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太阳照常升起/太阳再次升起/TheSunAlsoRises

7.2 / 2,569人    Canada:116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姜文
編劇: 姜文
演員: 姜文 陳沖 黃秋生 房祖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胤祥

2007-09-13 11:11:02

[導演見面會][原著小說]解讀《太陽照常升起》:姜文在拍科幻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影評][導演見面會實況][原著小說]
解讀《太陽照常升起》:姜文在拍科幻片?

今天非常開心地到華星看了《太陽照常升起》的首映。向花痴已久的姜文大帥哥表達了崇敬、提了問題並獲贈海報一張,可恨華星不靠譜的工作人員並沒有阻止冒領的人,由此也失去了炫耀的資本,在此鄙視華星電影院一萬次,再鄙視一萬次。除去這件髮指的事情,觀影過程還真是一次異常愉快的體驗,奔放的畫面和想像力與令我激動萬分。從1994到2000,再到2007,差不多7年一部片子,姜文的變化很多,然而那些不變的才是真正叫做姜文的東西。一句話,那種對電影作為表達方式的深刻理解和執著追求,是支撐姜文導演作品的基石,也是支撐我心目中「姜文」這個偉岸形象的基石。

整體印象:9
導演:9
表演:姜文A,房祖名A(完全超出想像,很好!)
      周韻A+,孔維B,陳沖B+,黃秋生B-
音樂:8(插曲10)
編劇:10
畫面:9

1、極端複雜的故事:與《暴雨將至》有關
正如《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樣,姜文在《太陽照常升起》片中傳達的仍是關於記憶的命題,然而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種集體記憶和個人記憶的交織,而後者則是一種更加私密的表達。整部影片最出色的地方是編劇,這是在我個人的觀影體驗中,劇本的複雜程度可以排進前五名的影片。姜文說自己的女兒能看懂這部片子,聽上去純屬扯淡。我可以放出話來說,這部片子超過99%的觀眾無法理解——當然我說的是在劇本層面上。如果我說,孔維和周韻扮演的兩個女人實際上是一個女人,而姜文和房祖名扮演的兩個男人實際上是一個男人,你相信嗎?好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故事,不妨沿用大家熟悉的「瘋·戀·槍·夢」結構來進行分析。
1)瘋——周韻和房祖名,瘋媽和傻兒子。這一段故事中最核心的三處地方是:1、房祖名的身世,包括他的父親是誰;2、周韻發瘋的原因,一雙鞋,一個夢,還是因為一個男人;3、圓石頭堆砌的房子的象徵含義。實際上這一段的邏輯很飄忽,姜文要求觀眾一上來就接受一個「瘋子」的邏輯。當然我這裡的「瘋子」指的是異於常人的狀態,或者福柯意義上的「瘋子」。
2)戀——姜文、陳沖和黃秋生,老唐、林醫生和梁老師。這一段故事最核心的三處地方是:1、隱含的姜文和陳沖的性關係,通過小號聲和特殊的敲門方式實現;2、陳沖與黃秋生的關係,包括陳沖的壓抑和釋放慾望,以及黃秋生的困境;3、黃秋生的自殺。
3)槍——姜文、孔維和房祖名。槍是第二個段落中,黃秋生贈給姜文的槍。而故事核心則是:1、孔維與房祖名的性關係;2、姜文的處境——離開和回歸,以及決定殺人;3、房祖名與姜文的關係——最後死在姜文槍下。
4)夢——姜文、周韻和孔維。故事核心:1、姜文的「裝死」和重新出現;2、周韻的尋找和生產;3、姜文和孔維的婚禮。
回到故事,這四個段落,前三個段落發生在1976年,第四個段落是1958年。回到人物,周韻在1958年生下的男孩,正是1976年的房祖名——生於鐵道上,沒有父親,父親叫做「阿廖沙」,以及有一個發瘋的母親;而他的父親「死於槍下,但不是烈士」,正是死於1976年的房祖名;姜文與周韻在南洋有一段前史,本來談的火熱,卻突然消失,勾搭上的正是第二段中的陳沖,包括他第一段在信中的自稱,以及第四段中俄國老太太對他的稱呼都是阿廖沙;姜文離開,孔維去尋找他,並找到了他,與他在1958年結婚;1976年孔維送姜文下鄉改造(汗,1976年秋天還有下鄉改造?),在姜文殺死房祖名之前(注意是之前!)離開,在懷孕後去尋找孩子的父親(實際上是房祖名),此處這個女人又變成了周韻,並回到了1958年,只找到姜文的衣服(有彈孔的衣服),並生下了房祖名,帶著他回到了他父親(姜文或是房祖名)的老家。至於姜文死沒死……去問他自己……

我相信我上面一段對劇情的歸納的跟這部影片一樣的複雜。看不懂沒關係,去看片子吧……總之,故事是這樣的。陳沖是第三者,黃秋生是第三者的第三者……刨去這兩個人物,姜文與房祖名的關係是循環的,而周韻和孔維更是同一個人。時空在這裡完全失去了線性,整部片子是一個閉口的循環,最恰當的比喻是曼切夫斯基的《暴雨將至》,不恰當的比喻大概就是《蝴蝶風暴》。這是一種怎樣複雜的時空關係啊,當周韻和孔維在第四段中同時出現的時候我差點崩潰了,前面的猜測這裡得到了印證。

所以我起了一個開玩笑的題目,這類對於時空的複雜描述,大約只有寫時間旅行題材的科幻小說家才能搞得清楚吧。然而我注意到的一點是姜文對於時空關係的興趣——《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那段著名的倒放鏡頭很能說明問題。而另一個頗有意味的事情是,1994年在威尼斯,獲得金獅大獎的正是馬其頓導演曼切夫斯基那部改造了電影觀念的《暴雨將至》,同年帶著《陽光燦爛的日子》入圍威尼斯的姜文,必然對這部片子留有極為深刻的印象。在《太陽照常升起》的故事結構上,我可以清晰地聽見《暴雨將至》的迴響。

2、故事改編:與《天鵝絨》和文革無關
觀影前找來了《天鵝絨》的原著小說(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565330/),非常之短,情節大概僅僅與第三段有些「類似」,除了槍、小隊長以及「你的肚子像天鵝絨」之外,大概與這部小說沒有什麼關係。其餘三個段落完全來自編劇團隊。甚至連小說的敘事方式都被根本地拋棄。同樣與電影沒有關係的是所謂「文革」的背景。《陽光燦爛的日子》當然是在寫文革,而《太陽照常升起》裡面,文革僅僅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氣氛指標,並且,這個氣氛指標也僅僅在第二個段落比較重要,並且,它不承擔結構性的作用,甚至姜文的「下鄉改造」跟。姜文在導演見面會上也說,這個故事「放在哪個時代或者哪個地區都可以」。當然,周韻的瘋狂可以解讀成文革中邏輯性缺失的一種隱喻。因為姜文根本就是在玩敘事實驗,《天鵝絨》大概只是靈感來源之一,「文革」大抵也是延續《天鵝絨》的敘事環境。我確信作者葉彌看到這部電影也會驚詫的。

3、與馬小軍有關
與馬小軍有關就是與姜文有關。不僅是因為姜文本來就叫「姜小軍」,並且明顯地,馬小軍這個人物充滿了姜文的自指。在《太陽照常升起》之中,充斥全片的都是姜文式的幽默。在第三個段落中更為明顯,姜文作為「孩子王」出現,帶著一幫小正太上山打野雞,以及半夜燒烤等等,不由地想起《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大量類似的感覺。另一個方面是,這是明顯的姜文的電影。有一個比喻,說某些當紅影星,好比國產彩電,在報紙上總是登在廣告的頭版,而姜文好比是飛利浦或者索尼彩電,總是登在廣告的第二版;頭版的廣告今天是TCL,明天是長虹,後天是海爾,而第二版永遠是飛利浦或者索尼。姜文在哪裡都是姜文,即使他扮演各種角色,可他始終是那個有著憨厚笑容的姜文。盛傳姜文是戲霸,今天見到本人才覺得他其實是非常謙和,只是他摩羯座的性格過於強悍,視工作第一的時候必然會影響到其他——比如交流。當然畫他的星盤的畫一定有強力量的獅子座和處女座,可能還有金牛座,這都是題外話,在此不提了。僅看那一雙摺騰了三個省份而鏡頭總量不超過兩分鐘的魚鞋,就知道姜文一直還是那個堅如磐石的姜文。

4、影像:與庫斯圖里卡有關
這是一部多麼像庫斯圖里卡的電影啊,滿溢的色彩,強烈衝擊力的鏡頭,剽悍的想像力,處處流露的幽默感,以及在表演上極度的解放(甚至有些誇張),甚至我可以亂用一個詞語叫「魔幻現實主義風格」,不由得不讓熟讀庫斯圖里卡作品的人產生這種源流上的聯想。然而中國的神奇之處不亞於巴爾幹,胡續東就常說中關村是一個充斥著「巴洛克一般洶湧、繁複、混雜、變形的謀生萬象」的地方,就何況整個中國了。這樣的片子產自中國也是情理之中。姜文永遠是一個異數,然而不管像不像庫斯圖里卡,姜文這樣的導演,還是太少了……

極為華麗的段落是第三段的扛槍打野雞,還有第四段的全部。第四段真的很精美,無論是那個標著「盡頭/非盡頭」的路標,還是山頂上寫著「盡頭」的大大牌子,都讓我莫名地感動。而那段插曲,簡直是極品的天籟。那個時候我被感動了。我開始理解姜文所謂「不用管故事」的意思了。這個時候沒有複雜的故事,只有天地間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這個女人跋涉千里,茫茫沙漠和皚皚白雪之間找到了他的男人,而這個男人,默默地抽著煙,等著,帥的讓人無法抗拒。還有後面的段落,無論是周韻找到衣服那段,還是那段頗有蘇聯/東歐色彩的婚禮,都是全片的華彩段落。還有最後那列火車划過畫面時候的滿天霞光。姜文真的把片子拍的異常美麗。

5、挑些毛病:與金獅有關
前次寫姜文征戰水城是說他「輸在太高調」,然而看這部片子,確實與金獅有些距離。結構上與曼切夫斯基的類似——當然這部片子比《暴雨將至》複雜10倍,以及視聽上與庫斯圖里卡一幹著名影片的相似,確實會對影片成績有一定的影響。有托德·海因斯的7人1角的極品實驗片在上,姜文要拿大獎真的太難了。相比之下,這部片子似乎更適合坎城的口味。可惜。

從個人的口味來講,還是要挑些毛病的。音樂是久石讓,相當強悍,然而第一段里音樂子乎是敗筆。作為剪輯支撐點是可以的,然而灌的如此密集也是一個讓人感到疲勞的處理。第一段長達40餘分鐘的篇幅也明顯過長了,雖然懸念設的很細密,然而是否要用如此長的時間?第二段也有些冗,與第一段的問題類似,在佈置線索的作用更大,主要原因還是情節衝突不夠。另外,全片的運動鏡頭數量超過80%,其中環移佔去一小半,看的我真是頭暈了。如我看慣伊亞納圖和阿賽亞斯的人都頭暈,不知道別的觀眾會怎麼想。

再就是對編劇的指摘,在我和同去的哥們兒KKYQ的討論中,他堅定地認為第四部份是敗筆。他認為前三段已經完美地構造了一個奇妙的故事,而第四段「純屬畫蛇添足」。我說,要考慮觀眾……第四段明顯是印證我們從前三段得出的結論,並且在氣氛上對全片做昇華。他說第四段確實漂亮,但是確實多餘。我說,單從漂亮這一點上看,這個段落就承擔了結構性的作用啊。他說,還是太多餘,大概是姜文加上去的吧。我說,就當它是強化視聽效果吧……

最後一個問題是,這部影片究竟是否需要如此複雜的一個故事?我起初以為這是一部商業片,尤其是我在看過《天鵝絨》原著之後;但是我終於發現,這是一部死硬的藝術片,觀眾看暈幾乎是百分之百的事。當然我舉雙手讚美姜文的大膽嘗試和這部片子精妙的結構,然而中國觀眾對藝術片語言系統的陌生恐怕也是不爭的事實。難道是出於邀請觀眾再次或者三次觀影的緣故?我說99%的觀眾看不懂,大概是他們的觀影經驗如此,既不熟悉藝術片,又不會像我這樣在紙上畫一個劇情結構圖——或許也就是領會精神罷了。說這部片子好看嗎?當然好看。你看懂了嗎——全場觀眾說,沒看懂……那就好好的享受吧。因為姜文,因為電影——這部片子「或者可以不看,但是一定要再看」。

附贈:導演見面會視訊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mN2tPBloZo/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