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安迪沃荷與他的情人--Factory Girl

工厂女孩/纵情女郎/工作室女孩

6.4 / 19,727人    USA:99分鐘 (unrated version) | USA:90分鐘 | Argentina:99分鐘

導演: 喬治海肯盧珀
編劇: Aaron Richard Golub Captain Mauzner
演員: 席安娜米勒 蓋皮爾斯 海登克里斯坦森 吉米法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韓兮

2007-09-10 00:09:38

《工廠女孩》:轟轟烈烈的悲劇


普及的(為大眾設計的)、短暫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對像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騙人的玩意兒,有魅力和大企業式的。
                                       ―――理察•漢戴爾頓(英)

我不清楚有多少中國觀眾能夠知道影片中的主角伊迪•賽奇威克,但對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這個女人所掀起的風潮絲毫不弱於瑪麗蓮•夢露,即便到了現在,這個被稱作波普女神的風格還引領著現代的時尚界。
這是一部傳記片,在講述此片的時候有許多背景似乎必須提及,包括那個年代以及年代中的人,這所有的一切都給現代人造就出一個具有夢幻般的歲月,而筆者認為上個世紀二戰以後的十到二十年幾乎影響了整個世界的價值觀,甚至可以毫不隱晦地說,現在世界的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那個年代的。
戰爭結束後,全世界人都陷入了信仰危機中,尋求精神寄託是人們必然的選擇,東方由政府發起了某些尋求信仰的運動,具體的在這裡不須贅述,而西方則完全由自由的群眾自發性地尋求著自我價值。當然,尋求自我價值的第一步要審視自我的價值,以及與社會存在的意義等。尤其在藝術界,電影,繪畫以及文學這些東西都只是形式,而利用這些形式展現出自我審視與追求成為那個年代西方社會年青人最熱衷的事情。歐洲與美國都為此做出了直接影響到現代的成績,而影片中所涉及到的波普藝術則更是在商業,藝術以及平民文化之間建起了某種充滿了形式主義的暖昧無表達的橋樑。
一般來說美國的波普藝術是緣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達達主義,而情況相似,達達主義的產生也是在戰爭之後,一戰的傷痛令所有的事物都面臨著崩潰,毀掉所有是達達主義的精神核心之一。而波普藝術在繼承達達主義的基礎上運用了所有可以運用的廢棄物,商標等東西建構自己的藝術作品,其風格給人一種單調重複,甚至冷漠而毫無激情,但正是這種沒有激情的排列後面,其毫無情感表述的藝術作品所帶來的卻是一種商業社會中疏離感,而這種空虛無疑是透過作品而表露出來的。
談及上面的波普藝術主要是引出影片中的安迪•沃霍,這個被稱作波普大師的人在此片中是伊迪的創作者,換句話說,伊迪的波普之路與安迪是密不可分的。而從影片的鏡象來說,無論是片中那些極具粗礪感的黑白色的安迪電影還是動盪的伊迪的鏡像,其創作風格也多是仿波普風格而製作出來的。
回到影片的故事,伊迪是一個被拋棄的富家年輕故事,從前史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充滿了魅力的女人有一個絕對悲慘的童年,兩個哥哥的死亡以及父親的冷漠以及暖昧都令她只想著脫離開這個家庭。於是,我們看到了伊迪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她的父親。
作為一部影片,伊迪的父親出場的機會並不多,但我們從伊迪的講述中可以知道,父親帶給伊迪的絕沒有一絲父愛,而是冷酷無情,甚至是暖昧的佔有。伊迪是一個缺失父愛的人,一個缺失父愛的女人,這一點將貫穿著伊迪與安迪的所有故事。
人物的悲劇在於悲劇的隱忍,伊迪也是,一個可憐的富家女,由於父親的冷酷而不得不獨自漂流在外,以繪畫追尋著自己對摒棄崇高的理念。按照常人的思維,伊迪應該是一個被痛苦所糾纏的女孩,但事實上她並不是,她有著美麗的外表,有著火熱的激情,而有一種友善不設防的真誠,這種前史與性格的隔裂感卻將悲劇性提升到了更讓人唏噓的層面。
安迪的發現造就了伊迪的成功,伊迪放棄了自己對繪畫的追求而拍攝著安迪的波普電影,從而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伊迪幾乎成為安迪的繆斯女神,她的時尚感引領著當時所有激進或不激進的藝術青年們,包括她的穿著,包括她的笑容,更包括她在鏡頭前表現出來的那種性感與真誠。一個墮落卻深受觀眾喜愛的獨立女神出現了,有人甚至將其與瑪麗蓮夢露相較。
這段日子對於伊迪來說是幸福的,但她顯然並沒有真正的愛上安迪,她在安迪的身上找到的是一種真實的縱容,一種與自己父親截然相反的處事哲學。換句話說,伊迪更多的是將安迪作為自己的父親一樣看待,所以她顯然是尋求著一種自由沒有冷酷的生活。
安迪與伊迪父親是對立的,不僅從年歲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社會觀念上而言的,而這種對立恰恰迎合了伊迪的心中渴望。所以安迪無疑是伊迪的第二個父親,如果說第一個父親用金錢禁錮著伊迪,那麼第二個父親則用藝術令伊迪實現著自我的價值。
但安迪對波普藝術的追求顯然更為強烈,當伊迪結識了真正的流行人物鮑勃迪倫的時候,衝突便產生了。從某種角度來說,鮑勃的流行與安迪的追求是水火不容的,安迪試圖在流行與平民之間建起一座真正的橋樑,但鮑勃顯然是不會這樣理解的,他對波普的嘲笑也刺激了安迪。在這裡不能說普波藝術與鮑勃流行的民謠搖滾之間孰優孰劣,但重要的是,藝術是無法擺脫現實因素的。
毫無疑問,鮑勃是伊迪的第三個男人,而這個男人也是伊迪心中真正的愛情,在她看來,愛情與親情是可以共存的,於是將鮑勃介紹給了安迪,這是一個善良而又單純的舉動,但事情的發展卻是十分惡劣的。由於鮑勃的在世,編導顯然不想過份表述這段愛情與追求之間的矛盾,所以伊迪也因此而失去了愛情。這裡要提到一部影片《蒂凡尼早餐》,片中男女主人公在追求金錢地位等因素中迷失了自我,鮑勃很敏銳地反引了這個故事,暗示著安迪與伊迪之間不可能存在愛情,安迪只是利用了伊迪以達到自我的成功。而伊迪雖然成為了波普女神卻也是失去了自我,甚至放棄了自己曾經衷愛的繪畫。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伊迪的尋父過程同樣是失敗的,當自己的父親終於放棄了對伊迪金錢上的支援,當伊迪放棄愛情而竭力追尋安迪的時候,安迪的波普女神卻已經換了其它人,伊迪被父愛完全拋棄,她始終沒有活出自我來。於是,她只能沉淪,只能墮落,吸毒而失去作為一個女神應有的尊嚴。
影片講述到這裡,我們看到了伊迪作為一個普通女人時最大的弱點,那就是脆弱,當那張充滿了理想主義的照片再次呈現在她的面前時,她甚至根本無法接受所有的失敗,無法面對自我的誓言,她在父親面前是一個弱者,是一個不敢完全背叛的弱者,而面對安迪,她不但為了這個新的父親而放棄自己的愛情,更因為過份的依賴而失去了自己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們不難想像,這個引領著風尚界的女神其實還只不過是一個未有長成的少女。一個從來沒有找到自己真實價值的少女。
當影片結束的時候,伊迪似乎心如止水,她不後悔發生的一切,也終於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舉辦了一個小型的畫展,但這一切似乎都已經晚了,她死於毒品,一個脆弱的人是無法擺脫毒品的侵擾的,她用她的死書寫了一段悲劇,也書寫出她性格中最為脆弱的一面。
前面已經說過了,影片中許多畫面是極具波普藝術風格的,鏡像的黑白以及粗礪感,還有那個混亂的「工廠」中堆放的所有商品等,這不僅僅是佈景的效果,當時真實情景的現在,更是影片主題的體顯。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生命中同樣是波普的女孩,她的時尚與她悲慘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她的樂觀與她的脆弱集中在一起,她的愛情與她的親情曖昧在一起,所有崇高被拒絕,所有低俗被放縱,沒有任何的感情動力,平實的,重複的,甚至機械的生活片斷,可以說伊迪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波普理念,但這卻是極度可悲的!這也許是後現代主義的另一種寓言!

2007-9-5於通州
韓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