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伊凡的少年時代--Ivan's Childhood (Ivanovo detstvo)

伊万的童年/伊凡的少年时代/伊凡的童年

8.1 / 29,659人    95分鐘 | USA:84分鐘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Eduard Abalov
原著: Vladimir Bogomolov
編劇: Vladimir Bogomolov Mikhail Papava
演員: Nikolay Burlyaev Valentin Zubkov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林子漠

2007-08-15 21:34:11

黑白影畫——殘酷的童年


是買了碟來看這個片子.
雖然是因為早有耳聞才會在挑碟片的時候注意到它,但封首上那個在廢墟之中堅毅而立的背影還是讓我一看就再挪不開視線.
沒有看別人是怎麼說這個片子的。我對安德列.塔可夫斯基也不甚了解,只知道他是蘇聯導演,寫了.那本書我到現在也沒有看過。
上個世紀的大師的處女作.
再無其它.

其實有時候想想,像我這樣什麼都不了解而去看了片子,有好也有壞.好處是可以不帶什麼眼光,壞處是可能有些特別的背景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這些片子,而我沒有能看到它們.

總之現在言歸正傳.


首先是--光明溫暖的夢境.

我也是很喜歡做夢的人.夢境和生活有多大關係呢?夢境,夢鏡,有的時候人們的想法太過紛繁或痛苦,現實中無法獲得的東西會在睡夢之中顯現出來.
所以弗洛伊德才會寫出少女杜拉之夢,寫出自己對那些夢的解析來,給疑惑的人們做個他自己認為尚可的解釋.
事實上我認為他的解釋很多牽強了.這是外話.

影片以小男孩伊凡的夢境開始,又以他的夢境結束.所有關於夢境的場面都被處理在很光亮的地方,開朗的笑容,溫馨的對視,歡快的耳語.
(不過我還是不太能理解在每個夢裡都出現了的水,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平靜和溫暖嗎?那些可望而不可得的東西)
從第一個夢,伊凡和母親在一起,到最後一個夢他和母親,妹妹,以及眾多的小夥伴們在一起,都是伊凡心裡最渴望卻又最不能得到的東西.
夢境的過份美麗,和過份歡快,反而更能襯托出現實的巨大反差.

其次就是黑暗戰亂的現實.

伊凡每次從夢中醒來,周圍的光線總是昏暗的,低緩的音樂和簡單的人物對白,就算是最讓人激動的重逢也充滿了壓抑的氛圍.讓人不會忘記,這個孩子再如何美麗,再如何堅強,再如何憤怒,這終究是一個戰亂的年代,一個不屬於孩子的戰亂年代.
那個被打爛的燈泡,被吊起來的鐘,那把小刀,那個昏暗的房間裡,進行的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孩子的遊戲,而是一個失去家人的人對於復仇的演練.
戰爭是無情的,就算是年幼的孩子,也沒有辦法不老成.所以你看到他,也笑不出來.因為你沒有立場.
那個在廢墟里見到的老頭,喃喃地說著要為自己即將回來的老伴收拾屋子,口說著壁爐和煙筒永遠不會倒塌,最後也只能看著在戰亂中要被送去後方的孩子,嘆息地掩上只剩下門板的大門.

戰爭是什麼?

-這是世界上的最後一場戰爭了吧?
-你腦子有問題嗎?

平淡的,士兵間的對話.伴隨著的是最後那個被判處絞刑的人的資料,那張我們已經記住了的幼稚的臉,和他一點也不幼稚的憤怒的表情.

這個孩子最後還是在戰爭中死去了.
要是沒有戰爭,他的童年會是怎樣的呢?會不會是和他的夢一樣的呢?那麼乾淨純真,沒有煩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