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人造風景--Manufactured Landscapes

人造风景/EdwardBurtynsky:ManufacturedLandscapes/人造风景

7.2 / 3,064人    86分鐘 | Canada:90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珍妮佛貝許沃
演員: 愛德華伯丁斯基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ean

2007-07-23 22:10:19

現實之荒謬


電影開篇第一個鏡頭掃過一排又一排在加工小商品的中國工人,他、她們大多二十歲上下,很多穿著黃色的工作服。工作環境並不恐怖,明亮乾淨。每一排工人都在做同一道工序,有時並排兩排也會在做一樣的工,但是一排排掃下去你會看見工種的不同。這樣掃過了十幾二十排,你開始覺得詫異,老天,還沒完,這個工廠有多大?長鏡頭不慌不忙的走下去,沒有完結的意思。你開始從詫異變得驚恐然後開始目瞪口呆。這不會是真的吧?真有這麼大規模的工廠?而流水線完全是手工的。再然後,長鏡頭依然繼續,你開始琢磨,他們這是在做啥呀?既不是衣服也不是玩具,好像還有線路之類很繁瑣的工序在裡面,又不像是電腦那麼複雜的高端工藝。這一個長鏡頭持續了好像五到十分鐘的樣子,然後,鏡頭一轉,你看到了 Edward Burtynsky 的兩張照片,給出了工廠車間的全貌。真是望不到邊際的一個工廠,裡面幾乎沒有機器,全是人。

http://www.edwardburtynsky.com/WORKS/China/Large_Images_Book/CHNA_MAN_10AB_05.htm

鏡頭和 Burtynsky 的照片交叉出現,鏡頭交代背景,人物,Burtynsky 的照片把場景的震撼凝固起來呈現給觀眾。從這個廈門的工廠龐大開篇,講到江浙小村莊淪為發達社會的電子垃圾的聚集地。世界上百分之五十的電子垃圾傾瀉於中國江浙廣東的這些小山村里。老人婦女孩子,用鎯頭和手把電腦模板裡的可以回收的金屬砸出來,剩下的扔掉。這些小山村裡的土和河全部被這些電子垃圾污染,飲用水需要從外面運進來。

http://www.edwardburtynsky.com/WORKS/China/China/CHNA_REC_12_04.html
http://www.edwardburtynsky.com/WORKS/China/China/CHNA_REC_09_04.html

廢物回收的另一個「人造風景」在孟加拉,海邊的人們在回收舊船。一如既往的這些工業廢物在 Burtynsky 的鏡頭裡變成惑人的風景,帶了一絲邪氣的美麗。好像有毒的花。明知是致命的東西,可是由不得你不讚嘆。

http://www.edwardburtynsky.com/WORKS/Ships/Shipbreaking/Shipbreaking_11.html

舊船里剩下的原油幫助鏡頭裡的故事轉接到能源上去。今天的世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幾乎都是靠石油來運轉。而本身缺少油田的中國,要支撐這麼個大國的經濟奇蹟,靠什麼呢?觀眾都有點為中國發愁。

三峽工程。
http://www.edwardburtynsky.com/WORKS/Three_Gorges_Dam/Dam_Images/Dam_02.html

Peter Hessler 的 《江城》那本書里說道過三峽拆遷的那些當地人的心理活動。他的觀感當時就曾經令我三思。他說,這些中國人,雖然被迫背井離鄉,甚至親手毀掉自己老少幾代出生長大的家,但是他們並不怎麼抱怨。因為中國人曾經吃過比這更大的苦 (他故意把吃苦翻譯成 「eat bitter」,很形象),而且他們相信國家需要他們做這些犧牲,所以他們就忍下來,而且搬遷並不是那麼大不了的事情,曾經為了戰事饑荒離鄉背井過。這種有組織的搬遷未必是件壞事。他印象最深的是中國老百姓的韌性,為了活下去,活得更好,eat bitter 不是很難的事情。

今天再來看這部紀錄片,才想到中國這個大國,不建三峽大壩,又到哪裡去弄兩百三十多萬瓦的電來支撐越來越大的城市和工廠呢?如果美國可以為了石油的控制權而發動戰爭,中國搬遷自己的老百姓,蓋一個大壩似乎也是無可厚非的?

而如此種種的苦難,被搬遷的三峽居民,小村中為了幾小塊貴重金屬而把土地河流全部污染了的老百姓,都是為了經濟發展。而什麼是經濟發展呢?

隨著電影鏡頭的推進,我們終於弄明白了影片開頭那個長鏡頭裡那個巨大無邊的工廠在做的產品,是輕便型有著湖藍色透明塑料外殼的電熨鬥。

這一切的苦難是因為我們需要 Wal-Mart 裡面那些非常便宜的電熨鬥。

多麼的荒謬。

電影結尾,Edward Burtynsky 的畫外音說,我可以把自己這些照片描上政治色彩,談一個觀點,那麼來看我照片的人就會或者同意我的觀點或者反對。但是我不把政治拉進來,不強加一個觀點進來,那麼來看照片的人就可以自己思考。我呈現的是一個事實,是我們今天的社會。面對這個事實這本身就比好與壞要複雜很多了。

我很感激他能夠不加入自己的觀點。好像以前中學裡老師講寫作,說最好的記錄方式是白描,最好能夠包含一切事實細節,這樣的文章才能讓人一讀再讀,而且不停的發現以前忽略的東西,而且人的讀後感也會隨著人的成長,觀念的變化而不同。

也許再過一陣再看一遍這部《人造風景》,我的想法又會不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