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
2007-09-01 08:21:48
說英雄,誰是英雄
不知道中國人和日本人是不是生來就是對頭,下的這部電影是槍版.
不過,看慣了大片,出現了審美疲勞,倒也不在乎這樣一部戰爭片的畫面質量了----只覺得電影內容更重要,槍版就槍版吧,我也習慣了應付著過日子了.
言歸正傳,下了電影才知道,這個電影居然是姊妹篇, 也是伊斯特伍德的,在從美國人的角度講了硫磺島戰爭後,又用日本人的角度來拍,有創意,從敵對雙方的角度來展現同一事件,頗有點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是要很公正的評論一下這場戰爭, 不過,電影畢竟是電影,何況是美國人拍的, 再怎麼說,人心都是肉長的,所以電影還多是從美國人眼中的日本人來看待這段歷史.
不出所料,這部電影依然是從美國人的觀點來拍, 並不是簡單地把敵人描述成惡魔,如同在中把英雄還原一樣,伊斯特伍德也同樣從人性的角度去拍--人性,這是我對美國,或者西方文化最肯定的地方.從家書,到日常交談,到電台,毫不含乎地把端著槍和端著碗的人,雖然身份是(日本或美國)士兵,分開來. 尤其是有的士兵,並不是一無反顧地"玉碎",而是無可奈何地選擇,完全沒有"玉碎"應該有的豪氣衝天,輕易就把罩在玉碎上的面紗給拿掉了.
後來了解,片中的最高指揮官原來曾是駐美武官,怪不得我看到他在和下屬交談時,問了一個和山本五十六--一個遊歷過歐洲,在哈佛大學學習過語言,曾任日本駐美大使館武官(這個職位向來是由日本軍中極有前途的軍官擔任)。在美國期間,他在底特律的汽車工廠里見識了美國工業的活力,並前往墨西哥勘察過美國周邊的石油資源---才會想的問題:你知道美國年產多少汽車嗎? 而在對待士兵,佈陣,包括不主張讓士兵盲目送死的想法,都可以看出他身上烙著美國人的痕跡, 是片中很搶眼的人物.電影的這個東西結合的角色安排得讓人回味三分.
而片中的西鄉,算是老伊同志的代表,從不想自殺,到反問他人:死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或說真正的效忠不是用死亡來表示等來從人性的角度來思考盡忠的問題.這是東亞戰爭文化的一個傳統吧,所說的人在陣地在,馬革裹屍等.雖然這很豪邁,可是生存下來,比什麼都重要.因為沒有了生命,這些價值也就失去了載體,雖然與陣地共存亡就是要人成為價值的犧牲品,而沒有考慮讓價值來彰顯人的意義.
說到這,就說到了東西文化的一個不同的地方,這個關於英雄定義的問題我也不打算說清,因為各有各的理,誰都沒錯.
東方文化強調道德至上, 可以殺身取仁,捨身取義,不食嗟來之食等,強調犧牲精神道義至上,強調人之所以人,就是因為這些價值道德才凸現出人的意義;
西方文化則著重人性至上,生命是無可替代的.生命是用來衡量一切的支點,失去了生命,道德價值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對於這兩種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誰對誰錯,都是各自文化的產物.
最後再嘮叨兩句,也是網上看來的:
一句是說日本人對待戰俘,不按國際慣例,而是屠殺:
一個連自己生命都不尊重的人 怎麼去尊重別人的生命
另一個是說戰爭,大意是:從戰爭的結果來說,有輸有贏;可是從戰爭的意義上來說,都是輸家.
下面是一些關於這個電影的評論,可以看看,有意思:
http://pp.txs.cn/SrcShow.asp?Src_ID=57
http://pp.txs.cn/SrcShow.asp?Src_ID=59
http://pp.txs.cn/SrcShow.asp?Src_ID=58 (特別是這個,原來栗林手中也滴中國人的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