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吳清源--The Go Master

吴清源/TheGoMaster/呉清源 極みの棋譜

6.1 / 568人    USA:104分鐘

導演: 田壯壯
編劇: 鍾阿城 鄒靜之
演員: 張震 張艾嘉 松坂慶子 伊藤步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roggy

2007-08-05 17:55:26

圍棋與信仰


估計公映是遙遙無期的事了,所以趕緊載下來嘗鮮。看前知道有不少惡評,不過看片之前我對影評都不在意,尤其是記者們的評價,所以還是滿懷期待的看了。

圍棋,這是絕難拍攝的一個題材,王元在一期天天運動會上說,可以拍成兩人對局,將棋局和戰場廝殺的場景切換,大概會有點效果,又有一定說明的作用。這也不失為一種表達的方式,不過要是僅把圍棋與戰場廝殺相聯繫了,容易給人一誤解,圍棋即是戰爭,那就太狹隘了。這事西洋導演們是無法實現了,這麼說句話吧,他們就不懂!東方的事情東方辦,只能寄希望與中日韓,田壯壯這次任務完成的尚算出色,他找到的切入點是圍棋&信仰。

看完電影后掃了幾眼批評的說詞,才明白那些批評的大都和導演的意思想擰了。批評聲比較多的是反應關於吳清源入日本國籍以及中日那場戰爭著力太小。我想這就是觀眾的要求和導演不在一條線上了,田導他壓根就沒覺得這是需要著力多重的地方。在那種背景下,以吳清源的身份和中日關係,那絕對是一個很大的噱頭,不過這有點譁眾取寵之嫌了,因為那是政治不是圍棋,那不在導演要表達的範圍之內。田導安排了一場吳清源聞聲參加日本人一次小型慶祝的戲,以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就已經是足夠的了。還有就是嫌對吳清源童年的交代太少,他11歲成為段祺瑞門下棋客,這也是個絕大的噱頭,但是我覺得卻不足為道,因為這樣就和導演要表達的東西背道而馳了。導演要表達的除了圍棋還有信仰,關於對一個人成人後的信仰,我想童年的影響應該是不大的。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不同意,總覺得童年時候的事情可能會影響人的一生,而且佛洛伊德更是對童年經歷情有獨鐘。不過要說到信仰,那不是一個簡單的心理過程,我想童年可能影響並不大,因為那是一個人內心最最深刻的認識,那必定是長期思考的結果,可能童年的經歷會在成人後不時的出現「反芻」,但真正起作用的應該是心理有足夠認知力內心有足夠承受力之後的思考。比如西方孩子童年多是對基督的講述,而中國孩子童年多是對無神論的教育,但等他們都長大後,西方可以出現無神論者而中國照樣可以出現信仰上帝之人。所以,導演在對童年的敘述只用了幾個鏡頭幾句話就帶過了。還有一種批評就是感覺對棋局的鏡頭不多,畢竟是講圍棋題材的影片嘛。這確實是很難把握的一個問題,到底要給一個棋局多少鏡頭,給怎樣的鏡頭。大概比較連續的一個和棋局有關的鏡頭就是吳清源年輕時和本因坊秀哉對局中的「三三、星、天元」開局了吧,隨後都是蜻蜓點水般的掠過,直到最後像徵性的一個天元子的結尾鏡頭。關於如此分配鏡頭的優劣我也不好評價,只是感覺導演的用意還是明確的,那就是這部電影不單單講圍棋,還有信仰,兩者是相融的,所以關於棋局的著力也就可以理解了。

吳清源的信仰究竟如何呢,我很難解釋,即使是看完了電影也沒辦法說清楚,因為那肯定是和圍棋有關的,而我不是他那樣的圍棋高手。不過最近終於真正相信了有神的存在,所以我稍微能感覺的信仰的一點痕跡,在你的閱歷之內,經過長期的思索而產生的一種解釋方法,然後篤信之。吳清源的信仰在哪?他也相信神的存在,他開始曾加入璽宇教,並且虔誠向教,戰時他為了璽宇教而離開圍棋的對局,拒絕了去廣島,從而竟然能躲過一劫,導演安排這一情節,我不認為這僅僅是想交代一個巧合。而後來他脫離了璽宇教,這絕非一件平常之事,所以導演在這裡也交代的比較多,安排了吳清源在汽車上看到和子留下的信之後的一場痛哭,這場哭的感情非常複雜,他哭和子也哭自己,他為過去懺悔,為和子的退出感到欣慰和慶幸,同時更為自己和和子以後的茫然而感到無助和絕望。這是吳清源信仰的一次變化期,從那以後的戲,可以很清晰的感覺到吳清源越來越明顯的圍棋和信仰的融合,但究竟是達到了怎樣的一種境界,我無從得知。只是他最後的話很有意味:「勝負與信仰是我一生修業,如同水火,缺一不可……」這個「如同水火」的比喻真很是含義深遠。

最後說說張震的表演。這部片子中遠景用的比較多,大概是為了藉助環境來詮釋人物內心,我就對張震靠著船幫對著大半螢幕的海水那個鏡頭很是喜歡。這樣演員的表演其實就比較難發揮了,充其量只是感覺中規中矩,不過我覺得這應該算是無過即是功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