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男兒本色 [港]--Invisible Target

男儿本色/

6.8 / 2,557人    129分鐘 | Australia:128分鐘 (theatrical version)

導演: 陳木勝
編劇: 陳木勝
演員: 謝霆鋒 余文樂 房祖名 吳京 江若琳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巫小茶

2007-08-25 00:39:17

《男兒本色》:立場與張力的天平


    昨天半夜,為自己想吃夜宵而打發時間,於是選了片剛買的《男兒本色》,在電影院裡看過宣傳片,對它還是有些期待。這種片本來應該在電影院看,但上次的放映被我不小心錯過,只好去買碟,電視上看效果確實還是會差很多,音效和壓迫感不容易出來。也許因為對它的打鬥過於期待,結果反而被失望所取代,雖不至於我昏昏欲睡,但前面一個小時中基本沒有什麼精彩的打鬥,直到結尾那部份高潮,才讓我感到它的到來。說到陳木勝、甄子丹等,香港黑幫警察這樣的片,人們總是拿他們的打鬥和演技來品論,然而對這本身我卻不是有太大的興趣,大家該說的也都說了,各有心儀,各有評價。而我只心儀自己細小的觸覺。
    在家裡看碟,適合看些文藝片什麼的,細細品味那每個細節。對於《男兒本色》因客觀表現而忽略了一些東西,反而讓我感到緊張感的是畫面的剪輯、音樂以及部份細節衝突而來所膨脹的張力。從故事整體本身來說,陳木勝並不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但他在部份情節和細節上的獨到,大膽,強烈的對比,讓人感受到一種說不出的壓迫和緊張,使整個簡單的陳述變得有了張力的空間。但也正因為這樣,使得我對整部電影的感覺是細節大於整體。
    畫面精緻、色調偏冷中也帶有暖色,剪輯上注重畫面速度的表現力。火焰的效果很好,在滿地玻璃和火星的時候顯得很唯美,這是最強烈的暖色,在整體基調的承托下。這是一部主題比較和諧的作品,陳木勝在冷背景下到處都設置了人性的溫暖和希望,這與色調的冷暖搭配是一致的。只不過這種溫暖和火苗被刻意放大了,火苗成為火焰,溫暖成為具有感化人性轉變立場的力量,這種放大在房祖名的身上誇張的體現出來。旨意是好,但這種扭轉過於吃力,過於尷尬,放在立場的天平下,已經不客觀了,這天平傾向了白道。
    我認定不應有絕對的對錯,而只有鮮明的立場。只有在立場的絕對定位下才有對錯的標準。當立場模糊,對錯也就失語了。而在我所認定的立場下的對錯,這才是一對決然不可調和的矛盾。只有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下才可能產生絕對強大的衝擊,讓場外人覺得痛、無可奈何、感到窒息,它產生的力量是現實的,人不可能脫離立場,脫離是一種一廂情願的臆想,這種臆想帶來也許帶來道德上的撫慰,但在藝術的力量上卻是巨大的傷害。
    在黑道白道上,都有不同的陰暗面和人性的溫暖之處。只是立場是位於兩個平行的世界。故事在這兩個世界中各自展開,又有交錯,相互的臥底,相互的叛變,這都很正常,沒有他們反而就不正常了。很真實,這就是力量所在,這也是港片如此吸引人的所在。道義,正義,是在立場之外哲學,就好像不能簡單的說好人和壞人。在這點上,《男兒本色》做的過於刻意和幼稚了,最明顯的就是結尾的巨大敗筆:房祖名和安志傑那番關於「好人」的疑問和回答。我不否認這種感情深深打動了我,設計上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就是在對白上和表現上,過於焦急,過於顯露,沒能將這種矛盾和感情藏起來,彷彿一下就讓人失去立場,天平失衡,彷彿好與壞就是立場的問題。當然細細追究這其中還包含了很多黑道的那人不人道的背景,可這並不足以成為讓人放棄立場的藉口。整體對房祖名的設定都過於幼稚,這種單純是值得讓人感動,也讓人感動,但油然而生的一些尷尬之感卻令人難受,這一切只能歸於過份的強調而造成的不自然。有些東西不是強調了才存在的,越隱藏,它越顯露。越顯露,它就越虛偽。
    所以這部電影在敗筆後也是矛盾的。我確實欣賞一些細節上的處理,這些處理讓人尷尬,卻也產生了一定的力量。比如房祖名為露宿者人工呼吸的時候,背景和聲音是那些富貴男女不屑而好奇的觀望,噁心想吐的言語和噓聲。房祖名專注地在和這個髒兮兮的即將死去的流浪者「接吻」,他沒有半點猶豫。他純然的內心和更多的黑形成了強大的對比。他和謝霆鋒、余文樂三人在餐廳的表現,三個人迥然不同,那個傻孩子為了所謂的「義」與人拚搏卻還被人侮辱,這讓人壓抑得相當難受,尷尬得頭皮直豎。陳木勝很有耐心的讓人尷尬到極限,另外兩個很有姿態的人才出手相助,救了房祖名。誠然,我私下以為房祖名在一個人的時候是不會出手的,他不應該笨到這種程度。他出手是因為另外兩個警務人員的在場——這使得他這個一直是很純淨,很正義的警務成為一個尷尬的存在,他不得不出手,他下意識在強調他的哥哥和他是一樣的。但從頭到尾的被安排,他還是一個刻意的存在。抽離整體不說,陳木勝對這細節上的耐心,我是欽佩的。
    值得一提的是《男兒本色》的配樂。全部影片的配樂處不多,唯獨在緊張打鬥的時候,在吳京出場的時候,配樂居然是用民族樂器二胡來表現。二胡如泣如訴,決然拔高的聲線,彷彿讓人置身懸崖,又陡然跌落,它的顫音和或揚或抑將氛圍烘托到極致。是的,不需要其他任何的音樂了,它的烘托讓我擊節,心都被抽走了。
    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壓抑之後,結尾還算是有了輕鬆的釋放。可這都毫無意義。電影畢竟是一個整體的藝術,所有的細節都該是為它而存在。在不該強調的地方過於強調,誇張用的不當,細節處的張力反而削弱了整體的張力,這是要不得的,這也是我對它的嘆息所在。
   
2007.8.2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