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巴西--Brazil [1985]

妙想天开/巴西/异想天开

7.9 / 211,391人    132分鐘 | USA:94分鐘 (edited version) | 142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泰瑞吉廉
編劇: 泰瑞吉廉 湯姆‧史都帕
演員: 強納森普萊斯 勞勃狄尼洛 Katherine Helmond 伊安荷姆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蛇彈吉他

2007-07-21 08:53:42

反和諧的導演


俺對Brazil(妙想天開)不吝讚美。至少有兩個前提:
1,在特里 吉列姆 (泰瑞 Gilliam)為了Brazil和好萊塢鬧得不可開交時,還沒有Fear and Loathing in 拉斯維加斯(賭城風情畫),沒有著名的12 Monkeys,也沒有 The Brothers Grimm (格林兄弟),更沒有以假亂真的電腦特效.....
2,那是1985年。

關於Brazil,可以貼上很多標籤.「反政府,反體制,反烏托邦,反集權政治,反社會機器,自動化恐懼症,警世,空想自由主義......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誕cult,後現代誇張,超現實科幻.....」
都沒有錯。
這種Gilliam式癲狂是我最喜歡的類型片。

如果現在看Brazil不能夠讓人感到意外驚喜的話,只能說近幾年同類型的英式誇張正在流行起來,變幻無常的想像力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觀眾熟悉。Brazil變得不呢麼先鋒了。但是只要你把它放回20年前,泰瑞 Gilliam就是個招搖的天才,一路反骨,輕狂中年。

關於Brazil的評論太多了,如今,喜歡它的人可以接受一切解釋。嚴重不喜歡的觀念主要存在於20年前,環球公司的兩場試映會之後,很多觀眾給出了「垃圾,暴力的,毫無意義,就像電影強暴....」(泰瑞 Gilliam訪談中轉述)這樣極端的評價。甚至是來自那些哲學和心理學系的專業人士。

這就是明確的生不逢時。

之後的一年裡,泰瑞 Gilliam和環球公司負責發行Brazil的執行官Sid Sheinberg展開了一場同樣荒誕的游擊戰,從影片價值的爭論上升到個人攻擊。泰瑞 Gilliam充分表現出了如同影片主人公Sam Lowry一樣的無知者無畏個性.....為了拯救(謀取原版上映)自己的愛人(影片),勇於對抗「強權(?)」,不惜與公司決裂,毀協議,找律師,佔用媒體,惡意攻擊(給Sheinberg登頭版廣告,加黑邊...汗,虧他想得出來)....十足得小丑精神,但是製造了一定殺傷力。

畢竟,在好萊塢,導演面對最終剪輯權的無力是一個群體問題。不管是不是有意的,泰瑞 Gilliam把這場口水之爭演變得更像一場「藝術對抗商業」的聖戰(Sheinberg很尖銳地指出了這個問題)。最終,這場鬧劇以影評人協會頒給泰瑞 Gilliam最佳導演獎而看似結局。實際上,影評人協會是否在這輪角力中打自己的主意也值得商榷。
表面上看來,泰瑞 Gilliam通過一系列地「折騰」最終使Brazil在聖誕檔得以上映,討得了影評人的口碑。卻輸了本意---------大多數美國人看到的都是Sheinberg版的94分鐘的Brazil。而我們只有通過導演剪輯版的DVD才完整觀賞到泰瑞 Gilliam的143分鐘版本。

在兩個版本中,有完全兩樣的結局。一個是不切實際的圓滿(US版),一個是一望無際的黑暗(導演版)。當然,泰瑞 Gilliam的結尾才屬於真正的Brazil! 但是,另一方面,Sheinberg指責原版里太多夢幻,只能令人不解,並沒有太重要的意義,也有一定道理。因為即使去掉十分鐘夢境的描寫,也不會降低這部電影的批判力度。甚至更簡潔一些。

泰瑞 Gilliam VS Sid Sheinberg,就像歐洲電影VS好萊塢的百年之戰,其實沒有輸贏。

上面這些內容在最新發行的三碟DVD中可以看到。除了關於影片製作的幕後花絮,最有價值的就是記錄這些爭執的訪談。很佩服這次的製作商,採訪到20年前當事人,時隔已久,青壯中年已然花甲老頭,大家都能心平氣和地談談當年事,一笑了之。不過觀眾可以想見1985年對環球和Gilliam來說是如何雞飛狗跳的一年~~~~

這種對抗在好萊塢永遠不會了結,對志在好萊塢的年輕導演來說更是必修課,對歐洲和世界各地的電影人來說.....都是電影的一部份。創作,你要大家都理解,還是要一部份人更理解???沒有答案......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