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錄影帶謀殺案--Videodrome

录影带谋杀案/猛鬼勾魂/Zonekiller

7.2 / 103,120人    87分鐘 | USA:89分鐘 (unrated version)

導演: 大衛柯能堡
編劇: 大衛柯能堡
演員: 詹姆斯伍德 Sonja Smits 黛博拉哈利 Peter Dvorsky (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ondic1412

2007-08-13 10:08:23

仿像下權力鬥爭中的人


 從某種程度來說,大衛 科南博格可以被看作是反思工具理性對人類異化最為徹底也最為成功的導演。無論是《撞車》中現代性愛的機械化與工業化,還是《蒼蠅》中過渡迷戀理性科學的人類悲劇,抑或是《裸體午餐》中迷幻劑下湧動的非理性世界,都是大衛科南博格暴力與怪異影像的完美體現。而他在1983年導演的這部《錄影帶謀殺案》可以稱為傑作中的傑作。
   如果撕開影片科幻與超現實的外衣,導演的意圖還是相當明顯的,對於傳播世界所建構的符號化虛擬世界的反思。首先,主人公馬克思的身份就體現著某種反抗,作為色情暴力影片的傳播者,他是理性社會的某種功能性刺激,正如本雅明所說,他扮演的是給機械複製時代製造震驚的角色,這種震驚指向消遣,指向一種感性的愉悅。在不斷的感性刺激中喚醒日益客觀化的主體。其次,主人公的某些行為也是對規範日常生活的嘲弄,比如在電視台訪問中與嘉賓調情的那一段就是德塞托式的對主流秩序戰術顛覆。再次,主人公抑或是導演對於東方文化有著一種迷戀,影片中有三處這樣的暗示,日本情色電影 ,馬來西亞的電視信號,餐廳中的印度舞蹈 。這是因為對於理性的西方世界來說,神秘的東方蘊含著更多感性的東西 ,這也許是西方社會一種集體無意識,是西方社會內心的渴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東方世界不僅僅是西方現代化後告別的過去,而且是西方和人類社會的未來(韋伯)。因此,影片的前半段 ,主人公馬克思利用怪異影像刺激著西方社會疲軟的神經的行為有了某種精神救贖的作用,但是,當影視場這個組織介入其中時,一切發生了變化。馬克斯沉溺於影視場的電影作品而產生幻覺,從而無法分清楚現實與幻覺。雖然電影中引起這種幻覺的是某種電視信號導致的腦瘤,但是導演的意圖卻是對大眾傳媒所仿擬的符號世界的悲觀展現,從資訊製作過程來看,人類經歷了三個階段,模仿,複製,仿擬。在人,現實,符號三者間,三個階段體現了三種不同的關係,模仿是對現實的不完全描述 ,複製是對現實的機械拷貝,仿擬則是對符號的複製 ,在前兩個階段中,人還可以與現實發生關係,但在第三個階段,人已經不能與現實發生關係了,因此,在仿擬的世界中,人是分不清楚什麼是現實,什麼是仿擬產生的符號。正如電影中陰極射線傳播會中的人們一樣 ,整天與電視為伴,因為在他們看來,電視就是現實,是與現實一樣真實的現實。更為極端的是,有時由仿擬構成的符號世界是比現實更為真實的超真實,影片中的布萊恩-奧布利溫就說過:螢幕是頭腦結構的一部份,因而,不管電視螢幕上出現什麼,對公眾來說都是原始經歷。因而電視就是現實,現實還不如電視. 因此對於資訊製造者來說,控制了符號化的仿像,就控制了現實,仿像的權力爭奪就演變為文化資本,經濟資本等各種資本以及現實中一切的爭奪,就如同電影中影視場地和影視場兩個組織對於播出市場以及馬克思的爭奪一樣,到了這裡,馬克思,也可以稱之為整個人類陷入了一種悖論,想以媒體資訊的感性刺激對抗理性世界,來獲得一定意義上的自由,但最終卻陷入了媒體資訊製造的仿像的權力鬥爭中而完全失去自由。影片中的馬克思以自殺結束了這種悲慘命運 ,但是整個人類又該何去何從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