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美國殺人魔--American Psycho

美国精神病人/美色杀人狂/美国杀人狂

7.6 / 714,915人    102分鐘

導演: 瑪麗海隆
編劇: Bret Easton Ellis 瑪麗海隆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威廉達佛 傑瑞德雷托 喬許盧卡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ill

2007-08-04 17:45:03

除了一幕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除了一幕戲,這部電影彷彿就說通了。

從原版小說1991年出版開始,圍繞American Psycho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當這部曾被論為unfilmable的作品於2000年被最終搬上螢幕之後,有關它的爭論仍未停息。除了有關作品主旨與表現手法的種種議論之外,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讀者和觀眾,那就是作品中表現的種種兇殺案究竟是主人公Patrick Bateman真實犯下的,還是幻想出來的?

單單就影片作為討論對象,這部影片始終沒有給出一個明確而清晰的答案。真實派主張Bateman的確犯下了數宗殺人案,包括謀殺Paul Allen。作品實質上除了對於Bateman的變態性格與行為進行直接且細節化的呈現之外,同時也諷刺了在當今物質奢靡條件下人與人之間世俗而疏遠的關係。片中人物經常互相叫錯姓名,甚至在結尾處當Bateman向其律師坦白犯罪經歷時也被律師誤認為是Davis。按此推理,律師聲稱其在倫敦與Paul Allen共進午餐也極有可能是又一次「誤認」事件的上演:在浮誇年代,姓名與人之間的聯繫似乎早已脫離,人際關係也慢慢地趨向於表面化與程式化。Bateman身為投行金領一族,坦供罪行卻無人相信,這不能不說是對於現實的一次黑色幽默式的嘲諷。
然而似乎虛幻派一邊的理由更多:Bateman所有的犯罪均是在其與被害人之間封閉進行的,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這些案件的真實性,更何況Bateman曾多次暗示或坦誠他犯下命案但無人採信(即使最後一場的警方追逐,除了最終被殺害的警察與門衛等人之外也並無其他旁觀者);另外更為直接的一個理由是,其犯罪的證據會神秘消失(如被害人所遺留的血跡等等,一般人無法完全清除得不留痕跡可Bateman似乎做到了,否則許多案件不會以失蹤罪來進行調查)。

虛幻派佔了上風,但除了影片中的一幕戲,劇情的確也說通了。正是這一場戲的存在,讓兇殺在真實與虛幻間游離不定,不曾確鑿。
臨近結尾時Bateman去Paul Allen原先的住所,卻發現已被裝飾一新,且原先存放著的遺體殘骸也神秘失蹤了。一位老婦人(似乎可以理解為Paul的家人)的反應讓人心存疑惑:她發現Bateman之後神秘而略顯心慌地讓他趕快離去,不要給他們帶來麻煩。原先而普遍的理解是兇殺的確是虛幻的,Paul Allen確實失蹤了或去倫敦了,裝飾一新的住所與消失的殘骸正好說明兇案的一切都是存留在Bateman想像中的。但那位老婦人的奇怪舉動卻一直無法說通。
或許這一切應該是這樣理解的:Paul的確被Bateman殺害了,其他兇殺案也的確發生過。以為Paul失蹤了的他的家人在最後整理他的房間時看到了如此多的屍體殘骸,第一反應就是Paul是一個連環殺手,他在犯下多宗命案之後將屍體藏匿於自己房間內(這也就是影片中為什麼特別交代了Bateman將Paul的屍體轉移到了別處),然後自己以「失蹤」的方法想逃脫法律的制裁。作為家人,他們不想把設想中的Paul的所作所為告知警方易惹上麻煩,讓他們的Paul成為嫌疑犯,於是就秘密將公寓裝飾一新並對外一致保密。Bateman來訪時一下子就跑去看存放屍體的房間,老婦人顯然以為Bateman可能知道Paul謀殺的事實,便以警告與勸導的口吻讓其離開並只當沒來過。
這就是個人的理解:電影中這一幕戲的意圖似乎就是為了說明兇殺案的確存在過。虛幻派似乎把前因後果都說通了,唯獨除去這一場戲。但真實派存在的漏洞也很多。整場電影最終在一種不確定的結尾中落下帷幕。

DVD彩蛋中有兩位編劇的一段爭論:他們一個認為案件真實存在,一個認為兇殺是構想出來的。最終在影片中我們也就看到了他們互相爭論不下而妥協的產物:兩種說法均有道理,卻又都說不通。影片最後一個鏡頭Bateman背後的那扇門上寫著這樣一句告示:"THIS IS NOT AN EXIT",這也是原小說的最後一句話。它似乎隱晦地告訴我們:單純地討論兇殺是真是假的問題,根本就沒有出路,因為連作者與編劇本人也不曾知道答案。
其實,這部影片的主旨也絕非討論兇殺案的真實性。這種混沌或許幫助我們能更好地將注意力放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上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