西,所以,被譴返回國的波拉特終於能夠以微笑面對鏡頭了。簡單與複雜之間的關係本來就很微妙,簡單學習複雜,而複雜卻是一種沉重的無理想狀態。

韓兮
2007-7-8於通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