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切腹--Harakiri

切腹/剖腹/Harakiri

8.6 / 68,621人    133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週六我要休息

2007-07-28 08:27:00

切腹:故事. 觀點


只能先複述故事。

1.永遠只有一個故事

井伊家來了一位落魄武士,名叫千千岩求女。他要求在這所大宅子某處進行切腹自殺,因為他,作為一名武士,不堪生活的折磨,決定以武士道的方式光榮而驕傲的死去。那個時候,日本內戰結束已久,和平的年代不需要武士。於是很多武士失業了,生活無著。有一名武士去某諸侯家要求切腹自殺,那名諸侯感動於武士的精神,於是收留他,給了他一份工作。至此之後,多名武士採用同樣的辦法,以切腹要挾,諸侯們沒有辦法,只好給他們些銀兩打發他們走路。

這一天,這名叫千千岩求女的武士,頭髮凌亂,眼眶深陷,帶著深深的黑眼圈,也要求切腹。當他聽說諸侯要接見他的時候,他面露喜色,興奮的喃喃自語,眼睛閃爍著光芒。顯然,他也是那眾多以切腹要挾諸侯的武士之中的一名。更何況,他的兩把佩刀竟然是竹子做的,這哪是來切腹的!

誰知諸侯以及諸侯手下供職的幾名重要武士,決定將計就計,讓他切腹。當千千岩求女提出寬限一兩天,他一定回來履行諾言的時候,他們拒絕了。這樣,他們讓各武士觀摩這樣的英勇的行為。據他們說,切腹多年以來只是流於形式,一般都是還沒切,就被助手砍頭。所以,這一次基於千千岩求女的武士道精神,一定要讓他用自己的竹刀把自己的肚子捅穿,再畫一個十字之後,才一刀砍去他的頭,結束他的痛苦。

千千岩求女用力數次,才將竹刀捅入自己的腹內。在他極度痛苦之際,請求站在身後的武士砍去他的頭,那名武士說:「你還沒有畫十字呢。」 千千岩求女極度痛苦,最後咬舌自盡。不過即使這樣,井伊諸侯還是說這樣死得挺沒面子的。

這名投機的千千岩求女武士,侮辱了武士道精神,咎由自取,他死了。

幾個月以後,又有一名叫津雲的武士前來要求借井伊家一處寶地切夫自殺。其原因也是不堪生活的困苦。不過在切腹之前,他要求講講自己這一輩子的故事。他過去也是一名武藝高強挺有名氣的武士,他還有一名好朋友。當他們的主人失敗的時候,好朋友切腹自殺,將自己的兒子託付與津雲。這個男孩子叫:千千岩求女。

津雲失業後,帶著自己的女兒與千千岩求女移居別處。津雲制傘,女兒制扇,千千岩求女教私塾,勉強維持生計。後津雲將女兒嫁給了千千岩求女,兩年後年輕的人兒給他生了一個外孫。可是,女兒病了,咳血,為了給她治病,家裡的東西都賣光了,包括千千岩求女的佩刀。為了保持武士的象徵,千千岩求女就做了兩把竹刀佩在刀鞘里。

可是有一天,連小孫子也病了,發高燒。家裡窮的請不起醫生。看著兒子在高燒中昏迷,千千岩求女對妻子和丈人說,某處可以借高利貸;說他馬上出發,晚上就會回來。

這樣,千千岩求女去了。晚上還沒回來。直到半夜,他的屍體被三位井伊家的武士送了回來。在說了一番微言大義之後,三位武士想起了什麼,把兩把竹刀拔出來給千千岩求女的丈人和妻子看,說,他就是佩著竹刀跑去要切腹的哩。

其實,永遠都只有一個故事。只是看你知道這個故事的多少內容。而你的反應,感受,和判斷也大半取決於關於這個故事你知道多少。

當千千岩求女與丈人談起那些跑去諸侯家以切腹求職求財的武士們的時候,千千岩求女也是看不起那些落魄武士的,說他們不應以不誠實的行為侮辱武士的精神。津雲聽了,立刻肅容說「很是」。千千岩求女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也會有那麼一天,被逼上絕路,為了自己的兒子,鋌而走險,前去投機。而他更沒有想到,他真的就被諸侯和那些武士們逼著用自己的竹刀自殺了。誰會料到?

那麼曾經被千千岩求女所輕視的武士們,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那樣的方式?他們身上有什麼樣的擔子?家中有怎樣的親人?他們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的?誰會知道?

當千千岩求女哀求寬限一兩天的時候,誰曾經想過問問為什麼?誰曾想聽聽他的要求? 誰會知道他只是想回去和丈人和妻子,兒子告別。只是因為我們已經下了判斷:這是一名前來行騙的武士,他侮辱了武士道精神。我們已經做了決定: 逼他自殺,否則就叫眾武士把他砍死。

我們常常就這樣輕易的做出了判斷,開始對他人點著自己的食指;而不想一想也許完整的故事不是這樣的呢?永遠都只有一個故事,只是我們知道多少。

只有一個故事,卻有很多種觀點。

當井伊家的少主人聽完津雲的講述,得知了完整的故事之後,他說了自己的觀點:
「他(千千岩求女)本該像一個男人一樣的面對死亡,不應該有任何藉口,應該像一名真正的武士。」

津雲也說了自己的觀點:
「武士也是人,有血有肉,不能活在空氣中…如果你沒有體會過要擔負養家餬口的壓力, 可能無法理解他在面對死亡的時候的猶豫。你們會怎麼做?」
 所以,甚至我們都知道了,也常常喪失「感同身受「的能力。這樣的無能力,使我們無法站在「別人的鞋子裡」思考.。於是,總是 --- 判斷比傾聽容易,指責比理解容易。
上週某日看了一則新聞。 多年前在加州某教堂發生了對兒童的性虐待。這些兒童現在都成年了,開始起訴該教堂(或某主教)。剛剛法院判賠償660million美元,一共500多個受害女童,每人獲賠130萬美元。接著新聞中主持人採訪了其中一名受害者,她已經是媽媽了。她說了一些童年遭受性虐待對她產生的後果。在採訪要結束的時候,女主持人問了最後一個問題:

「你是不是已經開始寬恕他了(指那名牧師)?」

這位接受採訪的受害者說了很大一段,大意是:寬恕是需要對方請求的,他們並沒有請求寬恕。。。。人們都說要寬恕寬恕,如果他們經歷和我們相同的經歷,如果他們嘴嚼相同的後果,他們就不會說寬恕了。

 「如果他們經歷和我們相同的經歷,如果他們嘴嚼我們相同的後果」,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子非魚焉知魚之「痛」!

即使如此,我們似乎仍可以緩一緩,聽一聽,而不是著急下判斷,貼標籤,做表情。其實永遠只有一個故事,故事裡的人或生或滅,或分或離,也許會與我們有關。

2.武士道

津雲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復仇。他的目的之一,是跑去給井伊家豢養的武士們說這些話的:

「武士的自尊不過是個裝飾品。」
「我的現在就是你們的將來。」

武士,產生於日本的平安時代,主要是地主的私人武裝,並且利用其武裝擴張勢力。十世紀的日本,因中央政府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反叛,只得藉助地方武裝,這樣地方武裝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認,遂逐漸形成武士階級。武士大多數需要依靠一位有錢有勢的主人。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們就是一支「傭兵」。以戰爭為職業的人,在和平年代,自然就要失業。以依附諸侯謀生,在諸侯大勢已去的時候,各自也只能作鳥獸散。

武士也有自己的道,比方說:義,勇,仁, 誠,名譽,中義。而武士刀,就是被稱作所謂「武士的靈魂」。

井伊家三名逼死千千岩求女的武士,自然是對此深信不疑的。否則他們又怎會認為那名連武士刀都不佩,跑來以自殺要挾的武士侮辱了他們武士的名譽?不過,當這三位武士的髮髻被津雲割掉,他們卻在家裡躲起來,請了長病假。可是,按照武士的規矩,髮髻被人割掉,乃奇恥大辱,哪怕他們死了,都不能洗刷。他們本該切腹自殺的吧。可見,人都是丈八燈台 --- 只照別人。什麼事情該著了自己,哪怕剛剛對別人指指戳戳,自己嘛 -- 總有轉圜餘地。

武士道真的成了裝飾品。

津雲也是信奉武士道的,應該說,曾經篤信的;還挺為自己的武士身份感到自豪。走到哪兒,都配著象徵武士身份的武士刀;每每抱著小外孫,必說「你可是一名小武士哦」;當小外孫高燒不退,他仍以「你是一名小武士,這次一定要打贏。」鼓勵昏迷的嬰兒戰勝病魔。當女兒女婿無錢為小外孫延醫,他拿著自己的那把武士刀,手足無措,從未想到這把刀可能救小外孫一命。應該說,津雲對於武士的信念比自己的女婿更為堅定。

直到女婿被逼自殺身亡,小外孫高燒兩日後死去,女兒緊跟著去世,他,似乎才意識到武士道果真成了裝飾品。即救不了親人,也養不活自己,而女婿卻被一幫高談「武士道」的人逼死。

影片《七武士》的結尾,三名武士正準備離開村莊;遠遠望見村民們正在歡慶勝利,女人們隨著男人們的鼓聲笛聲歌聲,像舞蹈一般插秧。年長的武士說:「這次我們又被打敗了。」 中年武士狐疑地看著他,年長的武士接著說:「勝利的是農民。」 看過《切腹》之後,似乎更明白年長的武士的意思。當生存條件被剝奪,當生死面臨抉擇,許多道德規範也會被拷問,被質疑。

所以一直被津雲握著的那把武士刀,最後倒真的成了裝飾品。需要依附諸侯,以戰爭維生的武士們,其武士道最終正如津雲所說 --- 不過是「海市蜃樓」「沙上的城堡」。

武士階級最終滅亡的原因乃火槍被引入日本。《七武士》中四名武士全部死於槍下。而在《切腹》的結尾,津雲力戰井伊家豢養的種武士,一人竟然殺死了四名武士,殺傷八名武士,而他們還未能將他殺死。不得不搬來了三名火槍手,一字排開,槍響之後,一切安靜了。

影片的結尾,井伊的僕人們正在灑掃庭除,院子裡的血跡用砂石掩過了,三名武士的髮髻被扔進了垃圾堆,井伊家少主人認真的撰寫日記,小心翼翼維持那個時代那個家族需要的榮譽與道德。實際上,他們,正如《七武士》中老年武士所說的,「我們又被打敗了。」

3.觀影

觀影之時,精神高度集中,腦子也非常緊張。尤其是千千岩求女以竹刀切腹一段,覺得時間非常之長。第二遍看的時候,發現其實並沒有我感受到的那麼長。全心全意地投入觀看,心繃得緊緊地,直到---- 津雲在講述完自己的一生,如喃喃自語一般說道:「我要去另一個世界與我的女兒,女婿,外孫在一起。」 心於是猛地一軟,眼淚隨之落下。

影片的聲音用的很有意思。音樂用得很少,用來標誌起承轉合,保持緊張感。印象最深的是井伊家少諸侯的那把扇子。「啪」的打開或合上,聲音清脆,如同古時講書的「驚堂木」一般。與日本「能劇」中扇子運用相似。

(一點題外話,一直以為摺扇是中國土生土長,後來才發現並非如此。中國原來使用的扇子或是羽扇或是團扇。摺扇乃明初大量日本傳入,也稱為「倭扇」。)

這把扇子用得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