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狂琴難了--Gloomy Sunday

布达佩斯之恋/忧郁的星期天/忧郁星期天

7.8 / 8,458人    112分鐘 | Argentina:113分鐘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演員: 艾莉卡瑪洛茲珊 史蒂芬洛迪奧尼斯 Ben Becker 約希姆克羅爾 Andras Balint Geza Boros Rolf Beck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探戈

2007-09-15 07:13:33

布達佩斯的黑色星期天


由此上溯到2001年9月,有人從網上傳給我一首歌,並且告訴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千萬別聽,否則出了什麼事兒他不負責。我當時遭逢變故心情正差,就問會出什麼事兒;他說,很多人聽了這首歌之後就去自殺了。我這人不信邪,越是邪門兒的事越想試試,於是,一邊跟那人聊著天,一邊就把那歌聽了,結果是——直到今天,我還活著。

那首歌的名字叫《黑色星期天》。據說是首很邪的歌;據說的確有很多人聽完之後自殺了。所以,人們把這首歌叫做「自殺歌曲」、「死亡音樂」,甚至「魔鬼的請帖」。據說很多人聽了這首歌之後深陷憂鬱而不能自拔,只好自殺了事,但是,說句老實話,我真的沒這種感覺,反倒覺得這首歌很美,聽一次就可以記住,——我是不是有點兒沒心沒肺?

這首歌的誕生有不同的版本,例如它最早只是首樂曲、後來被人添了詞;例如有人說它的作者是法國人、也有人說作者是匈牙利人;更為極端的例子說,這是根據納粹的指令所寫的,目的是為了進行人類腦波實驗,作曲依據的是致命聲波的規律;而比較公認的版本是,曲子是匈牙利作曲家魯蘭斯·查理斯在1933年遭遇愛情失敗之後創作的。同樣,這首歌曲也有很多的演唱版本,比莉·哈樂黛、比約克,還有莎拉·布萊曼都唱過,——這事兒有些怪,假如聽歌的人會去自殺,為什麼這些唱歌的反倒不自殺?難道說,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聽者強?

關於這首歌導致聽者自殺的傳聞有很多,但是,無法考證其真偽。那些聳人聽聞的故事,幾乎都是一個模式——聽完了演奏或演唱,或者聽完了唱片,聽者立刻就選擇了自殺。更為極端的傳聞是,美國1930年代的大蕭條時代,這首歌曲導致了很多人的自殺,因此,歐美國家的電台聯合起來採取行動,共同抵制這首歌,不僅禁止播放、演唱以及演奏,而且還銷毀了與這首歌曲有關的資料,據說此歌在歐美國家被禁的時間有13年之久。

上述的種種說法,對我來說,基本上是春風過驢耳,——說這麼邪乎誰信啊?但是,有人信,而且是正兒八經地信,甚至整出一部電影來,在種種傳說上再加上一個版本。這部電影就是《布達佩斯之戀》,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或者Gloomy Sunday。

《布達佩斯之戀》的故事,其實就是為了詮釋《黑色星期天》這首歌。圍繞這這首歌的誕生,編導精心地編織了一個充斥著商業電影諸元素的故事,有愛情、肉慾、死亡、背叛、復仇、錦衣玉食,甚至還有一個納粹侵佔匈牙利以及迫害猶太人的背景,甚至片中的主人公之一納粹軍官還是一個類似辛德勒的人物——他為了私利,索取賄賂,從而解救猶太人的生命;這一點與辛德勒解救猶太人雖然出發點不同,但是異曲同工。

簡單地說,這是一個女人和深愛她的三個男人之間的故事。一個美麗的餐館女服務生,起先是餐館猶太老闆的情人,後來鋼琴師出現了,她又與鋼琴師相愛;而這兩個男人都不願意放棄她,於是鏘鏘三人行,兩個男人共享一個女人的肉體和靈魂,而且大家和平共處相安無事;而那個後來成為納粹軍官的德國人深愛著她但卻不被她青睞,失望之下跳進多瑙河自殺,卻被猶太老闆救起。這構成了戰前四個人之間的糾葛。然後,二戰爆發,納粹打進了匈牙利,四個人之間的故事繼續發展——納粹軍官為了美食,暫且饒過了猶太老闆;而鋼琴師在猜忌女人與納粹軍官有染以及其他的絕望中自殺;猶太老闆最終沒有躲過被送進集中營的命運,女人為了救他一命委身於納粹軍官,但納粹軍官卻並沒有因此饒恕猶太老闆,而是放任這個救過自己一命的猶太人被送進集中營。很多年過去了,成為實業家的納粹軍官選擇了這家依然存在的餐館過他的80大壽,在《黑色星期天》演奏的過程中,他突然看見女人在自己當年為她拍攝的照片裡,目光炯炯地逼視著他,他突然心臟病發作當場死去。在影片的結尾,白髮蒼蒼的女人在廚房裡洗著餐具,手邊放著當年鋼琴師和猶太老闆想用而沒用過一小瓶毒藥,與此同時,《黑色星期天》曲聲悠揚。

故事就是這樣,編造得精心而且傳奇。按照我的標準,《布達佩斯之戀》屬於一部介於二流與三流之間的電影,換句話說,故事編得不聰明、不考究。雖然從一般商業電影的角度看,這算是一部精緻的電影,但是,它的精緻是匠氣的精緻,而非藝術的精緻。其實,這個故事以及故事裡的人,都只是一個符號,沒有《黑色星期天》這首歌曲,這故事和人物就沒有存在的意義,而故事本身的合理性與邏輯關係則非常虛弱。或許編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他在片中探究了《黑色星期天》的「真正含義」,——在納粹入侵的背景之下,《黑色星期天》被賦予了「尊嚴」的含義,於是,之前之後所有人聽完歌曲以後的自殺,都變得和人的尊嚴有關;但是編導力有不逮,你真的看不出那些人的自殺跟尊嚴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即便是鋼琴師本人在被納粹軍官強迫彈奏這首曲子之後的自殺,都顯得那麼蒼白、那麼缺乏說服力。

在這樣的一部電影裡,你所看到的人都顯得那麼軟弱,面對人生的痛苦,只能一死了之,彷彿只有死亡才是擺脫這些人生痛苦的唯一途徑。充斥於整部電影中的那些自殺,絲毫沒有所謂的「尊嚴」,更談不上高貴,反倒讓人感覺到這是一些蠅營狗苟的孱頭。因此,片中的每一次死亡都不讓人同情,也不讓人嘆息,——除了沒有正面說明的猶太老闆在集中營裡的死,而他的死也只是讓人感到有點兒冤,僅此而已。

在這部電影裡,男主角們失去了他們的愛情、財產乃至生命,毫無例外地都成了輸家,而唯一的贏家是那個女人,她得到過愛情,得到了一個生父可疑的兒子,得到了那家著名的猶太餐館,甚至不可思議地在幾十年後完成了復仇。在這個愛與死的故事裡,這個女人是唯一得到了全部快感的人,而她還得到了《黑色星期天》這首傳奇般的歌曲。令人奇怪的是,在經歷上述種種之後,她卻沒有自殺。我把碟推進碟倉,一個多小時之後,我感到了一種奇怪的黑色幽默。

其實,這一首歌實在不足以讓人去死,只是大家全都大肆渲染著它的所謂神奇和詭異,在這樣強烈的心理暗示之下,那些心理脆弱的人聽完了這首歌想不去自殺都難啊;而這部《布達佩斯之戀》,其實也在推波助瀾。不過說句實話,《黑色星期天》真的很美很好聽,你要不要試試看?

還有一個問題:如果這首歌曲早在幾十年前就被禁被毀了,那麼,又是誰讓它重見天日的?這不造孽呢嗎?——很多事情不能細想深究,一細想一深究,那事兒就顯得很扯淡了。或許,這就是這個世界之所已經常顯現出荒謬的原因所在。
評論