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克勞克羅

2007-08-01 02:03:27

技術過硬,技巧嫻熟


自從長鏡頭和藝術建立起某種正相關之後,想過拍「史上最長長鏡頭」或是「用1個長鏡頭貫穿電影」的文藝導演應該不在少數。可惜想歸想,做成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終於有一天,一個俄羅斯人,憑著自身的天分和技術的進步做到了,這就是《俄羅斯方舟》。
 
要拍一部一個長鏡頭貫穿的電影,首先考慮的是怎麼拍的問題。傳統攝影機固定在架子上,只能做有限的空間移動,如果要一個長鏡頭貫穿電影,只能讓鏡頭儘可能地靜止不動,人物不停地進出畫面,這樣做的效果和戲劇類似,雖然借台詞的力量未必不能煉成一部文藝牛片,但保證會非常非常非常地催眠。好在現在的DV攝影機技術似乎已經進步到可以擔當正統攝影的程度,也就解除了空間上的侷限,那麼下一步就可以考慮連續不斷的攝影機如何對情節作出「隔斷」的效果。因為空間的侷限雖然解除了,但一個廣闊的空間,攝影機能一下子拍到頭,所以必須倚靠天然隔斷,一個很自然的想法是找一個有很多房間的地方,在不同房間內發生不同的事情。那麼哪裡的房間最多呢?答案是:宮殿、博物館和城堡。如此以來,選擇曾經是冬宮的Hermitage就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了。
 
第二個用長鏡頭的問題是,由於鏡頭是不間斷的,如果只講一個故事,故事時間的侷限便在電影的長度內,無非跨越更長的時間,而且讓一群人從一個房間蹦達到另一個房間來完成一個合乎邏輯的故事實在是過於考研編劇大人的水平。在這點上,導演需要動腦筋了:如何以最自然的方式打破時間和人物的物理限制?很簡單,既然選擇了博物館,博物館自身就是跨越不同時期的產物,如果構築一個超自然的情節,在不同場館看到不同時期的人物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如此以來,選擇歷史題材似乎不可避免。
 
下一步來考慮影片的組織問題。我們已經說明了,一個長鏡頭的構想必然要求在不同房間出現不同的人物,那麼影片的形式必然是鬆散的,這就需要一個主線來把他們串起來,一個遊歷全館的主人公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另外一點,是連續鏡頭攝影機存在感很強,需要為鏡頭尋找一個藉口,再聯想一下,生活中什麼鏡頭是最天然的連續長鏡頭?沒錯,就是人的眼睛。用攝影機作為主人公的眼睛出現,便是所謂的主觀視角。
 
所以鴉以為,一個長鏡頭的客觀侷限,已經造成了《俄羅斯方舟》這部電影必須這樣拍,也必須選擇類似的主題。從這一點來說,這部電影並未有多少創新之處。然而就如我之前所說,雖然理論上可行,要做到卻是不易,導演的水準,往往體現在細節上,下面細細道來。
 
首先是主角的設置問題。前面說過,因為攝影機的合理存在的需要,必須設置一個遊歷全館的「我」的形象。然而這個「我」卻無法出現在鏡頭前,而鏡頭前若沒有主線人物的話,很容易變成類似紀錄片式的介紹配音片,難免無趣。而我以為本片最大的成功,則是設置了生活在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我」和外交官兩個主角。雙主角的好處很多,除了讓影片出現一個實質主角之外,兩人的互動,也可以增加電影的有趣程度。尤其是本片裡的外交官,不僅是法國人,還是古人,這種超現實的設置很容易地就讓視角變得深入而有趣。外交官的演員演得很好,肢體語言豐富,小動作很多,在諸如轉換房間之類很容易無趣的部份,他的個人表演為影片增色不少。
 
然後就是拍攝時客觀存在的最大難點:調度問題。解決大規模連續調度問題一個小技巧是設置小斷點,辦法是對著靜物拍,拍靜物的時間可以拿來調度演員的走位。這個技巧片子裡是用了不少的,除了藝術展示,還有諸如盯住主角的手、腳狂拍的現象。只是畫對著拍就是了,人可不一樣。一個演員的錯誤可以報廢整個拍攝過程,這也是很可怕的。本片有個好主角,所以省心的一個辦法是,很多房間根本沒有或是只有一個主角以外的人,大量倚靠主角的表演。注意現代部份的主角和配角們交互很少,平均每個房間一個,出現的大部份都是根本不需要演的路人(理由是:他們看不見主角,實在是省心啊)。在不可能省掉配角的歷史場面,則選擇了很多只有少數人的情節,比如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好多情節,人都很少,尼二的人也不多,情節對演員走位的要求也不高,把錢和精力省下來給重點大場面,保證大場面的成功。最後的舞會場面,想必花了導演不少心血吧。
 
最後考驗導演功力的地方到了:如何維持電影的吸引力和豐富性的問題。攝影的具體技巧我不懂,但電影的鏡頭很顯然地用了很多不同的角度,到後面的時候,鏡頭運動之流暢,幾乎讓人感覺不到攝影機的存在。比如尼一見使者的場面,限時遠景,然後是主角在人群中曲折地穿過,正面和反面交錯,然後高過頭頂,投向中央,看到使者之後,從人群中穿過,鎖定中間部份,介紹了一點交涉情況之後,很快又拉到人群的另一邊,拍攝女士們的情況,最後回到外交官這裡,整個鏡頭雖然沒有隔斷,但變化非常豐富,既多角度交代了情節,又增加了有趣性。這樣的細節有很多,加上本片本身豐富的歷史史實和犀利的評論,資訊量極大,足夠支撐影片的長度。
 
燈光音樂這些不說了,不懂行,而且是後期製作,問題不大。總得來說,雖然這部電影未必夠得上突破性的創新,然而看到它出色的完成度,還是很讓人驚喜。從想法到完成的水準,充分體現了導演的功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