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孔雀--Peacock [2005]

孔雀/Peacock

7.6 / 1,129人    Germany:144分鐘 | China:136分鐘 | 244分鐘 (original length)

導演: 顧長衛
編劇: 李檣
演員: 張靜初 馮礫 呂玉來 劉國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解石

2007-08-26 06:09:01

關於顧長衛的孔雀


對於《孔雀》,故事開始時我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時間,但是故事完成時,我的感覺大約是70年代末。那種80年代早期70年代末期的時代背景,也許並不是每一個生在80年代的人都能回憶起和找到共鳴的。

看《孔雀》之後,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故事裡的每一個人都是那麼真實地、堅韌的渴望著被愛。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顧長衛最想表述的感受,但是這確實是我從他的故事裡讀出的東西。每個人都在執著而執拗地去試圖抓住他想抓住的東西,但是他們卻什麼都抓不到。

或許,看到這些文字而又恰巧看過電影的人會反駁我,說那個弟弟選擇了相信人生的虛無和沒有意義,然而他為什麼會走上這條路呢?不正是因為他在生活中已經不能發現去把握愛還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希望了嗎?青春期的自卑與敏感、紮在哥哥身上的雨傘、沒有能夠成功的投藥事件——是恨還是愛?是愛親人還是選擇愛自己?生活到底會給他什麼?他不是不渴望,只是生活無情地剝奪了渴望的權利。

所以他變得潑皮,他是最了解姐姐的人,卻不願敞開心扉去對待姐姐,在姐姐和那個男人重逢卻終於發現自己多年的幻想不過是一場遊戲時,她在那裡蹲著,無聲地哭泣,我想她那個悲傷的面孔是我我所不能忘卻的,並不僅僅是因為自己有過類似的經驗。。夢破滅了,生活變成尷尬的遊戲,但是人還是要活下去,無論如何。就蹲在旁邊的弟弟知道嗎?我相信他能感覺到,然而他選擇了不去感覺。或者裝出沒有感覺。他不是沒有感覺,而是他已經選擇了某些生活和人格。

在那個時代,生活是緩慢的死水,一朝一夕一分一秒,你能看見事物在改變,卻不能從中間發現一點兒能夠令你感到新的生命或者全然不同的希望的東西。那個時代,我沒有經歷過,但是,在我的家鄉,在80年代的中期的確是這樣的感受。人的思想粗糙簡陋而絕望地混亂著。

那時我還小,大約4、5歲,經常坐在院子裡面泡桐樹下面,抬頭看著樹蔭里漏下的陽光,心裡想著我為何還不快快長大,日子是多麼漫長而單調,而周圍的人們又是多麼忙於做那些無聊的事情。建築總是粗糙的磚瓦房,沒有電視,沒有什麼像樣的文娛活動,我們不過是活在這個世界上打發日子的一群卑瑣的靈魂。常常做的夢就是自己死掉了,被人哭過一場然後就漠然的忘卻,然後我的靈魂在他們頭上望著他們,望著他們的日常的碌碌。

結尾是另一個令我感受非常深刻的片斷:哥哥、姐姐和弟弟三家人走過孔雀,時間是陰陰沉沉的冬天,三種明確的對孔雀的態度姐姐說,在你爸爸的家鄉,有很多孔雀;哥哥和嫂嫂是簡單的賭氣的性子,說要在院子裡養上很多隻孔雀;而弟弟則說:孔雀是不會開屏的。然後,他們走遠了,而孔雀在院子裡轉,一下,兩下,忽然它開了屏,雖然半側著身子,我們只能看見一半的尾和它半個屁股,但是畢竟它還是開屏了。

沒有耐心的人,或者只會用一種眼光來看待生活的人,永遠看不到真正的生活,絕望也好,希望也好,無論再多的希冀,都換不來自己所嚮往的東西。

影片裡面很多細節也非常的耐人尋味。這部片子裡面的姐姐是最令我同情的,她失敗的愛情,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生活,都令我唏噓。

在她要和自己的丈夫離婚前,她的丈夫來到她工作的地方,看到她正在給一個老頭做工藝品——玻璃製品。

那正像這個女孩的心,透明而容易破碎,而她就在污穢燃燒起來的火焰裡面,鑄造自己不堪一擊的夢想。

那個久遠的時代,沒有多少狂熱,有的只是令人窒息的壓抑和單調,所有的人都在那裡輪迴著自己的固定方式。為什麼顧長衛還要提起它?我們從這裡又能了解到什麼?

無論如何,我覺得《孔雀》比《活著》好,這才是生活,真實的生活,那個時代的狀態,而《活著》不過是一次政治意味極濃、故事情節很強的耍貧。

結束的時候,小城的遠景在畫面中緩慢展示,一個比賈平凹廢都還廢都的地方,我彷彿聽到了它未來改變的聲音。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